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旬萍
鹽城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論《梟河橋記事》的敘述者“不可靠”
朱旬萍
鹽城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19世紀美國作家安布羅斯·比爾斯的短篇小說《梟河橋記事》借助第三人稱不可靠敘述手法營造出撲朔迷離的敘述效果。針對其敘述可靠性的問題,學界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觀點。本文結合修辭學派與認知學派的觀點,從作者、文本和讀者等三者的循環(huán)互動中探討《梟河橋記事》中的敘述者在敘事過程中的可靠性的變化,揭示文本在敘事藝術上的特色。
《梟河橋記事》 不可靠敘述 文本 讀者
一
“不可靠敘述”這一概念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文藝評論家韋恩·布斯的《小說修辭學》一書。它自誕生以來即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不僅被看做是區(qū)分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小說的特征之一,而且被作為“當代敘事理論中的一個中心話題”[1]然而,關于“不可靠敘述”的理論界定和闡釋,學界分成兩大截然不同的陣營,即修辭學派和認知學派。修辭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布思認為:“當敘述者的言行與作品的規(guī)范(即隱含作者的規(guī)范)保持一致時為可靠敘述,反之則為不可靠敘述?!保?]所謂“隱含作者”,是作者的一個“隱含替身”或“第二自我”。[3]可見,布思按照敘述者與隱含作者在文本中的關系,將敘述者分為可靠的敘述者和不可靠的敘述者。繼布斯之后,修辭學派的代表人物費倫繼承并發(fā)展了布思的不可靠敘述理論,但依然將不可靠敘述研究的著眼點放在隱含作者與敘述者的關系上。至于在實際閱讀過程中,讀者如何辨別不可靠敘述者?對此問題,修辭學派仍然沒能作出明確回答。而以紐寧和雅克比為代表的認知派敘事理論家們則將不可靠性視為文本與讀者之間的互動,認為應該用讀者的規(guī)范取代隱含作者的規(guī)范。顯然,認知方法可以揭示出對同樣的文本現(xiàn)象產(chǎn)生不同闡釋的原因,但是不可靠性的標準也會因為讀者闡釋的不同而呈現(xiàn)若干差異,甚至“可能會模糊、遮蔽甚或顛倒作者或作品的規(guī)范?!保?]
可見,在可靠與不可靠這一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區(qū)分模式中,修辭學派和認知學派對于不可靠敘述的特征的闡釋所依賴的主體大相徑庭——修辭學派聚焦于隱含作者,而認知學派則立足于讀者。然而,不可靠敘述是作者對于敘述主題的有意分化,同時文本的預設又擴充了讀者闡釋的維度,采用任何一種學派的視角來闡釋文本的不可靠敘述的特征都難免顯得過于簡單或絕對化。因此有必要綜合修辭認知派的理論,從作者、文本和讀者等三者的循環(huán)互動中探討敘述者在敘事過程中的可靠性的變化,才能理清不可靠敘述的真實面目和它在文本闡釋中的意義所在。[5]
二
《梟河橋記事》是美國作家安布羅斯·比爾斯(Ambrose Bierce,1842-1914)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最初收錄在《士兵和平民故事集》中,講述了美國內戰(zhàn)期間一個名叫法夸爾的南方種植園主在聯(lián)邦密探的誘騙下,意欲燒毀北方聯(lián)邦軍隊即將經(jīng)過的鐵路橋——梟河橋,結果被聯(lián)軍當場抓獲并被處以絞刑。小說因為其中的不可靠敘述而成為營造緊張恐怖氣氛和強有力的高潮與結局的絕佳典范,其獨特的敘事魅力使得幾乎每個英文短篇小說集里都收錄了它,20世紀60年代美國還把它搬上了大銀幕。[6]迄今為止,學界對于該小說中的不可靠敘述或從認知方法的角度進行探究,或從修辭方法的視角進行分析,難免有失偏頗。有鑒于此,有必要兼顧認知與修辭兩個不同的角度,從作者動因、文本呈現(xiàn)和讀者闡釋的循環(huán)互動中探討《梟河橋記事》中的敘述者在敘事過程中的可靠性的變化,從而揭示文本在敘事藝術上的特色。
法夸爾作為一位家境殷實的南方種植園主,始終不渝地恪守自身所屬的奴隸主階級的政治觀,甚至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自身的利益,親自拉起過一支隊伍與北方聯(lián)邦軍隊交過手,然武裝力量與作戰(zhàn)能力有限,他的這支隊伍很快就被聯(lián)邦軍打散。為了阻礙與破壞聯(lián)邦軍的作戰(zhàn)進程與設施,他不惜鋌而走險只身前往燒橋。孰料,未及動手就被守橋的士兵抓個正著,即處絞刑。然而,刑前瞬間絞索斷開,法夸爾落入河中,奮力游向河岸,遁入林中,朝著遠方的家園一路狂奔,正當他打開家門張開雙臂準備擁抱妻子時,“法夸爾死了,折斷了脖子的尸體,懸掛在梟河橋的橫木下面,微微地來回晃蕩。”[7]
奇怪!不是已經(jīng)逃脫了嗎?怎么死了?什么時候死的?最后360度大反轉的故事結局令讀者不得其解。為解開謎團,讀者不由自主地回溯文本對敘述作出判斷然后重估丟失的信息,方才恍然大悟,原來在第一部分的結尾:正當逃跑這一念頭閃進法夸爾腦海之際,站在活動木板一端的士兵向身旁跨了一步,在站在木板另一端的法夸爾立馬失衡從橋上墜落下去,瞬間被絞索勒死。原來,“逃跑”只是他垂死前的一個幻想,”逃生歷程”只不過是伴隨這個幻想而產(chǎn)生的種種幻覺。
開篇伊始,敘述者即是“隱含作者”。第三人稱敘述者純粹客觀的視角、超脫的語氣、實事求是的可靠敘述使讀者不自覺地信賴文本所呈現(xiàn)的敘述世界,不由自主地被敘述者牽著鼻子來到一個緊張肅穆的刑場——寂靜是山嵐,湍急的水流,黑洞洞的炮口,梟河橋上,荷槍實彈的哨兵,隨時聽命的行刑士兵,絞索已套在了法夸爾的脖子上,一旦他腳下的活動木板失衡翹起,他即會落下橋去,絞刑隨之告成。
就在行刑的剎那,逃跑的念頭閃入法夸爾的腦中。法夸爾能否絕處逢生?令人不禁感到關切。這時,第三人稱的間離作用使得敘述者與“隱含作者”在此悄然分離,故事中的“人物”成為敘述者,法夸爾已死的真相因此得以掩藏。雖然第三人稱敘述者一直比讀者知曉更多的信息——對法夸爾死里逃生的幻覺已然了然于胸,但由于讀者受到開篇“敘述者”可靠敘述的誘惑,順勢而下,及至受到“人物”不可靠敘述的迷惑時而惘然不覺其妄也。在文本第二部分,讀者面對法夸爾的逃跑過程細致入微的刻畫不僅沒有覺得不切實際,甚至對法夸爾的某些超凡能力的描寫也沒有絲毫的質疑,如法夸爾在水中如行云流水般暢游無阻,甚至能聽見水蜘蛛逆水而行的聲音,在陸上健步如飛,在森林里左沖右突之際居然能發(fā)現(xiàn)一條杳無人蹤鳥跡的大路直抵他的幸福莊園,他還可以一邊走一邊睡,醒來竟然就到自家門口了?。?]讀者在此過程中與法夸爾一同在神經(jīng)戰(zhàn)栗的極端狀態(tài)下體驗逃跑過程中傷口的痛楚難耐、內心的恐懼不安、求生的本能欲望。法夸爾逃脫陷阱,經(jīng)歷了整整一天的辛苦跋涉,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家園,眼看就要和妻子擁抱,轟然一聲,只剩下一片沉寂和黑暗。
這最后一刻的頓悟帶來的震撼和驚悚無疑將讀者徹底征服了,但凡讀過這篇小說的讀者無一不拍案稱奇。而正是最后一刻敘述者與“隱含作者”的重新合體,使得梟河橋上這場沒有看客的絞刑的真相一如故事主人公法夸爾那緊張的逃亡一樣扣人心弦,撲朔迷離。
敘述者的可靠性由最初的可靠到不可靠再到最后的可靠,使得敘述自我與經(jīng)驗自我在文本中先合后分最后再合體,亦真亦幻,真假難辨。機關暗設的敘事結構使得現(xiàn)實與幻想之間的剪接轉換不露痕跡,讀者帶著刑場上的緊張體驗著逃生幻覺的舒暢,故事的高潮卻在真相的披露之際戛然而止,而讀者仍是意猶未盡,小說至此獲得了一種獨特的生命力。
第三人稱不可靠敘述不僅讓讀者看到一個愚蠢、自負、經(jīng)常生活在幻覺之中的人物形象,而且賦予文本強烈的反諷效果,使讀者的閱讀行為帶有更加豐富的可闡釋性。[8]文本近乎三分之二的篇幅描述法夸爾求生的渴望與幻想,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人的求生意志,渲染人的求生本能,結果直到最后讀者才明白這并不是一次真實的逃生歷程,而是其臨死前的一場夢幻之旅。至此,一股強烈的驚愕不已的感覺油然而起,不由地感嘆生命的寶貴。在死亡陰影籠罩之下,文本平靜冷淡的情節(jié)敘述,積極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卻讓讀者內心充滿了壓抑與恐懼、不安與驚悚、凄涼與無奈,戰(zhàn)爭的無情與殘忍亦因此躍然紙上。
三
將修辭方法與認知方法相結合,可以發(fā)現(xiàn)《梟河橋記事》中敘述者的可靠性或不可靠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敘述者與隱含作者之間的關系、與讀者之間的關系處于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既與敘述者作為一個特定的人物所顯示的意義有關,也與讀者對作品的接受有關。[9]不可靠敘述作為一種重要的敘事策略不僅被廣泛應用于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文學文本中,而且存在于其他藝術形式,如電影、電視、音樂、繪畫、廣告中。盡管國外對于“不可靠敘述”的研究已經(jīng)相當深入和系統(tǒng),但國內迄今只有少數(shù)學者關注。無疑,“不可靠敘述”在敘事學理論領域具有廣闊的研究前景。
[1]Nünning,Ansgar.“Reconceptualizing Unreliable Narration:Synthesizing Cognitive and Rhetorical Approaches.”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Eds.James Phelan and Peter J.Rabinowitz.Oxford:Blackwell,2005:90
[2]Booth,Wayne C.The Rhetoric of Fi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159
[3]申丹.何為“不可靠敘述”[J].外國文學評論,2006(4):142.
[4]申丹.坡的短篇小說:道德觀、不可靠敘述與《泄密的心》[J].國外文學,2008(1):55.
[5]王悅.析麥克尤恩《立體幾何》:不可靠敘述的生成與闡釋[J].外國文學,2010(1):16.
[6]朱旬萍.一場游走在現(xiàn)實與幻想之間的逃生之夢[J].名作欣賞,2014(9):88.
[7]朱乃長,評注.絕妙好英文—名作解析與欣賞(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8]朱旬萍.《梟河橋記事》中的不可靠敘述闡釋[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2(5):57.
[9]譚君強.論敘事作品中敘述者的可靠與不可靠性[J].思想戰(zhàn)線,2005(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