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毅
【摘要】目的:探討結節(jié)性筋膜炎病理特征及診療方法;方法:從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結節(jié)性筋膜炎患者中選取32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均行免疫組化技術及光鏡研究,觀察本組患者病理學特征及免疫表型;結果:該癥多發(fā)于上肢,腫塊直徑(4.3±1.2)cm,呈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結論:結節(jié)性筋膜炎為良性軟組織假肉瘤性病變,在病理分析診斷過程中,需將該癥組織學形態(tài)特征同臨床表現相結合,做到精確診斷。
【關鍵詞】病理分析;結節(jié)性筋膜炎;診斷
【中圖分類號】R68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5)01-0514-01
結節(jié)性筋膜炎(NF)為一種以纖維母細胞及肌纖維母細胞增生為主的軟組織性肉瘤增生性病變,因病變組織可快速生長,導致纖維母細胞瘤活躍,極易出現核分裂情況,組織內圖像變化快。因其特征,導致臨床診斷時極易出現誤診及漏診情況,因此,對結節(jié)性筋膜炎病理分析進行深入研究,開始獲得許多學者的重視[1]。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投入到結節(jié)性筋膜炎的病理研究中,減少臨床上對結節(jié)性筋膜炎的誤診及漏診發(fā)生率。本組研究選擇32例結節(jié)性筋膜炎患者資料作回顧性分析,作病理判斷,探討組織形態(tài)特征,判斷誤診發(fā)生原因,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結節(jié)性筋膜炎患者32例為觀察對象,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20-59歲,平均年齡(35.4±3.2)歲,病程7d-5個月,平均病程(2.3±1.1)個月,分型:9例為筋膜型,21例為皮下型,1例為肌肉型。病灶位置:13例發(fā)生于前臂,7例發(fā)生于軀干,6例發(fā)生于頭頸部,6例發(fā)生于下肢,均表現為軟組織腫塊,腫塊直徑1-6cm,平均直徑(4.3±1.2)cm。
1.2方法
總結患者臨床資料,采用雙盲法閱片或多為醫(yī)師集體討論,部分病例重新做HE染色,其中13例加做免疫組化,所選一抗分別為SMA、vimentin、CD34、S-100蛋白、desmin、CD68、Ki-67,試劑采用DAKO公司產品,采用SP法,每批試驗均采用已知陽性切片作陽性對照,PBS代替-抗作陰性對照。
2.結果
2.1眼觀:所有患者腫塊多呈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少數呈圓形,位置多集中在淺筋膜,無包膜。腫塊直徑(4.3±1.2)cm,且面質地不一。
2.2鏡檢:病變細胞主要為胖梭形的纖維/肌纖維膜細胞,具有較一致形態(tài),排列不規(guī)則,無病理性核分裂。少數病例具有血管增生及炎細胞浸潤,根據鏡下形態(tài)及患者病程,將結節(jié)性筋膜炎分為肉芽腫型,黏液瘤型及纖維瘤型3種亞型。
2.3免疫組化檢查:患者梭形細胞均通過MSA、SMA及vimentin表達,所有患者S-100蛋白及CD34呈陰性。
3.討論
3.1病理特征分析
NF高發(fā)于青年人群,多見于20~40歲人群,兒童及老年人群較少,男女無明顯差異。NF高發(fā)于上肢,特別是前臂,其次在背部與胸部等軀干部位,隨后再是頸部及眼瞼部位。下肢較少發(fā)病。NF病程最多為2周,臨床主要有皮下或更深位置出現病變,其生長迅猛,為單結節(jié)腫物,患者主要有酸脹痛癥狀。其病理學特點主要表現為淺筋膜內,邊界清晰,呈圓形或橢圓形,無包膜,直接<3cm。病變主要累及皮下,其次為筋膜沿筋膜逐漸累及脂肪小葉尖,較少出現在肌肉間[2]。組織學分型主要為纖維瘤型、粘液型與肉芽腫型。也存在一些特殊位置病變,如血管型筋膜炎與頭顱型筋膜炎等。鏡下形態(tài)的變化,與患者的病程密切相關,在發(fā)病早期,主要為粘液狀,隨著細胞的逐漸豐富,則呈增生狀發(fā)展,若病程延長,至晚期,病變纖維母細胞數量下降,多為膠原纖維,呈瘢痕樣病變,少數患者可表現為灶性鈣化固化。多了解形態(tài)學亞型,在識別組織學圖像及建立NF診斷中,具有一定作用。多種亞型可統(tǒng)一時間在一種病變中出現。
3.2誤診原因分析
NF的臨床誤診率較高,經以往誤診資料中顯示,大多數為過度診斷后出現誤診。誤診和以下因素相關:NF病程過短,生長快,因細胞呈增生活躍,極易出現核分裂情況,導致誤診為肉瘤;組織學較大變異,亞型較多,相較于其他組織學病變,存在較多重疊。臨床檢驗也是導致誤診產生的主要原因。
NF的結節(jié)大多<3cm,不會超過5cm。有學者對45例NF患者進行分析,經結果顯示[3],82.22%NF患者的結節(jié)最大直徑<3cm,較少有文獻顯示NF結節(jié)>5cm。有學者認為[4],在對復發(fā)性NF病例進行診斷時,需要判斷其原診斷的正確性;大多數認為NF復發(fā),是切除不徹底所造成的結果。NF患者經切除治療后,其復發(fā)率較低,瘤體為多發(fā)性,對于切除后復發(fā),均不應作NF診斷。
3.3診斷鑒別
NF形態(tài)較為復雜,其組織亞型也復雜,導致病理醫(yī)師難以掌握,使誤診率高。為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需要在診斷時多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解,掌握患者的病理形態(tài)特征,診斷時需要作以下病變鑒別:纖維肉瘤:極易與纖維母細胞豐富的NF混淆。但是纖維肉瘤纖維母細胞排列較緊,極易形成短束,呈編織樣,或排列清晰,出現核異常分裂,有清晰的染色質,核深染,為不均勻分布,核外可見病理性核分類,較少有炎性浸潤;粘液型脂肪肉瘤:粘液性型NF在粘液中有小空泡出現,且血管豐富,與粘液型脂肪肉瘤無明顯差異[5]。粘液型脂肪肉瘤的瘤體為漸進性增大,瘤體普遍較大,多為深部軟組織,為網狀毛細血管,脂肪母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存在異型性,可使用免疫組化S-100蛋白染色進行鑒別。
綜合上述,筋膜性結節(jié)炎是一種臨床誤診率較高的疾病,發(fā)展較快,為纖維母細胞增生性,良性反應軟組織假肉瘤性病變,對其作病理診斷必須結核組織形態(tài)特征,預防因診斷過度而出現誤診。
參考文獻
[1]劉永輝,張水興,羅劍云等.結節(jié)性筋膜炎的CT和MRI表現[J].放射學實踐,2014,(4):433-436.
[2]胡翼江,沈鈞康,豐宇芳等.結節(jié)性筋膜炎MRI表現(附2例報告及文獻復習)[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1,27(2):432-433.
[3]張靜漪,邱邐,ShyamSundarParajuly等.結節(jié)性筋膜炎的組織病理學分型及其超聲表現[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1,27(4):818-821.
[4]周雋,蔣智銘,張惠箴等.關節(jié)內結節(jié)性筋膜炎1例[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1,27(11):1264-1265.
[5]陳軍,葉新青,李瑤等.結節(jié)性筋膜炎存在涉及USP6基因的染色體易位[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4,43(8):5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