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璐 唐海東
上海理工大學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美國最重要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之一,他對人的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的認識有獨到之處,被一致認為是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是20世紀小說意識流寫作技巧的先驅。亨利·詹姆斯的童年是在紐約市度過的,但他本人在12歲時隨父母去歐洲并長期旅居歐洲,其人生最后四十年都是在英格蘭度過的。因此,亨利·詹姆斯深受歐洲文化的影響。在歐洲舊的環(huán)境的熏陶下,他從小就意識到傳統(tǒng)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在其作品中,亨利·詹姆斯常常通過對人物細致的語言及心理分析,將這一點予以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亨利·詹姆斯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數(shù)是因崇拜歐洲文化而不遠萬里來到歐洲的天真爛漫的美國人。然而不久,他們便發(fā)現(xiàn)自己身處在一個世故奸詐的環(huán)境中而無所適從,沖突便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這種沖突不僅體現(xiàn)在性格上,更體現(xiàn)在文化上?!恩煳鳌っ桌铡肥呛嗬ふ材匪顾凶髌分畜w現(xiàn)這一主題的典型代表。
在《黛西·米勒》中,最直接且顯而易見導致沖突的原因,就是人物之間性格的大相徑庭:黛西·米勒與周圍其他人體現(xiàn)了兩種幾乎對立的性格。黛西·米勒天真爛漫、坦率直接,而克斯蒂洛太太、沃爾克太太和溫特伯恩卻世故復雜、墨守陳規(guī),信奉教條主義。當以黛西·米勒為典型代表的天真爛漫的美國人,遇到了以克斯蒂洛太太和溫特伯恩等為代表的世故復雜的歐洲人及歐化的美國人時,性格上的沖突自然而然產(chǎn)生了。
對于一個陌生人,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會以貌取人。黛西·米勒年輕貌美,因而溫特伯恩對她第一印象便頗有好感也合乎情理。溫特伯恩感到他“已很長時間沒有看到任何比他美麗的女同胞的五官更為漂亮的東西了——她的面容,她的鼻子,她的耳朵,她的牙齒”,而且“他確信她一定獨具性格”(James,1987:8),這一切都令他對黛西·米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文中對黛西·米勒進行性格描繪時用得最頻繁的詞便是天真爛漫,然而黛西·米勒又不僅僅只是天真浪漫。她熱情活潑,十分健談。當她在花園第一次遇到溫特伯恩時,便對其滔滔不絕地談起自己歐洲之旅的印象,溫特伯恩感到很愜意,同時她不尋常的社會行為也使自己不知所措,遠遠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范圍。兩人因此很快熟絡起來。在交往中,黛西·米勒對社交的熱衷溢于言表,并向溫特伯恩抱怨她對歐洲唯一不喜歡的事便是沒有社交活動。由此,溫特伯恩“傾向于把黛西·米勒小姐看做一個喜歡調(diào)情賣俏的姑娘——一個來自美國的漂亮的喜歡調(diào)情賣俏的姑娘”,卻不能算是“賣弄風情”的女人,盡管有些人告訴過他“美國女孩都很天真無邪”(James,1987:13)。 溫特伯恩終于找到了一個適用于黛西·米勒的定語,為此還頗為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已經(jīng)對黛西·米勒摸出點門道了。熱情健談、熱衷社交是黛西·米勒天真爛漫的表現(xiàn)。這也難怪溫特伯恩為她著迷,畢竟這樣的女孩容易與人相處,令人讀懂。
黛西·米勒也是個有話直說,坦率直接的女孩。初次遇見溫特伯恩,黛西·米勒便向他直言對其第一印象感覺不像一個真正的美國人,反而有點像德國人。盡管只和溫特伯恩見過寥寥幾面,黛西·米勒便坦言希望他陪自己游歷希永古堡并將行程安排妥當。在羅馬,當黛西·米勒在沃爾克太太家中再次遇見溫特伯恩時,她隨即向溫特伯恩抱怨他沒有第一個來看望自己。黛西·米勒有時甚至會直接批評溫特伯恩過于呆板嚴謹。黛西·米勒就是一個無論何時何地都毫無保留說出自己內(nèi)心想法的女孩,這也是她、或者說多數(shù)美國人性格中討人喜愛、天真爛漫的部分。然而在當時的歐洲社會,這恰恰是一個令人極為看不慣而遭到詬病的特點。
黛西·米勒不愿被教條和所謂的“規(guī)范”束縛著生活。當沃爾克太太再三邀請她一同坐馬車回家時,她斷然拒絕并執(zhí)意要與喬瓦尼步行,盡管沃爾克太太指出這是極為不得體、甚至沒臉沒皮的行為。聽到“沒臉沒皮”的瞬間,黛西·米勒的確有些錯愕迷惘,但天真浪漫的她還是反駁道,如果這樣做有失體統(tǒng),那她全身上下都有失體統(tǒng),那也不必再管她了。為此,她也質(zhì)問過溫特伯恩,為什么她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迎合其他人眼中的“體統(tǒng)”和“規(guī)范”。不受教條和“規(guī)范”束縛也包含在黛西·米勒天真浪漫的性格中。可悲的是,她的堅持做真實自我的舉動,在當時的歐洲人和歐化的美國人眼中卻是那么格格不入、有失體統(tǒng)。
書中除了黛西·米勒,幾乎其他所有人物都不同程度上表現(xiàn)出了世故復雜的一面,其中克斯蒂洛太太,沃爾克太太和喬瓦尼的言行舉止尤為典型。
先說克斯蒂洛太太。亨利·詹姆斯并沒有用過多的筆墨描繪克斯蒂洛太太,可寥寥數(shù)筆卻塑造出一位栩栩如生的被歐化的美國人形象。她從未與黛西·米勒有過見面或者交談,僅憑自己聽說到的黛西·米勒的情況,便告訴她的侄子溫特伯恩,自己對她毫無興趣??怂沟俾逄兄畹俟痰碾A級制度觀念,且以此判斷黛西·米勒不屬于上流社會和主流文化,并強烈質(zhì)疑其穿著品位。這是赤裸裸的偏見和排擠。雖然克斯蒂洛太太是美國人,但她長期旅居歐洲且一直在研習歐洲社會,因而深受歐洲文化影響。她對黛西·米勒的評價參照的完全是歐洲文化的價值尺度,她也無法接受其他文化的價值尺度。在她的眼中,黛西·米勒風流輕佻,缺乏教養(yǎng)。這是克斯蒂洛太太的世故復雜,這源于她對其他文化的狹隘偏見和有意識的排斥。
其次是沃爾克太太。沃爾克太太在這場沖突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起初她總是不厭其煩地勸說黛西·米勒并試圖借此令黛西·米勒有失體統(tǒng)的舉止得以收斂改變,然而當黛西·米勒再三明確拒絕她的“好意”勸說后,她也便對其放任自流了。與克斯蒂洛太太一樣,沃爾克太太也是一位長期旅居歐洲并深受其文化影響的美國人。因而當黛西·米勒告訴她自己要與喬瓦尼一同步行時,她深感不妥。出于拯救黛西·米勒名譽的責任,她苦口婆心地勸說黛西·米勒不要違背此地的風俗——單身與男士閑逛。在勸說未果之下,她開始有意在社交聚會時冷落與孤立黛西·米勒,使其難堪。
從最初對黛西·米勒不厭其煩的勸說中,還是可以看出沃爾克太太還保留著一些美國人的熱心,然而最終她選擇對黛西·米勒冷落與孤立而不是站在黛西·米勒的立場和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包容,要知道她也是美國人,也曾這樣待人處世??梢娺@一絲熱情善意終究抵不過長久的歐洲文化熏陶,她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世故復雜。
最后是喬瓦尼。喬瓦尼是當時歐洲社會下層階級的代表。當他與黛西·米勒相處時,他對其提出的要求一一順從,這看似是他熱情殷勤,尊重女性的表現(xiàn),然而實則是一種刻意的奉承討好。喬瓦尼只是希望通過黛西·米勒躋身上流社會。他帶黛西·米勒去古羅馬劇場,令其感染上瘧疾且不久于人世。當溫特伯恩質(zhì)問他時,他只有幾句輕描淡寫,全然沒有之前對黛西·米勒的殷勤關切。事實證明,喬瓦尼只是一個為達目的奉承他人的世故復雜之人。
從以上對幾位人物的性格分析來看,像黛西·米勒這樣擁有天真爛漫性格的人往往活潑外向,他們坦率直接,有話直說,且不愿被教條和“規(guī)范”束縛著生活,更愿意尊重自己的內(nèi)心真實想法。然而過于率性而為,我行我素,全然忽視了入鄉(xiāng)隨俗這一跨文化交際必須持有的態(tài)度,只是一味拒絕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也是不可取的。反觀像克斯蒂洛太太這類世故復雜的人則過于信奉教條,呆板保守,這樣的性格阻礙了他們?nèi)プ非髢?nèi)心真正所想,而去選擇合乎“規(guī)范”和墨守陳規(guī)。
亨利·詹姆斯在書中將美國人的天真爛漫和歐洲人及歐化的美國人的世故復雜的性格描繪略微有所夸張,然而正是這種夸張恰如其分地彰顯出二者的難以相互包容理解,進而沖突對立。雖然書中只寫到像克斯蒂洛太太這樣的歐洲人和歐化的美國人一味地盲目詬病嘲笑黛西·米勒的行為舉止,卻從未去試圖了解她的文化并理解包容她。他們何曾想過,若身處當時的美國社會,也許被詬病嘲笑的就是他們自己呢?
或許表面上看,黛西·米勒的悲劇是兩種性格的沖突對立所導致的。然而追根溯源,這源于兩種不同文化的沖突對立。書中的人物各自成長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文化沖突便不可避免。簡而言之,共有以下三個原因:對得體舉止的不同定義,對等級制度的觀念分歧以及截然相反的女性觀。
除了黛西·米勒,她的母親和弟弟,書中其他人物都是歐洲人或者歐化的美國人,因而他們都深諳歐洲社會不失體統(tǒng)的行為規(guī)范和社交禮儀。在他們的定義中,得體的舉止即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表現(xiàn)溫文爾雅,有禮貌有教養(yǎng),即便身處尷尬的場合中,也會試圖尋找借口開脫以維持體面。往貶義上說,這是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而對于美國人而言,得體的舉止就是遵從尊重自己內(nèi)心真實想法的舉止。當他們做事全憑內(nèi)心真實意愿,他們才會有一種做自己并尊重他人的感受。他們堅信,吐露真實想法而非為迎合“規(guī)范”而委曲求全甚至欺騙,才是對自己與他人最得體、最尊重的表現(xiàn)。
眾所周知,相較歐洲,美國更強調(diào)自由平等,獨立自主,而前者社會地位和等級制度觀念更為深厚。這點也體現(xiàn)在黛西·米勒在選擇朋友的時候,她并沒有礙于歐金尼奧仆人的身份而不予理睬,反而因為歐金尼奧貼心周到的服務而視為朋友。這樣的行為在克斯蒂洛太太或者沃爾克太太看來恐怕相當荒謬出格。等級制度是判斷一個人社會地位的首要因素,相同階級的人才應該在一起社交活動,而不同階級的人交際往來是不合規(guī)范,有失體統(tǒng)的。不僅在交友上,在婚姻和伴侶選擇上,他們更是堅信,只有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實力相當?shù)幕橐霾攀情T當戶對、幸福美滿的婚姻。
如何看待女性或婦女道德,美國社會和歐洲社會也持有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美國人向來對限制過多自由行為的繁文縟節(jié)沒有好感,這也使得美國女性擁有更多的權利和自由去交友,而且父母也不會過多干涉孩子的私事,這也是黛西·米勒的母親沒有在意黛西·米勒與溫特伯恩或者喬瓦尼交友往來的原因。然而在當時的歐洲社會卻存在著一個雙重標準——男性擁有自由和權利去與任何人交友往來,可女性應矜持自律、恪守婦道。結婚前,她們有父母時刻監(jiān)督著她們;而結婚后,則有她們的丈夫。任何出格的行為舉動都會被指責成不守婦道。
文化上和性格上的沖突對立使得黛西·米勒被周圍人曲解,冷漠,甚至孤立,最終導致了黛西·米勒以悲劇收場——死于羅馬熱病(瘧疾),而這才是這個故事的高潮所在,它引起讀者同情的同時,更引發(fā)了讀者去深入思考這悲劇的根源和解決途徑。黛西·米勒是天真爛漫的,然而不幸的是,她的天真爛漫和行為舉止在歐洲人和歐化的美國人的眼中都是荒謬出格,為女性所不齒的。正如克斯蒂洛太太嘲笑黛西·米勒和她的家人過于俗氣,“屬于那種人們有義務不予接納的美國人”(James,1987:16)。而沃爾克太太則多次警告黛西·米勒舉止得體,不要去做逾矩遭人背后非議的事。
黛西·米勒個人悲劇的造成的確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本身在交際時所持的不成熟態(tài)度和過于我行我素,但是她不應被詬病責難。每個人不同的性格會表現(xiàn)在其與他人交際和為人處世等方面,而性格則深受其從小接受的教育、所身處的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兩種文化間存在沖突對立面不可避免也無可厚非,但文化是不分優(yōu)劣上下的。既然一種文化存在,并孕育著一片土地上的人,便有它值得人尊重的理由和存在的價值。為什么面對性格乃至文化上的沖突,我們不能選擇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溝通、包容、理解,而非要對其責難,加以傷害呢?也許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換來的便不會是像黛西·米勒一樣的悲劇了。
[1]Elizabeth,Allen.A Woman’s Place in the Novel of Henry James[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4.
[2]Elliot,Emory.American Literature.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91.James,Henry.Daisy Miller[M].London:Penguin Classics.1987.
[3]Woolf,Judith.Henry James:The Major Novel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4]Samovar,Larry et al.(2000).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6]朱剛.新編美國文學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