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瓊
[摘 要] 早期毛澤東人格的形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肩負的時代使命和社會歷史條件,所處的社會關(guān)系,中西文化精華積淀,以及自我修煉和先天稟賦等主客體條件,促使了早年毛澤東人格雛形的形成,生成了毛澤東以自尊自信為首要特質(zhì),以奮斗、創(chuàng)造為中心特質(zhì),以叛逆、反抗權(quán)威為次要特質(zhì),以馬克思主義信仰為靈魂的特殊人格結(jié)構(gòu)。
[關(guān)鍵詞] 早期毛澤東 人格 人格特質(zhì)
一般心理學意義上的人格是指一個人穩(wěn)定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所賦予個人生活的傾向性和行為模式,它包括性格、能力、智力、氣質(zhì)、理想,其核心是性格。早期毛澤東的“人格”既指一般心理學意義上的人格,又指政治和道德意義上的人格,例如信仰、興趣愛好、品質(zhì)等。人格是個體獨特的生理素質(zhì)和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毛澤東的人格在他的青年時代大體形成。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20年是毛澤東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這個時期,社會黑暗腐朽,局勢動蕩不堪,天下亂象叢生,國家積貧積弱,百姓痛苦壓抑,中西文化碰撞。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個人稟賦與實踐造就了毛澤東豐富復雜和充滿魅力的人格。
一、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奠定了毛澤東人格的基調(diào)
家庭是人成長的第一學校,是人格、性格、品行、心性形成的文化場。毛澤東的父母性格差異大,立身處世的價值觀等方面也不一致,但這些價值觀的交互作用,都對毛澤東個性乃至人格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為早期毛澤東的性格、品質(zhì)定下了基調(diào)。毛澤東對母親感情深厚,母親的高尚品德成為毛澤東人格的楷模。毛母寬厚仁慈,體顧大局,富有同情心,慷慨助人,無私奉獻,勤儉持家,真誠待人,信佛有耐心。她的敦厚品格及一言一行所表達的價值文化熏染著毛澤東,并且內(nèi)化為毛澤東悲憫惻隱、有正義感、誠實坦白、勤勞肯干、生活儉樸的人格品質(zhì)。這在毛澤東的《祭母文》中反映出來:“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薄安蛔髡N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薄安蝗疽粔m,身心表里?!泵珴蓶|的父親則冷酷、專制、粗暴、自私、吝嗇、刻薄,從反面強化了毛澤東遵從母親的品格和價值觀;但父親勤勞節(jié)儉、精明能干、嚴于律己、有家庭責任感對其也有影響。在這樣環(huán)境中長大的毛澤東,自然對父母性格、品性及價值觀中的積極方面予以了繼承,對消極方面給予了鑒戒,養(yǎng)成他包容性、復雜性、張力強的內(nèi)涵豐富的人格特征,形成毛澤東自信自強、勤奮上進、質(zhì)樸節(jié)儉、敏感自尊、愛憎分明、賦有同情心和正義感、叛逆反抗的人格基調(diào),毛澤東其后顯示出來的偉大人格便是童年和少年人格趨勢的鞏固、成長、擴展和升華,隨著以后他知識和人生經(jīng)驗的積累,逐步發(fā)展形成了毛澤東個性鮮明、具有驚天膽識、非凡勇氣和魄力,養(yǎng)成了毛澤東意志如鋼、感情豐富深邃、眼界高遠、氣勢磅礴、反抗權(quán)威、敏感精明的豐富人格。
二、肩負的時代使命和社會歷史條件是毛澤東人格形成的社會土壤
社會歷史條件和中國社會變革現(xiàn)狀為毛澤東人格形成提供了社會土壤。毛澤東從出生到整個青年時代,中國處在外國侵略、軍閥混戰(zhàn)、政府腐敗、社會黑暗、民不聊生的境況,一波又一波的社會變革失敗,呼喚偉大人物拯救國民于水火之中。回應(yīng)時代要求,涌現(xiàn)出一大批憂國憂民、努力探索國家出路的杰出人物,例如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瞿秋白、蔡和森等,毛澤東是最有代表性的偉大人物。毛澤東是中國近代“民族—國家”建構(gòu)之歷史過程的主要人物。時代使命及社會歷史條件對于毛澤東的人格形成起到?jīng)Q定性作用。對時代使命的認識使毛澤東確立起了改造世界改造中國的偉大抱負。舊中國社會內(nèi)外反動力量的強大、嗜好武力解決問題的習氣以及社會積弊太深等現(xiàn)實,塑造了青年毛澤東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眼光、非同尋常的智慧、頑強的意志品質(zhì)、面對巨大困難斗爭到底的巨大勇氣、扭轉(zhuǎn)乾坤的膽識和魄力,體現(xiàn)出了毛澤東具有超凡魅力的人格特征。國外學界認為毛澤東是“唯意志論”者的觀點恰恰是否定了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對毛澤東人格生成的作用。毛澤東從1911年離開韶山,就志存高遠,孜孜以求真理,到1920夏開始就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從此以后,毛澤東就致力于運用所掌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開始走上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的道路,如果將1958年的“大躍進”和1966年5月開始的十年“文革”這些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與其說是“唯意志論”,不如說是“理性之偏好”更為妥當。
三、所處的社會關(guān)系啟迪影響了青年毛澤東人格的形成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這同時也說明一個人的心性、品質(zhì)和人格,從根本上講還取決于其社會交往的豐富程度。而從文化人類學角度看,社會的交往實際上是文化的交互影響。文化人類學家林頓認為,文化與人格是交互作用的,每一文化中社會群體的成員都有一系列共同享有的人格特征,這些共同的人格成分就會形成十分完整的人格結(jié)構(gòu),即形成個體之間大體相似的“人格叢”[1]p23。某一社會或群體的大多數(shù)成員所具有的人格叢是他們共同的早期經(jīng)驗的結(jié)果。毛澤東在青年時期結(jié)成的社會關(guān)系中有兩個最重要的關(guān)系,即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和馬克思主義者。
第一大社會關(guān)系主要是在湖南第一師范6年學習期間接觸的同學、朋友、校友及老師,他們大多屬于要求改變中國現(xiàn)狀、具有正義感和愛國精神的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
1918年4月,毛澤東與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發(fā)起成立了具有政治性質(zhì)的新民學會,學會的骨干成員就是這批青年。他們大多數(shù)人與毛澤東的家庭社會地位相同或相近。其中,有的出生于貧苦農(nóng)民家庭,例如何叔衡、羅學瓚、周世釗、易禮容、彭璜、張昆弟;有的來自于沒落官吏家庭,例如蔡和森;有的出生于普通店員、小商人家庭,例如向警予;還有人出生于中下層知識分子家庭,例如蕭子升、李維漢。如果用階級觀點分析,他們基本上都屬于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在當時的中國處于被壓迫的社會底層和中下層,其生存狀況愈來愈難,因而渴望從改變自身處境出發(fā),改造中國社會。以這個理論分析,毛澤東和學會中的成員蔡和森、何叔衡、彭璜、向警予、易禮容、李維漢、周世釗、羅學瓚、郭亮等處于同樣的政治環(huán)境下,又同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湖南湘鄉(xiāng)文化熏陶,后來又大都接觸馬克思主義,可謂是志同道合。他們都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立志做一番大事業(yè)、反抗黑暗社會、救國救民、勤奮好學的相似人格;他們共同商討有關(guān)學會、個人發(fā)展的問題,交流對國內(nèi)國際大事的看法,共同籌謀一切重大行動,互相幫助,互相激勵,共同成長。見地卓著的蔡和森,能干出“驚天動地的事業(yè)”的向警予,與毛澤東志趣相投、結(jié)為摯友堅定追隨的何叔衡等人,對毛澤東政治的成熟和人格的成長起到了促進作用。1920年7月,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蔡和森將在蒙尼達會議上正式確立“改造中國和世界”作為新民學會宗旨的消息寫信告訴毛澤東,毛澤東接信后非常高興,并立即回信說:“將‘改造中國與世界作為學會的方針,正與我平日的主張相合。并且我料到與多數(shù)會友是相合的?!痹谛旅駥W會成立的3年間,成員之間相互通信就50多封,毛澤東的通信就接近20封,其中《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第三集有7封信是毛澤東和蔡和森之間關(guān)于共產(chǎn)主義理論和建黨問題的討論。endprint
新民學會是早期毛澤東謀略、領(lǐng)導才能、組織才能、社會活動才能等多方面得到歷練和展示的一方舞臺,正是在這樣進步團體的“人格叢”的形成中,毛澤東與眾不同的“個人特質(zhì)”受到激發(fā)和錘煉,開始嶄露頭角。例如毛澤東擬定新民學會的組織原則,關(guān)于學會的態(tài)度,第一是“潛在”,第二是不依賴舊勢力。關(guān)于會友間的態(tài)度,第一是互助互勉(互助如急難上的互助、學問上的互助、事業(yè)上的互助,互勉如積極的勉為善、消極的勉去惡),第二是誠懇(不滑),第三是光明(人格的光明),第四是向上(能變化氣質(zhì)有向上心);第一是相互間應(yīng)該有的,第二、三、四是個人應(yīng)該具有的。毛澤東認為這四項是學會及會友“精神所寄”[2]p150-151,組織上致力于把學會“結(jié)合成一個高尚純粹勇猛精進的同志團體”,實現(xiàn)三年時間在湖南地盤上打下領(lǐng)導革命組織的基礎(chǔ)的目標。毛澤東實際上確定了新民學會的性質(zhì),塑造了學會新型的人際關(guān)系和精神面貌。多方面顯示出青年毛澤東獨立思考的精神,超人的才智,極高的悟性,敏銳的思辨,高尚的品德,非凡的膽識,強健的體格,超強的組織才能,長遠的眼光和善于把握全局的個人特質(zhì)。使他從這一批青年俊杰中脫穎而出,被同學和老師視為“敦品力學”的佼佼者;使他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以后逐漸成長為卓越的領(lǐng)袖人物。
此外,毛澤東世界觀的確立、人格的走向成熟離不開湖南“一師”一批德識才學甚高的教師的引導和熏陶。當年“一師”一班學識豐富、治學嚴謹、德為楷模、思想先進、愛國心切的教師,例如徐特立、楊昌濟、黎錦熙、方維夏、袁仲謙、王季范等,他們都對教育懷著一顆赤誠之心,把知識和智慧無私奉獻給學生,大多安于清貧、甘于淡泊,正是良師們的獨具匠心、苦心琢玉,造就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國家的棟梁之材。特別是給毛澤東留下最深印象的楊昌濟在教授倫理學時,不僅引導學生們要樹立救國救民的宏偉志向,而且把畢生未能實現(xiàn)的救國抱負寄托在了像毛澤東、蔡和森這樣的有志青年身上。楊昌濟對毛澤東的教誨、賞識和激勵,令毛澤東終身受益。
另一個重要的社會關(guān)系是指毛澤東師范畢業(yè)后的兩年間,他兩次到北京大學結(jié)識的大知識分子群體,主要是革命家、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李大釗以及進步的資產(chǎn)階級大知識分子蔡元培、胡適、邵飄萍等,老師們的淵博的學識、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高尚的品德也深深熏陶著毛澤東。陳獨秀、李大釗是毛澤東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導師,是他早年成長的精神上的引路人,毛澤東與李大釗的接觸直接促成了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俄國革命道路的選擇。而對于陳獨秀,毛澤東后來在同斯諾追述往事時,說到讀師范時“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被我拋棄的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盵3]p201。毛澤東在向斯諾說:“當我在北大的時候,他(指陳獨秀——引者注)給我的影響也許比那里任何人都大。”“在我一生中可能是關(guān)鍵性的這個時期,陳獨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盵4]p59
除新民學會外,湖南“一師”期間及其前后,毛澤東還先后參加過馬克思研究會、北京大學哲學研究會、少年中國學會、新聞學研究會、俄羅斯研究會等團體。他不但從這些群體或組織中獲得群體歸屬感和群體認同的力量,而且把群體看成一個探索的平臺,共同商討、互相學習、相互啟迪,并集中眾人智慧,這對促進毛澤東的社會化成長和領(lǐng)袖人格的形成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青年毛澤東成長和人格形成還受到中國歷史上一切杰出人物特別是湖南近代各人才群體的影響。敏感好學、心思縝密的毛澤東善于從歷史上、書本中的杰出人物身上的一切長處學習,并在讀書筆記和批注中寫下自己的體會和觀點。例如,毛澤東既繼承弘揚了儒學、理學、心學、實學、道學等傳統(tǒng)思想家的積極思想,又善于學習百姓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還批判繼承了近代以來維新思想家、革命者的思想。
此外,勞動者出身的毛澤東對底層貧困人民的階級同情心賦予毛澤東奮斗和斗爭的最根本的力量源泉。毛澤東對底層勞動人民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和深厚的感情,特別喜歡同他們打交道,沒有如一些知識分子對普通勞動人民的清高。他善于同各類人結(jié)交,和他們做朋友。改變廣大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的篤定信念是毛澤東一生奮斗追求的原動力。
四、中西文化精華的積淀是毛澤東人格養(yǎng)成的客觀條件
相對于一定時代的特定主體而言,主體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無論是先輩創(chuàng)造的文化,還是來自國外的文化,都是影響其人格形成的客觀條件。毛澤東讀了6年舊學和7年新學以及其后自學得到的文化知識,引起了早年毛澤東三次大的文化建構(gòu)。毛澤東曾這樣大致勾勒了自己從童年到青年時代的文化學習和知識建構(gòu)的歷程:“我是從農(nóng)村生長出來的孩子,小時也上過私塾,讀過孔孟的書,也信過神,母親生病也去求過神佛保佑哩,舊社會的東西對我都產(chǎn)生過影響。有段時間受到梁啟超辦的《新民叢報》的影響,覺得改良派也不錯,想向資本主義找出路,走西方富國強兵的路子。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馬列主義傳入中國,我才逐步接受了馬列主義。我們青年時代,一批朋友去法國勤工儉學,我沒有去,打定主意走自己的路?!?909年以前,毛澤東只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6年私塾的學習為毛澤東打下了國學的底子,形成了他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框架。這是毛澤東第一次文化建構(gòu),也是毛澤東文化心理素質(zhì)的最早積淀。7年新學包括西方資產(chǎn)階級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知識,“五四”時期民主與科學思潮的洗禮,使毛澤東對原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進行了改造,使他自覺地運用西方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個人主義思想作為武器,批判封建專制主義文化,從而形成了毛澤東中西文化合璧而以西方文化為文化架構(gòu)的主干、傳統(tǒng)文化融入新吸收的西方文化的知識結(jié)構(gòu)[5]p35。這是毛澤東進行的第二次文化結(jié)構(gòu)的重建。在1918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的兩年間,毛澤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之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批判資產(chǎn)階級的無政府主義、改良主義、工讀主義、實用主義、個人主義以及空想社會主義等的大雜燴,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這是毛澤東第三次文化建構(gòu)。1921年1月21日,毛澤東在給法國留學的蔡和森的回信中說到:“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jù),這是事實,不像唯理觀之不能證實而容易被人搖動?!庇墒怯^之,毛澤東早期的文化建構(gòu)是朝著突破傳統(tǒng)文化框架,向著世界文化的方向發(fā)展的,在機制上是由古代向現(xiàn)代轉(zhuǎn)換的;毛澤東早期的文化心理素質(zhì)是在中西文化沖突的背景中經(jīng)過中西兩種文化的比較形成的[5]p28。與時俱進的品格是毛澤東選擇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緣由。endprint
五、自我修煉和先天稟賦是毛澤東人格形成的主體條件
早年毛澤東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堅持“內(nèi)圣外王”,既修心又修身。用青年毛澤東的話來說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毛澤東還把讀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相結(jié)合。既勤學書本,又躬行實踐。重游歷,開闊視野,重視感性經(jīng)驗的積累。青年毛澤東善于自我認識、反思總結(jié)、改進自己,鑒于當時中國的社會現(xiàn)狀,他在不斷反省和認識自己性格的基礎(chǔ)上,選擇了職業(yè)革命家的道路。他在1920年6月致黎錦熙的信中談到:“可惜我太富感情,中了慷慨的弊病,腦子不能入靜,功夫難得持久,改變也很不容易,真是不得了的恨事呵!”[6]p498他和馬克思確立終身從事學術(shù)事業(yè)的道路不同,他是以親身從事革命事業(yè)作為終身職業(yè),而不是純粹的書齋中的學問家。雖然毛澤東也畢生追求學問和從事學術(shù),但他的學術(shù)是為革命和建設(shè)事業(yè)服務(wù)的,毛澤東不但是思想家,更是革命家、戰(zhàn)略家、政治家、軍事家,由于他的學術(shù)始終是與政治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因而其學術(shù)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而且隨著毛澤東的地位逐漸走向政治舞臺的中心,而最終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最高領(lǐng)導人,從而使他的學術(shù)事業(yè)始終帶有為政治服務(wù)的鮮明特色。
青年毛澤東形成豐富復雜的人格內(nèi)涵,主要分為首要特質(zhì)、中心特質(zhì)、次要特質(zhì)三大類。所謂首要特質(zhì),是指一個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質(zhì),它在個人生活中具有最大滲透性,幾乎影響一個人全部活動的所有方面。所謂中心特質(zhì),是指滲透性稍差,但仍具有相當概括性的重要特質(zhì)。一般說來,構(gòu)成個體獨特性的幾個重要特質(zhì),在每個人身上大約有5-10個中心特質(zhì)。毛澤東的首要特質(zhì)是他的自尊自信,這構(gòu)成人格的原動力;毛澤東的中心特質(zhì),包括競爭、奮斗、斗爭、勇于創(chuàng)造、勤奮踏實、生活簡樸、充滿理想主義的激情,以及與這些特征相伴生的革命性、堅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個性、保持頭腦清醒、敏感精明、浪漫氣質(zhì)、幽默詼諧的談吐,這些是毛澤東人格的重要維度;叛逆、勇于反抗是毛澤東人格的次要特質(zhì),構(gòu)成毛澤東人格的特殊維度;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確立是青年毛澤東基本定型的人格的靈魂,是丈量毛澤東人格高度的標桿。
參考文獻:
[1][美]Lawrence A·pervin,人格心理學[M]. 臺灣:臺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0.
[2]新民學會資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李銳.三十歲以前的毛澤東[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4][美]羅斯·特里爾.毛澤東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黎永泰.中西文化與毛澤東早期思想[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
[6]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冷 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