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卜算子·詠梅》
隆冬到來時,
百花跡已絕。
紅梅不屈服,
樹樹立風雪。
陳毅《冬夜雜詠·紅梅》
平生愛梅,對于梅花的高風亮節(jié),尤為傾倒。梅花具備了什么精神?這就正像上列兩首詠梅詩詞中所反映的:一為艱苦奮斗,不移其志,孤芳自賞;一為不畏強暴,不屈不撓,鐵骨冰心。
梅花傲雪凌風,先百花而開,真是植物界的奇觀,花卉中的魁首?!安唤?jīng)風雪冰霜苦,哪有梅花分外香”正是這種生物學特性的絕妙寫照。
梅是一種對氣溫極為敏感的樹種,既耐嚴寒,又能稍暖即開。因而開遍南北各地,花期可最多相差達四、五個月之久。如在粵、滇,梅花12月已開;在川、黔、閩等省,則在1月開花;鄂、湘、贛、皖一帶,則多在2月賞梅;江、浙、滬等地,通常以3月為訪梅旺季;而北京、青島則春寒料峭,須待至4月,始見梅花吐蕊。
1982年春,我正在武昌磨山中國梅花研究中心記載梅花品種,1月梅花已怒放,哪知2月初忽然飄下了幾場大雪,天公就這樣給人們創(chuàng)造出“踏雪尋梅”的奇觀——真是人間仙景,天下無雙!可把“雪梅奇景”領略夠了。梅在0℃左右還可開花、授粉,真是難能可貴的“鐵骨冰心”。
1985年春1月下旬,我到江西省景德鎮(zhèn)郊區(qū),在當?shù)鼐G化委員會負責人劉泉生等同志帶領下,于瑤里公社的山間踏雪尋獲了野生的梅花。但由于去冬今春多雪,常年春節(jié)前開放的野梅,這時卻仍含苞未放。我摘取花枝帶回北京,春節(jié)之際才在這室內(nèi)吐蕊開花??梢姡坊m有一定抗寒力;但還是逢暖而發(fā),春寒又會延遲她的花期——這正是一種對立的統(tǒng)一。
其實,梅花何止耐寒,她還需要經(jīng)過冬天的刺激,才能在春暖后正常發(fā)育,吐蕊開花。反之,在沒有冬天的熱帶,梅花的正常秩序反而由于未經(jīng)嚴冬充分休眠而遭到破壞。1962年1月我在海南島??谑校鸵姷疆?shù)孛窐洹拔宕谩薄扔形捶诺幕ɡ?,又有盛開的花朵以及櫻桃大的幼果。既有去年的老葉,又有初發(fā)的新梢。這就是因缺乏一定低溫的鍛煉,從而導致生長發(fā)育失調(diào)所引起的異常現(xiàn)象。所以,目前從粵北、桂北到青島、北京,從臺灣到西藏——這一大片四季分明的地區(qū),才是梅花正常生長發(fā)育的廣闊天地。現(xiàn)在有不少花農(nóng)搞梅花促成栽培時,總要把梅株在催花前,先經(jīng)過一段冷凍期的鍛煉。這說明,他們在生產(chǎn)實踐中,早已發(fā)現(xiàn)梅花如不經(jīng)早期的冰霜苦,就難得出現(xiàn)隨后的“分外香”!這一對似是相反,卻是相成的前因與后果,正好道出了梅花精神的真諦。
世人都津津樂道:松、竹、梅為“歲寒三友”,所謂“歲寒”,說明三者都具備抗寒這一共性;所謂“三友”,說明三者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關系。真的,你看那雄勁蔥籠的蒼松,是多么敦厚有力的背景;竹為客景,其特色是瀟灑而堅貞;而梅卻是先葉而花,玉潔冰清,色、香、韻俱上的“三友圖”中的主景。在那風雪交加的江淮仲春,幾樹梅花怒放于蒼翠的松前竹際,把“宮粉”、“綠萼”、“朱砂”、“玉蝶”襯托得分外光彩奪目。真是一幅美妙無比,相得益彰的天然畫卷!
梅花的耐旱力也相當強,她這種本領很少為人們所了解。我們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曾將湖南沅江和江蘇南京的梅花引種到北京安家落戶,把它們馴化到露地可越冬開花結果,也頗得力于她的抗旱力。梅性抗旱、畏澇、喜日曬、忌蔭蔽。因此可以說,梅花永遠站在高處,面向太陽,迎接光明。
梅性耐瘠薄,對各種土壤有較強的適應性,又特耐整形、修剪,抗根癌,不遭根結線蟲的危害,很少發(fā)生其他毀滅性的病蟲害,而花芽分化甚易。故梅能成為長壽樹種,使人有鶴發(fā)童顏、枯木蓬春之感。如浙江天臺山國清寺一株隋梅,已享1300余年高齡。云南昆明曹溪寺也有兩株700年株齡的元梅(可惜其中一株已在“文革”中死去)。每年仍著花甚繁,有時還結果累累。足證梅花確有強大的生命力。
1982年,我曾在《植物》雜志等報刊上著文,提出恢復以梅花作為國花的建議。兩年多來,得到了該雜志和植物學會年會兩次組織群眾投票選舉中的金牌,受到廣大人民和海外僑胞的熱烈歡迎。香港的《明報》,在1982年也為之專門發(fā)表了一篇“社評”:《贊成以梅花為國花》,并稱:“……從陳教授列舉的十大理由來看,梅花可以說是天造地設的中國國花,從曹孟德的……‘望梅止渴’,到林和靖的傳誦千古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千百年來它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結下不解之緣。中國如選定國花,實在非梅花莫屬;而梅花也只會被中國考慮為國花,因為在其他國家是根本少見。”真的,除了日本、朝鮮等少數(shù)東亞國家梅花尚盛外,在整個西方世界中,只有大洋洲的新西蘭栽培梅花較多,成為能夠欣賞梅花的唯一的西洋國家。
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梅在我國原野生于西藏、云南、四川、湖北、廣西、江西、安徽、浙江、臺灣等九?。▍^(qū))的廣闊山區(qū),而以川、滇為中心。她之具備堅韌不拔、隨遇而安、能抗多種不良環(huán)境的特性,是與其原系一廣布樹種這一本質(zhì)分不開的。?。∶坊?,你真是中華故土長期培育滋長的精英!一向勤勞勇敢、百折不撓的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就一直向往著梅花精神。有多少詩人、畫家、志士、仁人乃至革命家,都詠梅、畫梅、賞梅、愛梅,一致推崇梅花精神呢!
為了進一步發(fā)揚梅花精神,我們應當快馬加鞭,致力于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繁殖整套的梅花優(yōu)良品種(如在總數(shù)200多之中,擇優(yōu)選出100個為一套),以切花、微型盆景和古椿盆景等為主要方式,在國內(nèi)外大量推廣、應用,并在南北各地興建梅花專類園,建設梅花山、梅嶺、梅溪、梅徑、三友園、三友路等勝景,以吸引游人觀賞、賦詩、作畫,并普及梅花知識,提高群眾的藝術素養(yǎng)。二是進一步開展梅花品種改良等研究工作,擴大梅花露地栽培界限,現(xiàn)有品種‘北京玉蝶’、‘小梅’、‘沅江’等是解放后科研的初步成果,雖已能開花結實,但其抗寒性還不夠穩(wěn)定,亟應進一步提高。此外,建議從速開展梅花的遠緣雜交育種研究,爭取盡快培育出一批新的品種來,讓更多更好的梅花開遍中華大地。
(創(chuàng)刊號刊登 陳俊愉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梅品種國際登錄權威、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