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麗
小丁(化名),12歲。一年級開始,幾乎每節(jié)課都可以聽到任課老師對他的抱怨,說其擾亂課堂秩序;他的座位更是經(jīng)常調(diào)換,因為同學都受不了被打擾;他總利用課間10分鐘的休息時間跑遍校園各個角落,并狀況不斷:不是歪戴帽子拿著小刀在同學身后比劃著說搶劫了搶劫了,就是從四樓向下扔小石子,還踮起腳尖看誰會被砸中……鑒于以上種種表現(xiàn),結(jié)合醫(yī)生診斷,他處于多動癥的臨界點,所以才如此“好動”。因為好動,同學漸漸和他疏離,老師談“他”色變,并給他貼上了“問題學生”的標簽。父母常因他向其他家長賠禮道歉,并不斷接受老師的特別“接見”。小丁自己也不斷糾結(jié)在想改變又改變不了的矛盾中而無力自拔。如何引導和幫助他重新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續(xù)寫嶄新的故事?敘事療法中問題外化輔導方式的獨特理念和相關(guān)技術(shù),啟發(fā)了我的思考。
敘事療法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代表人物為澳大利亞臨床心理學家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 及新西蘭的大衛(wèi)·愛普斯頓(David Epston)。它以“敘事”為隱喻,把人們的生活經(jīng)驗當成故事,讓當事人先講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為主軸,透過治療者的重寫,發(fā)現(xiàn)新的角度,產(chǎn)生新的態(tài)度,進而獲得新的重建力量?!皢栴}外化”是敘事療法的基本方法之一,通俗地說就是“孩子是孩子,問題是問題,孩子不等于問題” 。即將問題與人分開,讓問題是問題,人是人。問題和人分離后,人的內(nèi)在本質(zhì)會被重新發(fā)現(xiàn)與認可,進而能反身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將這樣的輔導理念用于育人實踐中,能很好地幫助孩子從問題捆綁中解放出來,繼而積極地面對問題,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得到別樣的快樂。針對前述個案,我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挑撥離間”——把問題和人巧分離
敘事療法中,常運用語言強化問題對于個人的影響,而非假設(shè)人是問題。它旨在將自我認同與問題分開,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問題來自于環(huán)境或人際互動過程,而非其心理或人格。我們都知道,沒有一個孩子天生是壞的,只是后天各種原因,才導致了他暫時的狀況。為此,我運用“挑撥離間”式的外化談話,巧妙地把問題和他本人分開,使問題趨向簡單。
“我手上有個壞朋友”
升旗儀式時,安靜的隊伍中忽然傳來極不協(xié)調(diào)的聲音。我循聲而去,看到小丁在玩橡皮筋,一顆五角星初步形成,而他正得意地向其他孩子炫耀。我輕輕地從他手上拿過橡皮筋,做了個“噓”的動作,示意他保持安靜。
升旗結(jié)束后,我找到了他,輕聲問道:“你覺得升旗時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不玩東西?!彼⒖袒卮?。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敏感,一下子就明白我想和他討論什么?!芭??還有嗎?”我繼續(xù)追問?!安荒苷f話,也不能笑,手不玩東西。”他補充道?!耙簿褪钦f要嚴肅,是吧?”“是的,因為是升旗?!薄翱吹贸瞿愫苊靼咨鞎r的禮儀,可為什么皮筋和你玩上了呢?”“因為我管不住手。手伸進口袋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根皮筋就拿出來玩了?!薄芭??原來是這樣!看來是手上有個‘壞朋友’在作怪?!蔽倚α恕!艾F(xiàn)在你已經(jīng)知道問題的原因了,是不是得想個辦法管管這個‘壞朋友’呢?”“嗯,下次我不在口袋里放東西了,這樣它就沒東西可玩了?!彼谷挥行┡d奮,或許是因為找到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對策。我也替他高興起來,說:“對付這個壞朋友,以后沒東西讓它玩確實是個好方法。那沒東西玩,你覺得它可能還會干些什么呢?”“嗯,它可能會去碰別人,也可能和自己玩。呵呵!老師,我知道該怎么做了。”他激動地說。“好的,那我們一起期待它的改變吧!來,為我們找到好辦法擊個掌。”
外化問題不僅可以將問題排除在個人之外,還可以通過對話為人們帶來希望和鼓勵。上述案例中,當我發(fā)現(xiàn)他的行為時,沒有當面訓斥,而只是對他的“好動”行為作了低調(diào)處理。談話中,我巧妙地把“你怎么和皮筋玩上了”換成“皮筋怎么和你玩上了”,先把問題轉(zhuǎn)化為皮筋對他的騷擾,再通過“原來是手上有個壞朋友在作怪”這種隱喻外化問題,從而使他從“是我不遵守升旗禮儀”的自責中脫困,最后鼓勵他積極尋找應對策略,如口袋里不再放東西等。如此,師生間的談話不再伴隨著生氣和忐忑不安,相反地,我們猶如一條戰(zhàn)壕上的朋友,心平氣和,積極面對各種挑戰(zhàn)。
二、“對癥下藥”——讓他成為駕馭問題的主人
懷特認為,“外化”能讓人們體驗到自己不是問題,問題不再是個人品性“真相”的表現(xiàn),由此,讓解決問題的方法變得可見而可行。每當小丁發(fā)生狀況,我都會試著和他這樣聊天:“我們要怎么稱呼這個問題?”“壞朋友是如何影響你的?”“你能把這個壞朋友描述出來嗎?”“你想怎么打敗它?”等。通過給問題命名的方式,讓他與問題保持距離,從而能客觀地檢視其狀況,對癥下藥地擬定應對方式,輕松成為駕馭問題的主人。
為此,我會讓小丁通過故事或繪畫的形式描述出這個“問題對象”(如右上圖)。從圖中看,他很好地表現(xiàn)出了這個“壞朋友”的形象:渾身充滿暴力,不斷叫囂著讓他去打人。當問題對象明確化后,他就有了成功戰(zhàn)勝“壞朋友”的經(jīng)歷。如圖上寫的:“它是我的壞朋友,它讓我去打人,罵人,做壞事。不過有時候我不會聽它的,這幾次我就沒有去打人,罵人,做壞事?!彪S著這些“例外”的不斷增多,小丁在與“壞朋友”的交鋒中開始占據(jù)主動權(quán)。
“它不安分時擰它一下”
星期天,我、小丁、小丁媽媽一起去做義工。車上,小丁媽媽高興地祝賀小丁即將成為下周的“班級之星”。我也馬上肯定說:“他這段時間很努力,大家一致推薦他當班級之星,因為他現(xiàn)在下課不打人,不罵人了?!贝藭r的小丁,臉上不時露出羞澀的笑容,顯然很高興、自豪。然后,我又說起他前段時間升旗儀式時玩橡皮筋的事,只見他一本正經(jīng)地說:“那是因為我手上有個‘壞朋友’?!?/p>
“哦,手上有個‘壞朋友’?你是怎么打敗它,不讓它控制你的呢?”他媽媽饒有興趣地問。
“我不在口袋里放東西,讓它沒得玩?!彼J真地說。
“嗯嗯,這個方法不錯。還有其他法子治它嗎?”媽媽一臉期待。
“它不安分時我就擰它一下,讓它感到痛,它就老實了?!彼踔榴R上擰了自己手一下??粗谘肋肿斓臉幼?,我被逗笑了,連忙說:“這個方法一用,它就真的不敢給你找麻煩了。你好聰明!”
“我兒子真聰明,只要你有決心去治他,媽媽相信它一定會被你打敗的!”小丁媽媽忍不住摟住了兒子,大家都會心地笑了。
從繪畫和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到“外化”對于解決好動孩子的問題是非常有效的。它不但使問題對象變得明確,而且有助于小丁更好地找尋解決方法,從而使原先遙不可及的期望變得清晰、現(xiàn)實,孩子也因此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來:自己完全有能力成為“問題”的駕馭者和改變者。
三、“巧借東風”——讓多種力量豐富支線故事
敘事療法中,把帶著問題的故事稱為主線故事,而把生命故事中沒有被看到,可以讓人有力量的故事,稱為支線故事(這樣的故事可以帶來“較期待的自我認同”)。如果說問題是他的主線故事,那么他的“例外”優(yōu)勢則是一個個支線故事。敘事療法主張將焦點放在支線故事上,認為詳細勾勒支線故事,人們才能逃離掌控個人理解和生命的主線故事的影響。而豐厚的支線故事僅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它需要多方力量的協(xié)助,如家長、同伴、任課老師。這些在他生命中一直存在的重要他人,猶如“東風”值得“巧借”。
對小丁的輔導,從一開始我就讓家長參與進來,一起學習敘事療法的實質(zhì)、外化問題的聊天方法,并讓他媽媽記錄下小丁生活中的點滴故事。有心的媽媽把他的故事作了分類,如“家務(wù)篇”“善良篇”“孝順篇”“能干篇”“公德篇”等。合適的時候,我會在班級里講述這些支線故事,并讓學生猜猜:故事的主人公是誰,為什么?再讓小丁談?wù)劗敃r的想法,傳授生活中還有哪些經(jīng)驗能有效打敗“壞朋友”等。
“用我的壓歲錢去捐”
晨間談話時,我隱去了故事的主人公,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某一個家庭中的故事。正月里,媽媽的微信朋友圈上出現(xiàn)了兩條關(guān)于獻愛心的新聞,就給身邊的兒子讀了起來。沒想到,媽媽還沒讀完,兒子馬上說:“老媽,我想把我的一部分壓歲錢捐出去。雖然我們家因為剛買房子欠了不少錢,但是我以后一定會好好孝順你們的?!倍藭r,媽媽的眼睛卻如進了沙子般,再也控制不住,抱緊他說:“兒子,太好了!媽媽真的好感動,我生了一個既懂事又有愛心的孩子?!笔潞?,兒子從壓歲錢里拿出500元捐給了兄弟學校一個患白血病的孩子。雖然錢不多,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故事講完了,我讓學生猜故事的主人公是誰?沒想到大家一致猜是小丁。我詢問原因,有的說:“我不開心時,他會給我講笑話,讓我開心起來?!庇械恼f:“我們班每次飲水機沒水時,小丁總是第一個去抬,所以我猜是他?!薄ㄟ^猜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小丁更深切地體會到自己在同伴心中的美好一面。這種自我認識的改變,為他改變“好動”行為增添了“正能量”。
在班級中,我通過開設(shè)“優(yōu)點轟炸”班隊課,組建了幫助小丁的“成長小團隊”,不斷給予他鼓勵,在他周圍構(gòu)筑起一道信任的墻,一起見證他重構(gòu)生命故事的歷程。慢慢地,小丁的支線故事越來越豐富,以至于我們可以經(jīng)常見到這樣的場景:當他出現(xiàn)反復時,老師會說:“我相信這不是你想做的。”當他積極挑戰(zhàn) “問題”時,同伴會說:“我相信你一定會成功!我看好你!”當他有所改變時,他的好朋友會說:“小丁,你真是好樣的!”他的媽媽也會說:“我的兒子真棒,媽媽相信你一定有本事戰(zhàn)勝‘壞朋友’。”而更多的則是:“以前我把手放到他的桌上時,他會罵人,現(xiàn)在他會很溫柔地跟我說,‘你的手擋住我寫字了,請你移開。’”“以前小丁有不會做的題目時,他會偷看。現(xiàn)在他會問了,而且很有禮貌?!薄耙郧靶《哿R人,打人,但是現(xiàn)在不這樣了?!薄靶《∩险n不說話了,下課還會看課外書了?!蓖閷λ墓膭詈椭С?,不斷促使他在各方面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使得自己的主線故事逐漸敞亮。
問題孩子習慣了把自己和問題劃上等號,而敘事療法從本質(zhì)上改變了這種觀念,在最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孩子挑戰(zhàn)問題的自信心。相信如果更多的教育者領(lǐng)會了敘事療法的精髓,掌握了操作方法,定會使更多像小丁一樣的孩子享有幸福的童年,擁有美好的未來。
(作者單位:諸暨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慶同小學
浙江紹興 ? 311800)
責任編輯 ?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