胡剛峰 高偉陳 黃 俠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崇明分院 普外科,上海 202150)
膽結石應用腹腔鏡與小切口手術切除膽囊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
胡剛峰 高偉陳 黃 俠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崇明分院 普外科,上海 202150)
目的 比較小切口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應用于膽結石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50例膽結石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75例。研究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照組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時程、下床活動時間、術中出血量、消化道功能恢復和并發(fā)癥等臨床資料。結果 研究組在住院時間、手術時程、下床活動時間、術中出血量、消化道功能恢復和并發(fā)癥等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對照組的手術花費相比研究組更少(P<0.05)。結論 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治療膽結石具有出血量小、手術創(chuàng)傷小、患者康復和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勢,且并發(fā)癥較少,是治療膽結石的理想術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膽結石;腹腔鏡;小切口手術;膽囊切除;臨床效果
膽結石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通常指發(fā)生于膽囊內的結石所導致的相關疾病。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水結構的改善,膽結石的發(fā)病率近年來呈逐漸增高的態(tài)勢。目前我國的膽結石以膽固醇結石居多[1],傳統的治療方式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多采用藥物溶解結石、儀器轟擊碎石等;手術治療多為開腹切除膽囊取石或探查膽管取石。傳統的開腹手術創(chuàng)口長度達15 cm,臨床治療時存在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患者療效不明顯等問題[2]。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內鏡技術的成熟,小切口和腹腔鏡手術逐步用于臨床實踐。本研究中,筆者重點探討了腹腔鏡和小切口手術切除膽囊用于治療膽結石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程(min) 術中出血量(ml) 下床活動時間(d) 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d) 住院時間(d)研究組 75 30.31±10.41 15.63±6.63 11.21±4.21 7.75±1.42 6.74±2.42對照組 75 75.31±32.41 76.21±43.25 50.21±20.27 35.74±14.26 9.76±4.2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50例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其性別、年齡、病情等情況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75例。研究組中男35例,女40例,年齡25~63歲,平均年齡50.2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病程1.6年,患者病史:胰腺炎病史27例,黃疸史23例,既往右上腹疼痛25例。對照組男33例,女42例,年齡27~65歲,平均年齡50.8歲,病程2個月~2.5年,平均病程1.8年,患者病史:胰腺炎病史29例,黃疸史25例,既往右上腹疼痛21例。所有患者術前均行核磁共振膽管造影、B超和CT掃描確診為膽結石,并能觀察到石體。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臨床資料上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經確診后的膽結石患者如伴有膽囊炎癥狀,入院后先服用抗生素進行消炎治療,待炎癥緩解后再行手術。研究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3]:患者行仰臥位,于肚臍處行1 cm切口,用手術鉗提拉腹壁,1 cm套針通過切口直接穿入腹內,另一端則連接氣腹管,形成人工氣腹,以保障腹腔內的壓力維持于10~15 mm Hg范圍內,以維持腹腔壓力。接著放入腹腔鏡進行探查,于腋前線和右鎖骨中線肋下2 cm處行5 mm切口,通過切口穿入5 mm套針。再于劍下2~4 cm偏右位置行1 cm切口,穿入1 cm套針。通過劍下的套管放入電鉤,通過鎖骨中線肋下的套管放入抓鉗,通過肋前線套管放入沖洗器。在腹腔鏡視野下充分暴露膽囊,通過沖洗器分離十二指腸和膽囊,主刀醫(yī)師一手持鉗,一手持鉤,抓取膽囊放入施夾器,離斷膽囊管。在膽囊三角找到膽囊動脈,用電鉤切斷,依據手術進行情況,判定采用順行或逆行方式切除膽囊。利用膽囊抓清除殘余的膽囊組織,放出人工氣腹中的空氣,可吸收線行行皮下縫合即可,外表皮創(chuàng)口較小,用創(chuàng)可貼黏合即可。
對照組行小切口手術切除膽囊:患者行仰臥位,行氣管插管麻醉。待麻醉后,于右上腹行4~5 cm切口,運用電刀逐層剝離患者的皮膚組織和結締組織。打開腹腔后,將膽囊、肝臟、十二指腸等組織充分暴露于手術野下。首先找到膽囊動脈,結扎后剪斷,并對膽囊管進行結扎,將殘留在腹腔的的膽汁用注射器吸取干凈,再進行取石工作。用手術鉗將膽囊整體提出,立即用電刀切斷,使之與肝臟完全分離,之后進行膽管結石的探查工作。如穿刺證實結石,則可將膽總管切口取石。手術結束后放置引流管,用可吸收線縫合即可。
兩組患者術后均行抗感染的抗生素預防性治療,時間3~5 d,肛門恢復排氣后可開始進食,但只能給予患者流食,后續(xù)飲食調節(jié)可依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制定。
1.3觀察指標: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開銷、手術時程、下床活動時間、術中出血量、消化道功能恢復和并發(fā)癥等情況,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4統計學分析:本研究的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數據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和緩解,但兩組患者的多項臨床資料顯示出較大的統計學差異。研究組患者在手術時程和術中出血量上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術后在下床活動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上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手術開銷和并發(fā)癥情況比較:研究組患者的平均手術開銷為(3521.42±97.52)元,對照組患者的平均手術開銷為(2953.83±65.74)元,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并發(fā)癥方面,研究組術后現6例并發(fā)癥,其中2例肺部感染,4例泌尿系統感染;對照組術后現18例并發(fā)癥,其中6例肺部感染,4理你泌尿系統感染,8例嚴重膽管損傷。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8%和24%,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我國經水平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飲食結構逐步發(fā)生變化,基礎衛(wèi)生情況也在不斷提升。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原發(fā)性膽總管病變發(fā)生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而膽結石的發(fā)病率卻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且大多數的膽囊結石進入膽總管后,即會堵塞膽總管,而成為膽總管結石,臨床治療較為困難。傳統的開腹手術方法雖然臨床療效較好,但存在患者創(chuàng)傷大、手術時程長、術后并發(fā)癥多、患者恢復慢等諸多劣勢。隨著醫(yī)療水平的進步,已有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作為膽結石治療的首選術式。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適應證廣,除腹腔粘連嚴重、腹腔內大面積腹膜炎或合并休克的患者,一般影像學檢查確診的膽結石均可進行治療。由于腹腔鏡手術需要配置先進的醫(yī)療設備,部分基層醫(yī)院尚無能力購買,故可采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小切口切除術可在開腹視野下直接進行操作,手術時程和療效都相對恒定,且開銷也相對低廉。但患者術后會有明顯的腹部疼痛感,恢復較慢,且對患者的體形有一定要求[4]。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腹腔鏡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臨床療效基本相當,但腹腔鏡手術在住院時間、手術時程、下床活動時間、術中出血量、消化道功能恢復和并發(fā)癥等方面臨床指標上顯示出其巨大優(yōu)勢,可為患者提供更為安全可靠的治療保障。近年來,隨著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醫(yī)院越來越多,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的臨床經驗,且隨著腹腔鏡手術的適應證不斷拓寬,由單純性膽結石、無結石性膽囊炎等逐步向萎縮性膽囊炎、膽囊充滿性結石等復雜性膽囊病變發(fā)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未來將有更大的發(fā)展[5]。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治療膽結石具有出血量小、手術創(chuàng)傷小、患者康復和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勢,且并發(fā)癥較少,是治療膽結石的理想術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 王文棟,王紅,鄧為民,等.膽結石的成因及中西藥預防的研究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10):174-175.
[2] 江雪峰,趙象文,韓月鋒,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治療效果的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10):180-181.
[3] 徐新,魏從明,馬躍磊.腹腔鏡與小切口手術切除膽囊治療膽結石的臨床對照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35):147-148.
[4] 毛小波,趙輝,況安成.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伴膽囊炎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26):48-49.
[5] 張英杰,王勇.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高齡膽結石患者臨床療效探討[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4,52(2):129-131.
R657.4;R575.6+2
B
1671-8194(2015)32-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