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國建
[摘 要]如何著眼文言、文章、文化三個要素的統(tǒng)一,構建良好的教學情緒場,是文言文教學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結合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探討構建良好的教學情緒場的方法:巧妙設置導語,調(diào)適積極的語文課堂情緒,提高學生認知活動的效率;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文言文學習的內(nèi)源性動機;任務驅動,積極評價,激發(fā)和保持語文學習的情緒興奮點,有助于學生知識能力、情緒態(tài)度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教學情緒場 文言文學習 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我們的教育除了關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外,還應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F(xiàn)代教學論也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關心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提高學生的情感智力水平。不同的情緒對學習有不同的影響:積極的情緒提高大腦皮層的張力,能使認識活動積極化,使學習變得愉快輕松,對記憶活動產(chǎn)生深刻、持久的影響;消極情緒則會嚴重干擾心理活動的內(nèi)部穩(wěn)定,抑制思維的正常進行,降低人們的智力活動水平。因此,教學活動高效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構建立良好的教學情緒場。
教學情緒場是一種貫穿于課堂教學過程始終的,能給學生以強烈的情緒感染,使學生產(chǎn)生深刻的情緒體驗,進而激發(fā)他們學習動機或需要,從而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得到全面發(fā)展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建立良好的教學情緒場,可以調(diào)動學生積極愉快的情感,這種情緒狀態(tài)為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提供了適宜的內(nèi)部激活狀態(tài),一個積極、愉快、合作的教學情緒場,可促進學生的情感、意志、智力、能力的充分發(fā)展。這一理論對改進高中文言文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現(xiàn)行文言文教學多局限于字詞句篇章的解讀與訓練,形成了一個特定的模式:老師逐字逐句串講,加上一些繁瑣的文言知識解釋,學生們忙于記實詞、虛詞、句式,記課文譯文,這使得文言文教學課堂枯燥乏味,教師缺乏激情,學生缺乏欲望,文言文的學習已讓學生望而生畏,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文言文學習費時費力但效益依然低下。因此,如何著眼文言、文章、文化三個要素的統(tǒng)一,構建良好的教學情緒場,是文言文教學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我們在文言文課堂上構建良好的教學情緒場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巧妙設置導語,調(diào)適積極的語文課堂情緒,提高學生認知活動的效率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師生雙方尤其是學生情緒的喚醒,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一定要有積極的情緒啟動,即把學生的情緒由潛伏狀態(tài)轉移到積極活動狀態(tài),使學生做好學習活動的最佳心理準備,喚醒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此,課堂情緒的喚醒對課堂教學導入的“引子”即先行組織者的選擇和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引子”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并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課堂教學內(nèi)容,從而有準備、有目的地進入新課的學習。因此,巧妙的語文課堂導入語能調(diào)適積極的語文課堂情緒,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
文言文中的人、事、景、情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相當?shù)木嚯x,我們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導語設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為課文學習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經(jīng)典的文言文大多有與之相關的影視歌曲,我們可用學生熟悉的歌曲設置導入:學習《與妻書》,我們可用童安格作曲并演唱的《訣別》:“夜冷清,獨飲千言萬語。難舍棄,思國心情。燈欲盡,獨鎖千愁萬緒。言難啟,訣別吾妻。烽火淚,滴盡相思意,情緣魂夢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侶,不再有淚如你?!备枨隽肆钟X民忠愛不能兩全時的痛苦和抉擇。學習《蘇武傳》,我們用了《蘇武牧羊》歌詞來開篇:“蘇武留胡節(jié)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曙嬔?,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任??菔癄€,大節(jié)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碧K武手持漢節(jié)十九年,嚙雪吞氈,歷盡艱苦,氣節(jié)不改,有了歌曲的鋪墊,學生就對其人其事產(chǎn)生了興趣,為情感與認知的發(fā)展都作了良好的鋪墊。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文言文學習的內(nèi)源性動機
美國的心理學教授凱勒開發(fā)的“ARCS動機設計模型”強調(diào)教學設計應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設計者應從注意、適切性、信心和滿意等四個方面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注意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學生的興趣相聯(lián)系的,要引起學生語文學習的內(nèi)在注意力,設計問題把學生引到“最近發(fā)展區(qū)”,引起學生產(chǎn)生探索知識的需要,產(chǎn)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興趣。教師可巧妙設計各種問題,引 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問題可按難易程度分配給語文程度不同的學生,使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經(jīng)常獲得成功,從語文學習中得到滿足,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從而激發(fā)與維持學生學習的動機。
針對不同難度的文言文和學生的起點能力,我們設計了有梯度的問題。如蘇軾的《后赤壁賦》,學生難以讀懂,特別是最后一段。為了突破難點,我們設計的問題是:1.讀第一段,找出其中寫景的句子,體味這些句子中蘊涵了蘇軾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 2.比較一下兩次夜游時水上之景有何不同?本文第2段寫了哪些場景?景物前后有什么變化?作者心情如何變化?(或:本次游赤壁,作者是否延續(xù)了前《赤壁賦》中的曠達?你在這一段中讀到一個怎樣的蘇軾?)3.如何理解第3段的夜逢孤鶴,夢會道士?在這些問題的探討中,學生準確把握了“樂—悲—空”的情感脈絡,理解了一個更真實的蘇軾,一個在儒家的積極入世和道家的消極避世之間孤獨、徘徊、掙扎的蘇軾。
三、任務驅動,積極評價,激發(fā)和保持語文學習的情緒興奮點
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認為:“教育是一個對話不斷開展的過程,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師生共同尋求真理?!痹谖难晕膶W習中,教師應交給學生合適的任務,讓學生語文學習的情緒興奮點不斷被激發(fā),教師則隨時分析、觀察、捕捉學生的情緒興奮點,讓情緒更好地與語文課堂教學內(nèi)容相匹配,使學生達到對文言文學習內(nèi)容的意義建構,從而形成更高一級的閱讀能力。
文言文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文字、篇章結構這些技術層面,更要引導學生深入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去挖掘、感悟。如在學習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后,要求學生以任安的口吻給司馬遷寫一封回信。學生在完成這一任務時,就要深入司馬遷內(nèi)心世界,了解他為了未竟事業(yè),為了心中理想而隱忍茍活,在生與死的選擇中超越生死,追求人生最大價值實現(xiàn)的高貴心靈。學習《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就安排學生為裴秀才回信,內(nèi)容可是同意前往,或委婉拒絕;學習《項羽本紀》時,安排學生自譯自編自演;學習《蘭亭集序》,讓學生用文言文為班級刊物寫序言等。在這些活動中,文言文就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可讀可寫可用的,文言、文學、文化融為一體。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課堂上學生各種的閃光點并加以肯定,多使用激勵、褒揚的評價,經(jīng)常提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它會有效地支持學生奮力向上,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從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如果我們以文言、文章、文化作為文言文學習的目標,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情緒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更多的熱情和創(chuàng)造,我們的課堂將是充滿生機、充滿情趣、充滿活力的。這樣,語文課堂就不僅是一個獲得知識的場所,更是一個令師生身心愉悅、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場所,有助于學生知識能力、情緒態(tài)度的全面發(fā)展,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和諧發(fā)展。
(責任編輯 韋淑紅) ①句畫線詞語從不同角度進行限制,體現(xiàn)了語言的周密性。②句畫線部分說明了材料的出處,從而也體現(xiàn)了材料的準確性、權威性。
(二)詞語的生動傳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離不開生動傳神、入木三分的詞語,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方能品出其中的妙處。
在魯迅先生的文章中,生動傳神的用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讀書入神的壽鏡吾先生把頭“拗過去、拗過去”;阿長見“我”沒有說祝福的話,便“惶急”了;年少的“我”對《山海經(jīng)》的“渴慕”;孔乙己有錢時便“排出”九文大錢,沒錢時便“摸出”一文錢。
其中“排出”“摸出”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他搞到了一點錢便闊氣起來,為了展示自己的自尊和信譽,不讓別人瞧不起,于是便煞有介事地“排出”?!懊觥眲t是直接刻畫了他生活的窘迫和好喝懶做的性格。一個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自命清高而又窮困潦倒的人物形象,通過兩個詞語便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了。
(三)詞語的多義(雙關)。漢語博大精深,巧用雙關語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太平洋保險公司的廣告詞:“平時點滴水,急時太平洋?!边@里的“太平洋”既是指太平洋保險公司的名稱,又是指太平洋保險公司的作用,對公司宣傳可謂是“一石二鳥”。
(四)詞語的其他用法。有“反語”、“褒詞貶義”或“貶詞褒義”等。
例①(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例② 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并沒有要打我們的意思。
①句中“標致”是反語,表現(xiàn)了作者對不學無術的清國留學生的極度厭惡,也交代了作者離開東京前往仙臺的原因。②句的“狡猾”在這里是貶詞褒用,寫出了“我”童年時的頑皮、機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更體現(xiàn)了學生對蔡老師的喜愛。
(五)品析名著中的關鍵詞。有時品析一個詞語,可以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層內(nèi)涵,品出文章的魅力與動人之處。
如《孔乙己》中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唯一”一詞表明孔乙己身份的特殊,說明他是這個社會中特殊的群體,為了維護自己可悲的“尊嚴”,放不下讀書人的身份,不愿勞動,不能自食其力,不能融入這個社會,窮困潦倒地整天穿著長衫。品味“唯一”一詞,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孔乙己這一自欺欺人,備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典型人物形象。
三、詞語品析的方法
筆者在教學中常采用以下幾種方式和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實例、練習,引導學生多角度品析詞語,循序漸進,反復強化學生的認知,能有效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
如“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天敵之一”這句話,如果去掉“最”,不足以說明沙漠危害之嚴重;去掉“自然”,這“敵人”的性質(zhì)模糊不清;去掉“之一”,這句話在闡述事理方面就顯得有些絕對。這些表達范圍、程度的限制性詞語使語言表達周密嚴謹,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言的感受能力很有裨益。
(二)突破單元篇目限制,進行組合比較教學。以下句子中三個“鉆”字都用得生動、傳神,但各個表現(xiàn)的意境不同。
①小草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
②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樣,冷氣從褲管里鉆。
③拉車的有的鉆進小茶館去喝茶。
①句“鉆”表現(xiàn)了小草沖破土層的擠勁,頑強的生命力。②句表現(xiàn)氣溫很低,反襯主人的溫和及熱情。③句表現(xiàn)天氣的酷熱及茶館的人多。
(三)拓展延伸,積累體悟。
筆者常布置一些課外拓展練習,并讓學生把對詞語品味的心得體會,在適當機會做交流,加深體悟。如針對《背影》開頭一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提出問題:作者朱自清為何不用“沒能相見”而用“不相見”呢?是作者工作忙抽不出時間探望父親?學生查找資料,明確:原來這里包含了父子之間復雜的恩怨。據(jù)說朱自清的父親是個小職員,今天來說是一個公務員吧,其母親健在時,父親要續(xù)二房。這引起朱自清極大的反感,所以父子不和,兒子不愿見到父親。而僅過兩年多,父親便“賦閑”了,“頹唐”了。由于祖母去世,朱自清回家探視,這就有了《背影》。通過品味“不相見”這個詞語,學生覺得父親的背影似乎更加辛酸,這個“背影”也更加讓人難忘。
(四)重視語境,全面理解。
一個詞語的使用,離不開作者要表現(xiàn)的目的、情感。因此要想更深入全面地品析詞語,就需對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及思想情感有所了解。如高爾基寫的《海燕》是最有號召力、最美的文章。如果不能對當時俄國十月革命到來前,俄國的社會狀況、革命形勢等情況有所了解,就不可能理解“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不可能理解“海鷗”、“海鴨”、“企鵝”對暴風雨的恐懼,就不可能領悟到這篇文章的深刻意義和振奮人心的美,更不可能體會到高爾基這種大文豪的文學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
總之,詞語品析教學雖然是教學中最為微小的“細胞”,但卻是文本教學的一個立足點,是學生學好語文的紐帶。不但可以提高學生欣賞、閱讀能力,而且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石,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能否喚醒學生生命的體驗,能否促進學生作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所以讓我們和孩子們在詞語教學中一起品嘗學習的樂趣, 一起體驗深層次的人文陶冶,一起感受祖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吧!
(責任編輯 韋淑紅)
[基本項目]本文是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研究”(項目編號12B15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