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洲蘇州大學文學院
故國神游自多情
——論魏禧的山水情懷
王云洲
蘇州大學文學院
摘要:魏禧一生四次出游,足跡一直在揚州周邊與蘇州周邊徘徊。他通過對詩文的體會與創(chuàng)作,在精神層面完成了一段豐富而精彩的旅行。
關(guān)鍵詞:魏禧山水情懷山河勝跡
對于明代遺民而言,華夏大地的山河勝跡是時時縈繞在他們心頭的。從用世的角度來看,對故國山水的憑吊與游覽是意圖復明者“經(jīng)營”的重要內(nèi)容,無論是顧炎武的往來海上、出入塞外,還是顧祖禹奮力著書以求民族光復,他們心中的故國山水,與時代風云緊緊結(jié)合在一起。魏禧在四十歲前隱居寧都翠微峰,曾在甲申之變后謀劃起兵勤王,也曾憑借天險舉家抗擊流賊。故鄉(xiāng)的山水,對于魏禧而言,最初的意義同樣是軍事實踐。但伴隨著第一代遺民的漸漸老去,故國山水也逐漸淡化了政治的色彩,人們徜徉山水之間,或是懷著避世的寄托,或是追求情感的享受。
在1662年以前,魏禧的生活主要是在寧都翠微峰中躬耕自給,同時與易堂彭士望、林時益等人切磋學問,創(chuàng)作文章,他的足跡始終在家鄉(xiāng)寧都附近徘徊。在這個時候,易堂九子的名聲已經(jīng)漸漸被海內(nèi)文人所知曉,但魏禧并不滿于現(xiàn)狀,他決定走出翠微峰,走出寧都,去最為富庶、學者文人云集的江淮地區(qū)游歷一番。
“出游”是清初遺民非常普遍的生存方式,遍訪山水與名士,甚至圖謀恢復是當時許多遺民的共同行為。但與其他遺民不同的是,魏禧的出游始終被一件事情所困擾著,那就是他的健康狀況。
魏禧在《脈學正傳敘》中曾經(jīng)回顧其長久以來的病痛:
予十四得羸疾病,自是至今三十六年,行必以藥裹。①375
魏禧在出游途中時時在吳門羈留,有很大的原因就是要求助于當?shù)孛t(yī),他在吳地的好友有很多是醫(yī)者,如劉紫谷、迮旦庵,甚至其門人熊頤也頗通醫(yī)術(shù)。正是因為長久以來的病痛折磨,魏禧的出游充滿了艱辛,這使得他對于勞累的行程往往充滿了冷淡的態(tài)度。1662年的第一次江淮之游,持續(xù)了兩年時間,隨后他便返回山中。1670年他再一次游歷江淮,著名的旅行家與文人李淦邀請他游覽京口南山,魏禧走到半途便萌生退意:
……視南山無足當意。予欲返,李子強予終游蓮花洞。①469
雖然最后的結(jié)果自然是領(lǐng)略到了別樣的美景,但通過他冷淡的反應(yīng)可以看出魏禧實在說不上是一個腳力強勁的人。縱觀其一生足跡所及,至北不過淮河,至南亦不及兩粵,西南更是未曾顧及,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心中勃勃不能自遏的游歷欲望。例如,對于嶺南的風土與人物,魏禧一直是懷有深切的期待的:
吾鄉(xiāng)與嶺南接壤,予嘗以謂不足游,故吾伯、季皆客之,予獨未往……近與順德陳元孝諸子為神交,則欲往而未暇。①634
所謂“未暇”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叔子無力南行,在易堂諸子中,魏際瑞、魏禮、曾燦都曾有過嶺南之行,魏禧與陳恭尹、屈大均等人的聯(lián)系也是由曾燦等人牽線而完成的。因此,魏禧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下,更多通過“神交”“想象”的方式去完成心靈的旅途,而無論是“神交”還是“想象”,最好的媒介便是詩文。關(guān)于詩文與山水的關(guān)系,魏禧是這樣理解的:
山水之有詩文,所以使人閉戶而游千萬里之外,意氣飛揚,精神寂寞,各得其性情所至。①458
魏禧認為,詩文具有性情,所謂性情其實就是詩歌與文章的氣質(zhì),反映山水風貌的詩文自然需要和景致的特點所契合,這樣就可以使人通過閱讀詩文來達到悠游山水間的效果。疾病纏身的魏禧的確有時候是通過詩文來“閉戶而游萬里之外”的,在這個時候,想象幫助他完成了欣賞。
魏禧的好友洪亭玉在無錫城外三十里的耒湖筑有別業(yè),當魏禧僑居吳門的時候曾為洪亭玉作的《煙波釣艇圖》題詩,頗希望能夠游覽耒湖,欣賞美景。而當魏禧來到無錫之后,卻因為疾病纏身,耒湖之行無
望。魏禧對洪亭玉的《耒湖詩》頗為推重,認為其詩高秀幽閑,有儲、王、韋、孟之風。憑借著對《耒湖詩》的欣賞,魏禧通過想象完成了一次遠行:
今客錫山,又以病不得偕往,嘗閉門伏枕,想象景光:日照其楹,月臨其檻,湖光浩渺,進而與之相接。①533
無獨有偶,《汪秋浦詩引》則記敘了他另一次的神游之旅,他寫道:
歙汪子秋浦好為詩……予臥疾章門,每令門人唱嘆之,如泛木蘭于百尺之溪,林花籬落亭舍映帶左右。①488
在魏禧看來,吟詠詩篇如同坐行千里,腦海之中想象形成的美景同樣能夠給他以舒適的享受。魏禧在文中說汪秋浦詩歌的風格是“清”,就文章風格與表現(xiàn)內(nèi)容的關(guān)系上,魏禧認為“淑清之氣與山川云物相接,故其言嘗浮于世而不沒”。①488雖然沒有能夠看到汪秋浦詩歌的面貌,但從魏禧的描述來看汪詩的主題大多是山水田園。自陶、謝、王、孟之后,雋永優(yōu)美,恬靜淡雅的山水田園成為許多隱居者偏好的主題,魏禧是頗為推許這種“清”的詩歌風格的,而他自己也往往有類似的心境:
寒月不肯落,遠山時有音。(《勺庭冬夜聞林舟之彈琴》)①1332
抑或是:
秋庭半在樹,碧水一于煙。(《秋夜回文》)①1334
雖然作詩非魏禧所長,但寧都翠微峰畢竟風光秀麗,魏禧四十年隱居“勺庭”之中,躬耕讀書于山間,時時與山川云霧相伴,自然是能夠體會到山水所帶來的清新氣息。因此,他對山水田園詩歌的閱讀與欣賞必然會受到自己生活經(jīng)驗的影響,他之所以推許汪秋浦詩歌“清”的特點,是否是因為吟詠山水的同時也使他想起了山中的歲月?
但當想象遇到現(xiàn)實,又讓魏禧有了錯愕與思考。魏禧自幼孜孜不倦于學習,名篇佳句早已爛熟心中,詩文中的山水早已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他對翠微山外的世界一直抱著美好的憧憬與想象:
予幼誦宋人“山外青山”之句,又見人衣吳綾織作西湖諸勝,不禁羨慕,私念“吾身安得至此”?長覽《西湖志》,益神往……①536
西湖自古以來就是頗受文人墨客垂青的游覽勝地。1663年,這一年魏禧四十歲,他終于在走出山中的第二年來到杭州一睹西湖芳容。在來到杭州之前,他腦海中對西湖的印象來自于優(yōu)美的詩歌,來自于精美的吳綾,來自于地方志的詳細描述。這些想象拼湊出了一幅幅關(guān)于西湖的想象,早已懸掛在魏禧的腦海當中,讓他感受到美的享受。但當他真正來到西湖的時候,他看到的景象卻讓他失落了很久:
……予爽然若有所失。蓋平日所欣羨若六橋桃花、垂柳樓臺之勝,士女之紛華,一無所有,與少壯時傳聞畫然為兩地,意不懌者數(shù)日。①536
魏禧來到杭州的時候已經(jīng)是冬季,桃花、垂柳自然是不會有的,他的抱怨與其說是缺乏常識,倒不如說是因為想象中圖景的破滅使得他感受到巨大的失落。當他最初看到水闊波清的湖面,他問友人是不是離西湖不遠了,但他得到的回答卻是“這便是西湖”。當他仔細打量西湖的時候,發(fā)現(xiàn)腦海中關(guān)于西湖的片段完全和現(xiàn)實匹配不上,詩歌帶給他的想象就像傳說一般,而眼前的現(xiàn)實卻是他沒有心理準備去接受的。畢竟四十歲方才出游吳越,魏禧對走過的每一片土地都懷著深深的憧憬,希望看到山川風物最好的一面,而冬季蕭索寒冷的西湖給了魏禧沉重的打擊。但魏禧畢竟有著一顆感性的心靈,在寓居西湖半月之后他還是運用想象的力量為自己找到了解脫的理由:
往者花柳樓榭,繁華掩映,吳宮之西子也。今之山水,苧蘿若耶之西子也。①536
其實,魏禧沒有真正看過“花柳樓榭”的西湖,他的腳步也未曾到達苧蘿山去一睹西施故鄉(xiāng)的美景,因此,魏禧的西湖之行仍然在想象的幫助下畫上了句號。
魏禧一生四次出游,但因為飽受疾病的困擾,他的足跡一直在揚州周邊與蘇州周邊徘徊,并且最終病死在旅途之中。他在文章中時常提到自己的病痛,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對于游歷的執(zhí)著與對山水的熱愛。盡管與同時代的很多人相比,魏禧不是一個行動力強的游歷者,但他通過對詩文的體會與創(chuàng)作,在精神層面完成了一段豐富而精彩的旅行,這樣的“神游”未必不具有意義。
注釋
①魏禧.魏叔子文集[M].胡守仁,姚品文,王能憲,校點.北京:中華書局,2003:375.
參考文獻
[1]魏禧.魏叔子文集[M].胡守仁,姚品文,王能憲,校點.北京:中華書局,2003.
[2]陳柱.中國散文史[M].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3]郭預衡.中國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5]溫聚民.明魏叔子先生禧年譜[M].臺灣: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0.
[6]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