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增平
【摘要】目的:觀察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95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根據骨折治療方法不同劃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采用單純短節(jié)段弓根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治療,觀察組50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手術情況、骨折恢復情況。結果: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內固定松動、斷裂發(fā)生率少于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聯(lián)合采用短節(jié)段弓根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以及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骨折固定效果顯著,減少對患者造成的疼痛,術后患者骨折功能恢復良好。
【關鍵詞】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5)01-0216-01
隨著我國老齡化加劇,骨質疏松性骨折發(fā)生率明顯增加,其中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為一種中老年患者多發(fā)的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1]。因此,及時采取措施,促進骨折愈合,對于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相當重要。本次研究中,在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療中采用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效果顯著,總結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95例取樣分析我院從2012年9月到2013年9月收治的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男50例,女45例,年齡為61-77歲,平均年齡為69±1.2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38例,高處墜落30傷,摔傷27例。T11骨折17例,T12骨折20例,L1骨折15例,L2骨折22例,L3骨折21例;Denis分型:A型20例,B型24例,C型19例,D型17例,E型15例。受傷到手術時間為10-95h,平均時間55±0.7h。95例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劃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觀察組50例,分析對比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P>0.05無明顯差異,可進行研究分析。
1.2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醫(yī)師操作,均對患者實施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俯臥體位,從后正中縱切口處入路,骨折平面為中心,顯露椎板、棘突、上下小關節(jié)突,根據“人”字嵴法定位,病變椎體上下位正常椎體椎弓根,并將連接棒與椎弓根釘安裝固定,對傷椎撐開復位。于C形臂透視下,對復位情況進行檢查,若椎體高度復位不佳,評估椎管突入骨塊不能閉合復位,可切除部分椎板,并檢查椎管。采用L形捶打期對突入椎管骨塊進行捶打以及復位。觀察組實施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首先明確傷椎單側或雙側的椎弓根,與對照組定位方法進針,并安裝固定椎弓根釘,在C行臂透視下對釘位、方向、深度進行檢查,準確無誤后將椎弓根釘取出,在椎弓根內形成一個直徑為6mm植管通道,查看四周無破裂,經植骨漏斗將粒狀人工骨植入,沿植骨漏斗孔,推入棒將人工骨推到椎體內。根據復位后椎體撐開情況而決定具體的植骨量,一般雙側可植入2g。推入棒將骨碎塊推入時,不能用力過猛,推入后盡量保證骨碎塊在傷椎椎體中央。植骨結束后,在椎弓根入口處,涂抹上骨蠟。術后采用生理鹽水對切口進行沖洗,之后置管引流,并縫合切口,一般患者需臥床4-6周,采用支具保護腰圍或胸腰背部3-5個月。
1.3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術后疼痛情況(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0分無疼痛,10分為難以耐受疼痛)、骨折愈合時間、內固定物失效(撕裂、松動)情況。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的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18.5軟件包進行處理分析,分別采用t和x2檢驗計量資料以及計數資料,組間對比有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以及內固定松動、斷裂等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體見表一:
3討論
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療時,采用短節(jié)段弓根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治療雖然手術操作方便簡單,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小,內固定穩(wěn)定性良好。但因椎體為松質骨,但術后經隨訪觀察,患者的活動、負重,因椎體前柱缺乏有效的支撐,可能會導致負重過分集中于后方內固定物弓根釘上,會導致固定物松動、疲勞性斷裂,內固定失效[2]。而采用經側方或前房入路椎體內植骨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大,且會傷及椎體側壁。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方法則可在同一切口內完成后路內固定,操作簡單方便,內固定效果更為顯著[3]。短節(jié)段弓根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聯(lián)合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方法,可有效防止應力過分集中在弓根釘,減少內固定物斷裂、松動發(fā)生。在椎體內植骨,支撐椎體上下,在穩(wěn)定骨折同時,有利于促使骨折功能的早日愈合。研究中可以看出,觀察組內固定物失效發(fā)生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胸腰部疼痛為骨質疏松性脊柱患者的主要癥狀,經皮經椎弓根將骨水泥注入到骨折椎體內,填充骨質疏松而導致的骨空腔,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4]。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評分明顯少于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老年骨質疏松脊柱骨折患者治療時,可采用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骨折固定效果可靠,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為了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需經C形臂透視檢查,植骨是要慎重,充分考慮懂骨折可能會累及病椎椎弓根,有時可實施一側弓根植骨。
參考文獻
[1]鄧紅平,陳其昕,胡灝,等.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4):3322-3324.
[2]鐘炳剛.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13):113.
[3]閔有寶,祝宗華,徐文聯(lián).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J].中外醫(yī)療,2013,12(4):115-116.
[4]羅文正,唐廷波,陳誠.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臨床特點與治療方法選擇[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2,18(7):647-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