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涵
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客從何處來》的“微傳播”研究
王宇涵
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長春 130012
《客從何處來》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打造的國內首檔尋根類紀錄片,喚醒了我們浮躁時代下內心深處骨子里屬于中國人的那種“尋根”渴望與可以穿梭時空的家族情感?!犊蛷暮翁巵怼吩陂_播之前并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宣傳,終因其內涵、精髓、文化傳播而屢獲好評,本文通過研究電視系列紀錄片《客從何處來》及其相關話題,根據(jù)“微”式傳播領域的傳播現(xiàn)象總結出傳播特征與傳播效果。
《客從何處來》;微傳播;傳播特征與傳播效果
電視系列紀錄片《客從何處來》第一季播出恰似潤物細無聲的綿雨走進人們的視線,并沒有進行大量的前期宣傳,因其具有濃厚的歷史與人文特色,對家族的信仰等因素,在短短兩個月內取得叫好叫座的成績,先后榮獲2014年金熊貓國際紀錄片接評委會特別獎、第20屆中國電視紀錄片最佳創(chuàng)意獎。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節(jié)目制作組利用新媒體平臺微信、微博客戶端推送與節(jié)目相關的“尋根”內容,并通過微博發(fā)起“輕·家史視頻征集活動”,并在央視網(wǎng)、騰訊網(wǎng)、優(yōu)酷網(wǎng)等視頻網(wǎng)站上同步提供視頻資料。以口碑傳播的方式獲得了廣大受眾的關注與推薦,在各種新媒體的推動下形成一種文化風波。同時,借助“微媒介”進行“微傳播”,利用“微力量”獲得大影響。
《客從何處來》的新浪官方微博粉絲數(shù)目為13萬,在央視紀錄片的官方微博的粉絲數(shù)目排行榜中位于前列。在沒有前期的大規(guī)模宣傳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這樣的記錄印證了現(xiàn)階段的受眾更追求內容上的深度。在微博上搜索《客從何處來》的話題,其中#客從何處來#共有9038.2萬人閱讀過,#尋根之旅#共有2587.7萬人閱讀,討論數(shù)為1.5萬次。受眾根據(jù)發(fā)起的話題進行個人意見的表述,這個話題恰好提供了分享自己的獨到見解的平臺。對于這種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的使用,從受眾角度看,一方面能夠喚起觀眾對自己身世之根的“探尋欲”,另一方面也能滿足觀眾對于明星身世的“獵奇欲”。從制作方角度看,這種傳播策略一方面提升了該紀錄片的社會知曉度,一方面能夠獲知觀眾對于該紀錄片的態(tài)度與評價,為節(jié)目的再制作提供意見參考。
《客從何處來》的官方微博名為“CCTV客從何處來”,電視媒體借力于微博、微信,共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一是具有反饋平臺。作為新媒體、微媒介的典型代表——微博以其自身的傳播優(yōu)勢和便利平臺,形成“140字+圖片或鏈接”的傳播方式與相關話題的平臺討論。傳播是雙向的,而電視更多的實現(xiàn)了傳輸信息,而較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而言缺少相對直接的反饋環(huán)節(jié)。觀眾將意見反饋于節(jié)目制作組,也是觀眾與觀眾之間的遠距離互動?!犊汀纷鳛檠胍暣蛟斓囊粰n電視系列紀錄片,具有新鮮性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素,如:大部分受眾對紀錄片內容的興趣程度、紀錄片展現(xiàn)的形式與受眾接受程度匹配度、紀錄片中人物的設定是否為大眾所接受等。
二是具有直接選擇性。觀眾選擇“微媒介”——微博、微信,可以根據(jù)個人時間安排與興趣愛好選擇觀看內容、時間。這擴展了收看終端的范圍,提供了觀眾收看電視內容的新窗口?!犊汀返谝患竟惭埼逦患钨e,有歷史學家易中天、央視主持人阿丘、影視巨星陳沖、全方位藝人曾寶儀、收藏家馬未都,受邀嘉賓在相應的領域具有社會地位,同時以人格魅力吸引著受眾。然而,在《客》中,他們褪去光鮮亮麗的“服飾”,就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
三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以“微”為特點,每一條推送內容短小精悍,將主旨表達清晰,在有限的時間內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與此同時,在“微傳播”中,可將信息進行轉發(fā),擴大了消息的傳播范圍,增強了信息的傳播影響力。
傳統(tǒng)文化作為文明的承載者,表現(xiàn)了民族在歷史上的思想觀念、道德形態(tài)的總體特征。對于中國而言,五千多年的歷史積淀,蘊含著巨大的精神力量。但是傳統(tǒng)文化具有難定義、難定性、外延大等特點,這也就造成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解讀出現(xiàn)寬而泛的問題,這是民族的悲痛,這也是文化的落空點??v然傳統(tǒng)文化有優(yōu)有劣,但是作為歷史的成果,終有其獨特的性質存在于現(xiàn)代社會中,無論其時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都可以成為社會中的力量而存在?,F(xiàn)代人用現(xiàn)代人的思維觸碰、解讀、深化在內心,在《客從何處來》中,家文化、家族血脈的傳承也只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點,我們透過這個點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人對于“家”的定義過于淺薄。但是怎樣才能具體的定義家文化呢?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家文化的精神內涵滲透在我們的現(xiàn)代生活中,卻難以定義、全面總結出家文化對現(xiàn)代生活的影響。
《客從何處來》帶著我們認識、了解家文化,用“微傳播”的力量提醒著我們重視“家文化”的內涵,對家文化的一種認同,實則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領悟和傳承。
《客》立足于跨時代的文化傳承與文化融合,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穿梭,迸發(fā)著怦然心動的魅力。在微博、微信等“微傳播”領域講述不同的故事,敘說著明星的家族血脈遺產(chǎn),也在警醒每一個人對自己身世的追尋的意義。對于今天,昨天已然成為歷史,而對于我們的子孫,我們與他們構成了家,而我們給他們留下的,就是我們此時的一種習慣——對“家”的重視,對“家文化”的珍惜。
[1]楊蓉.客從何處來_節(jié)目價值分析_傳承家族信仰.
[2]徐彬.影視藝術微傳播研究.
[3]儲小平.中國_家文化_泛化的機制與文化資本.
G2
A
1674-6708(2015)145-00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