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翠梅
(內蒙包鋼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臨床路徑護理在腦動脈瘤手術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趙翠梅
(內蒙包鋼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目的 研究臨床路徑護理在腦動脈瘤手術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腦動脈瘤手術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給予常規(guī)護理和臨床路徑護理,對比兩組的患者滿意度、住院時間及費用。結果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費用、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臨床路徑護理是一種新型具有預見性、計劃性的護理模式,在腦動脈瘤手術治療中的應用有助于降低費用、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早日恢復健康,還有助于構建和諧護患關系,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臨床路徑護理;腦動脈瘤手術;滿意度
腦動脈瘤就是因腦動脈壁結構發(fā)育不良或外傷動脈硬化造成的動脈壁損傷、老化,進而出現(xiàn)局部血管壁向外膨出形成囊狀瘤體,破裂后造成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1]。一旦患者被確診為腦動脈瘤,那么必須根據(jù)癥狀進行外科干預治療,手術是該病治療的唯一途徑。由于該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手術治療具有一定風險,會給患者帶來較大心理負擔。運用臨床路徑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的癥狀和需要,給其優(yōu)質護理服務,緩解其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提高護理效果。我院對腦動脈瘤手術治療患者采用臨床路徑護理,取得顯著療效,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腦動脈瘤手術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在20~55歲,平均年齡為(36.27±3.25)歲;觀察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在18~60歲,平均年齡為(17.21±2.20)歲。兩組患者均拍片證實腦動脈瘤破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成立護理工作小組,制定臨床路徑護理措施,根據(jù)護理路徑的步驟進行臨床護理干預,以患者為中心,為取得最佳護理效果為目標,其中的內容主要有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護理訓練、效果評價等。觀察組的臨床路徑護理措施可以分成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①手術前。護理人員通過給患者進行心理輔導、音樂療法等,多多強調手術治療的正面效果,增強患者的信心,縮短護患距離,消除患者焦慮、緊張等情緒。護理人員嚴密監(jiān)視患者的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等的變化,當患者出現(xiàn)意識不清時,應立刻檢查并排除某些可能性,及時處理。為保證手術治療的順利進行,每個患者在術前都進行仔細的全腦血管造影檢查,使醫(yī)護人員了解患者腦動脈瘤的具體位置、大小、形狀等;此外,還要進行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血糖、血生化等檢查,了解患者的臟器情況。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對開顱切除術者剃頭,對介入栓塞者觀察股動脈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術前6 h禁食禁水,并進行碘、青霉素的過敏測試,靜脈注射尼莫痛,在進入手術室前插好導尿管。②手術中。護理人員非常熟悉手術流程以及緊急情況的處理措施,擺好患者的手術體位,并做好麻醉工作等。③手術后。接入栓塞術者在手術后的24 h要保證絕對的平臥,護理人員嚴密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局部滲血、血腫等現(xiàn)象;開顱術者術后則需要去枕平臥,并觀察頭部傷口的敷料情況。嚴密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等指標,給予恰當?shù)臓I養(yǎng)支持和身體功能鍛煉,定時給患者翻身和拍背,預防褥瘡、肺炎等的出現(xiàn)。在術后恢復階段,護理人員給患者進行健康指導,講解術后注意事項以及肢體恰當運動的好處,通過小冊子、講座等活動增加患者及其家屬對該病的認知度,做好術后護理,預防出血的出現(xiàn),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和合理飲食。④出院指導。協(xié)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xù),叮囑患者加強康復訓練,并定期復查。
1.3療效評判標準[2]: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共設20道題,每題分值為1~5分;最后得分≥80分的視為非常滿意;得分在60~80的視為滿意;得分<60分的則為不滿意??倽M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處理:運用SPSS14.0統(tǒng)計學軟件對臨床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進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患者滿意度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2.2患者住院時間和費用對比:在住院時間和耗費費用上,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且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患者住院時間和費用對比
腦動脈瘤破裂是常見的一種臨床急癥,具有發(fā)病急、病情發(fā)展迅速的特點,出血后的繼發(fā)性腦水腫、腦內血腫容易導致顱內局部高壓情況,甚至造成腦疝,搶救不及時就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3]。面對腦動脈瘤手術,大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緊張、焦慮、抑郁、自暴自棄等消極情緒,這對臨床治療極為不利。因此,在腦動脈瘤手術治療中,不僅要求醫(yī)師要高超的技術,還要護理人員有更高的護理能力,給患者帶來人性化護理。臨床路徑護理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具有高效率、高質量和低費用的特點,加強護患溝通,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減少不良情緒。臨床路徑護理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明確的護理計劃,根據(jù)患者的手術流程進行護理,將護理內容具體到每一個細節(jié)上,使護理工作具有計劃性、針對性和預見性,克服常規(guī)護理的盲目性和隨即性。臨床路徑護理在實施過程中融入整體護理理念,將心理護理等落實到位,體現(xiàn)以患者為本的價值取向,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體現(xiàn)護理工作的人性化、個性化,提高護理水平[4]。另外,臨床路徑護理還融入成效管理理念,加強疾病監(jiān)控預防和護理,減少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醫(yī)療費用。
本研究中,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的觀察組在住院時間、費用、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上均優(yōu)于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表明,臨床路徑護理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復健康,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因此,臨床路徑護理作為一種新護理模式,使護理人員具有預見意識和預防意識,將被動護理變成主動護理,體現(xiàn)以人為本理念,增加患者對相關知識的認知度,進而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度,提高腦動脈瘤的手術治療效果。臨床路徑護理為臨床護理提供一種新的模式和理念,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湯紅艷,段文映.顱腦動脈瘤手術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4):295-296.
[2]謝麗葉,鄭廣娣,謝彩彤,等.信息知識信念行為護理模式干預對圍手術期腦動脈瘤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3,19(14):2221-2223.
[3]蔡志紅,張玲霞,王利,等.臨床路徑護理在腦動脈瘤手術治療中的效果分析[J].腫瘤藥學,2013,3(1):75-77.
[4]唐紅蘭,張曉俊,程愛榮,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動脈瘤夾閉術中的應用[C].2008年醫(yī)學發(fā)展中護理新理論、新技術研討會——全國護理風險、護理成本管理暨臨床護理新進展(廈門)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08:38-41.
R473.73
B
1671-8194(2015)29-02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