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偉
(株洲市二醫(yī)院脊柱???,湖南 株洲 412005)
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患者針刺加穴位貼敷對其骨密度及疼痛的影響分析
湯 偉
(株洲市二醫(yī)院脊柱專科,湖南 株洲 412005)
目的 探討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患者采用針刺加穴位貼敷治療對疼痛及骨密度的影響。方法 本次選擇80例原發(fā)性骨質疏松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采用數(shù)字表抽取法隨機分組,就西藥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與針刺加穴位貼敷治療(觀察組)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0%,顯著高于對照組6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股骨頸、腰椎L2~L4骨密度BMD值、骨痛積分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均有改善,觀察組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原發(fā)性骨質疏松患者采用針刺加穴位貼敷治療可緩解骨痛,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非常積極的應用價值。
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針刺;穴位貼敷;骨密度;疼痛;影響
骨質疏松癥(OP)在臨床為一種骨骼代謝性疾病,以骨折危險性增加、骨強度受損為特征,骨骼載荷能力減弱、骨腔增寬所致,臨床以脊柱畸形甚至骨折、四肢、腰背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1]。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加劇,本病發(fā)生率顯著上升,已引起各級醫(yī)療廣泛重視。運用中醫(yī)理論,采用中醫(yī)藥方案治療,效果顯著。本次研究選取相關病例,就針刺加穴位貼敷法治療對疼痛及骨密度的影響進行探討,現(xiàn)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次選取研究對象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齡50~82歲,平均(61.4±2.4)歲,均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納入標準:①中老年人及絕經(jīng)后婦女;②明顯特征為腰背部疼痛,伴性功能低下、神疲乏力、脛膝酸軟、口唇色淡、少氣懶言等;③脊椎常有后突畸形、駝背、身長縮短;④骨質X線示普遍稀疏。病程平均(3.8±0.4)年。采用數(shù)字表抽取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組間一般情況具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對照組:本組選取病例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取蓋天力(每片含元素Ca 50 mg)口服,3片/次,3次/天,一個觀察周期為3個月。觀察組:本組針刺加穴位貼敷治療,具體操作步驟:取脾俞、神闕、腎俞、關元、命門、氣海穴,消毒后針刺操作,應用捻轉補法,除神闕穴不行針刺操作外,得氣后取針,在穴位上貼敷密骨丹穴位透皮貼劑(厚0.5 cm,直徑約1.5 cm,藥物組成:細辛、補骨脂、牛膝、骨碎補、透骨草、續(xù)斷、制川烏、川芎等10味,含藥量相當于生藥10 g),6~8 h取下,患者耐受好,貼敷時間可延至8~12 h,3次/周,共行12個月治療[2]。
1.3指標觀察。①骨密度:股骨頸和第2~4腰椎骨密度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量(美國產(chǎn)CHALLENGER型)。②疼痛:變量采用患者首要特征性癥狀四肢肌肉疼痛及四肢骨痛程度表示。采用簡化MgGee疼痛標尺法完成主觀評定,由患者依據(jù)痛覺標明位置。共按5級劃分疼痛。1級:疼痛在負重后明顯;2級:疼痛在活動后明顯;3級:休息時有疼痛產(chǎn)生;4級:運動受到一定限制;5級:需取止痛藥服用。
1.4效果評定。顯效:骨密度檢測呈0.03 g/cm2增加,臨床癥狀、活動功能、腰脊疼痛消失,積分呈>2/3下降;有效:骨密度增加≥0.02 g/cm2,評估示腰脊疼痛好轉,積分呈>1/3下降;無效:檢測骨密度無下降或明顯改善,腰脊疼痛無明顯改善,積分下降不及1/3。
1.5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版,組間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0%,顯著高于對照組6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股骨頸、腰椎L2~L4骨密度BMD值、骨痛積分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均有改善,觀察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療后比較有統(tǒng)計差異P<0.05
組別 股骨頸BMD(g/cm2)腰椎L2~L4BMD(g/cm2)骨痛積分(分)觀察組(n=40)治療前 0.645±0.032 0.715±0.030 5.78±0.82治療后 0.675±0.045* 0.766±0.071* 1.58±0.22*對照組(n=40)治療前 0.649±0.032 0.725±0.027 5.72±0.88治療后 0.658±0.034 0.734±0.029 3.59±0.62
依據(jù)中醫(yī)學觀點,骨質疏松癥以腎虛精虧為病因病機,病位在骨,與脾胃有密切關聯(lián),涉及臟腑為腎。病性為虛實相間,本虛標實,以骨枯髓弱、腎脾兩虛為本,閉阻經(jīng)絡、氣血不行為標[3]。觀察組選取腎俞、神闕、命門、氣海、關元等穴,培元固本、扶助正氣;脾俞經(jīng)現(xiàn)代研究顯示,對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有促進作用,且使性激素水平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諸藥合用,起通絡止痛,強筋壯骨,補益肝腎作用。結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效果高于對照組,骨密度平均值上調幅度優(yōu)于對照組,且骨痛緩解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原發(fā)性骨質疏松患者采用針刺加穴位貼敷治療可緩解骨痛,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非常積極的應用價值。
[1]黃明煒,廖勇敢,李艷麗,等.補腎益骨膏聯(lián)合低頻脈沖電磁場治療老年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13,11(4):43-45.
[2]張楠,黃愛,汪麗娟,等.阿德福韋酯腎病誤診為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1例[J].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2,5(4):316-319.
[3]章振林.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治療藥物及療效隨訪原則[J].上海醫(yī)藥,2013,34(9):1-5.
R589.5;R68
B
1671-8194(2015)29-0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