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遠和近
顧城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云。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
初讀這首詩時,還是年少時。那時的我還在覺著瓊瑤小說里的情情愛愛是那么的波瀾壯闊,甚至不停地對金庸老先生筆下的各色癡男怨女做著不同的分析。當時的世界觀只能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自然而然地對顧城的這首詩,只能簡單地理解為,哦!又一個,三角戀。
現(xiàn)在,不敢說自己的閱歷增加,只能是閱讀量增多。知道了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他來尋找光明。”“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薄捌诖环N永恒,即使傷痕,也奮不顧身。”他的詩中總透著孩童般的天真和無畏。于是我再次閱讀顧城的其他詩歌,也重新關(guān)注顧城的其人其事。開始覺得,在顧城的世界里應該沒有所謂的三角戀的虐心、掙扎和糾結(jié),因為詩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理想的精神國度里,英子和謝燁是能夠和平能夠共處的。(本人讀詩不喜歡看注解,因為那么美的詩句是充滿靈性的,被“十萬個為什么”一解釋,所有的靈動之美就蕩然無存了。)
直到看到朱克老師《才有微語》中的《你比白云遠》才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顧城的《遠和近》提出了問題:即人和人之間存在著無形的隔膜,但他又充滿著美好的理想,認為這只是暫時的,只要拋開思想束縛,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中去,用心靈去實踐,去追求人類的純潔、善良,一切隔閡都會消失的。比起顧城的天真,我和朱克老師的想法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現(xiàn)在的人們真累,真可悲呀;不同的是:換位思考,多體諒他人,天下還是大同的。
我們這一代是幸福的一代,也是不幸的一代。
我們從小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沒有經(jīng)歷過文化大革命,沒有經(jīng)歷過自然災害食不果腹的困境。那時的我們,小學是無憂無慮的,初中是用心學習的,高中的是發(fā)憤圖強的,大學畢業(yè)后是天子驕子。除此之外,我們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有兄弟或姐妹時刻相伴的,我們這一代的成長是最美好、富足的。
我們同樣也是不幸的。我們經(jīng)歷過的美好現(xiàn)在離我們那么近,又是那么得遠。
在我的求學過程中,除了高三那年的備戰(zhàn)高考?;旧蠈W習都是自愿自發(fā)的,小學基本是在玩中度過的。媽媽身體不太好,生下妹妹后,感覺到力不從心了,而我就讀的一小離外婆家很近,于是我的小學五年都是在我外婆身邊度過的。外婆是個善良又自卑的女人。因為善良,我可以做一切我想做的事情,找小伙伴玩、吃媽媽不讓我吃的零食,甚至是不做作業(yè)、遲到、說謊,外婆對我都無限容忍。但又因為外婆的善良,而我離外婆又是那么的親近,我也沒有變得無法無天;又因為外婆總希望我能給她爭口氣,感到了外婆對我的無限關(guān)愛,最后我的考試成績總不會太差,語文成績一直拔尖。按現(xiàn)在的話來說是玩也玩得好,學習也學得很好。再看看現(xiàn)在的教育,小學生的減負一直在強調(diào),可每天面對兒子的作業(yè),真有種欲哭無淚的無奈感。我很想帶孩子去感受一下我那幸福的小學時光??墒墙衲晁哪昙壍膬鹤樱踔械那髮W生涯,說遠,可也近了。小學生一直減負了這么多年,沒見孩子們輕松多少,那從來沒提倡過減負的初中和高中,孩子們該如何承受呢?
作為一名職業(yè)高中的老師,我切身地感受到了冰火兩重天,一邊是普高學生(包括家長)學習上的熱火朝天,一邊是職高生對自己學習和未來的意興闌珊。比起普通高中學生超負荷的學習壓力,職高的學生實在是太幸福了。早自修,我們的學生啃著早餐三三兩兩悠閑地踏入教室的;課堂中,他們或靠或趴或假寐或真寐或盯著手機屏幕度過他們輕松的40分鐘;下課鈴響后,他們仿佛煥發(fā)了無限的活力,一個個意氣風發(fā)起來,活躍起來,這難熬的40分鐘終于過去了;晚自修,本來是查漏補缺,完成作業(yè)、閱讀書籍的,可我們的學生卻在各種手機游戲、各種零食、網(wǎng)絡小說中度過他們的學習時間。當然這只是一部分的學生,還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刻苦學習的,他們的存在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安慰。但是這樣一來,作為教師的我們,問題就來了,面對死氣沉沉的課堂,無欲無求的學生,我們的教學工作根本無法順利展開;面對不思上進的學生,我們或指責或諷刺或鄙視;面對不尊重自己的老師,學生或抵抗或放棄或蔑視。這種對抗在剛剛走出校門踏上理想的三尺講臺的我身上也曾經(jīng)發(fā)生過,對于自己的學生,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和學生的關(guān)系在初期是不和諧的。
后來隨著教齡的增加,自身閱歷的豐富,我覺得在職業(yè)教育中的老師們是時候應該走下神壇了。對于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有服務的意識。課堂中學生不聽你的課,除了學生方面的原因之外,我們自身的不足也要不停地叩問自我。學生是我們的上帝,我們要想成為老師,首先必須得要有學生的存在,如果沒有學生喊你一句“老師”,那我們還是老師嗎?記得青海噶紫西寺的轉(zhuǎn)世活佛盛噶仁波切曾經(jīng)就自己一生所弘揚的佛法做過一個有趣的比喻,他說我的佛法是個商品,你若愿意我會無私地將我的商品奉送到你的面前,救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因為佛法是商品,所以他有被需要的屬性;因為佛法是商品,他必須能夠在人們心中自由地流通起來,所以盛噶仁波切在弘揚他的佛法時深入社會,與民眾打成一片,行走于世界各地,積極融入世俗生活,與各行各業(yè)的人士廣泛交流。所以你看他的文字、訪談,甚至是他出的唱片,總是那么的讓人愿意親近,而在你親近的過程中盛噶仁波切所弘揚的佛性已不知不覺地融入你的血液中了。一個個高高在上的活佛都愿意放下身段潛心修佛傳教,那么我們怎么能拋棄自己的所謂不思上進的學生呢?因為這個啟示,在我的課堂或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無精打采時,我都不禁自省,我的教學出問題了嗎?怎樣才能讓學生提起興趣來學習呢?總會有辦法的,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在他們的大好時光里學點東西,而我也是這么努力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最后用我們辦公室的名字做總結(jié),“退思軒”退一步海闊天空,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多多地換位思考,這樣你就能夠理解他人、學生的想法。當你準備大發(fā)雷霆時,先停一停,在自己的內(nèi)心思考下這么做的后果,能解決問題嗎?若不能,何必對對方橫加指責呢?只能使彼此的關(guān)系更加惡劣,問題還是在那里。不如靜下心來,心平氣和地和對方共同解決問題。如果大家都做到了,我想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一定會更加親近、友愛的。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