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喜
摘要:目前,如何對農村學校體育工作的發(fā)展,如何真正落實體育新課標,必須作具體分析,要考慮客觀等諸多因素,對癥下藥,從根本上解決目前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體育;不足;措施
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客觀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實施過程中,總得不到理想的效果。這些因素主要包括體育教師的數(shù)量與質量、學校的硬件設施配備、人們的體育意識、區(qū)域差別以及傳統(tǒng)習慣等。
從客觀方面講,以下因素對農村中小學體育的影響尤為突出:
(1)農村中小學可支配資金相對有限,活動場地較小,秘密麻麻的都是學生的身影,哪里還能騰出場地開展活動。體育設施的不齊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體育課的開展。
(2)體育教師數(shù)量不足以及質量不高,農村中小學專業(yè)體育教師太少,往往出現(xiàn)一個老師帶多個班體育的情況??缒昙壍捏w育教學工作經常讓他們身心俱疲。另外農村中學體育教師一般都非專業(yè)出身,體育方面的許多知識都很不系統(tǒng),不全面。
從主觀方面講,以下因素成了中小學體育教學的瓶頸:
(1)不少體育教師有畏難情緒,體育器材的匱乏讓他們覺得教學工作無從下手。目前仍然有些老師上體育課采取了“放羊式”教學。
(2)學校和社會一味地重視應試教育,而忽視了體育教學。前些年還經常出現(xiàn)擠課占體育課的現(xiàn)象。這些充分說明了體育教學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3)體育教師自身體育素質不高,教學無創(chuàng)意,導致學生興趣不高。
針對這些因素,我覺得農村的體育教學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來開展:
一、轉化體育教師思想,是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
學校領導要更新觀念,不以應試教育的標尺來衡量學生,而要以學生的身體素質為重,舍得在體育設施上加大投入的力度。著力加強農村學校體育工作規(guī)章制度建設,使農村學校體育逐步實現(xiàn)規(guī)范化、科學化,不斷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工作的先進典型,樹立榜樣,使得學有方向、干有目標,創(chuàng)造良好的體育環(huán)境。
而廣大的農村體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質,掌握體育專業(yè)理論及相鄰學科的基礎知識,如美學、音樂、語言文學等和方面的知識。掌握熟練的技術、技能,建立知識的立體結構,就能從各個學科體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融化到體育工作的實踐中去,使教學和業(yè)余訓練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提高。
二、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擴大活動空間
場地和器材對于體育教學,就好比一位家庭主婦離不開柴米油鹽一般,進行體育教學,是場地的首要條件。但擺在許多農村學校面前的現(xiàn)實情況卻是活動場地小,不規(guī)范,不能滿足教學和學生活動的基本需要。這樣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盡量在場地問題上多想辦法,如可以在充分保障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到校外活動。
三、激發(fā)運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要創(chuàng)造寬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學、自練、自律、自控、自評的能力,注重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興趣是一個人完成某項任務或活動的內部驅動力。在設計活動時,堅持趣味性原則更顯其重要。設計的活動生活化、有趣味,學生才會有興趣,才會積極參與,克服困難堅持下來。例如斗雞游戲活動時,設計成學生喜歡的柔道的情景,學生們活動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否則枯燥的斗雞活動會令學生們感到乏味。如在立定跳遠活動中,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跳圈活動,學生就會感到今天上的新的內容,會感到非常新鮮和好奇,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農村中小學學生非常喜歡游戲,所以游戲應該是我們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游戲式體育來發(fā)展學生整體素質。根據(jù)不同的游戲因勢利導、潛移默化地來全面地發(fā)展學生。通過活動和游戲去對學生進行教育,往往比空洞的說教,枯燥的文字、抽象的理論更有教育實效。
農村體育教學工作的成功開展非一日之功,我們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工作者必須始終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在體育教學方面的經驗還很欠缺,工作還不夠扎實。
今后,我們一定會更努力地去工作,立足農村,把我們的體育教學工作做得更好,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參考文獻:
[1]蘇轉平.山西省農村小學體育師資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10
[2]李方強.教育公平視野下的城鄉(xiāng)教師流動機制的構建.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1)
[3]賈愛萍.傳統(tǒng)體育教學常規(guī)與體育新課程教學之辨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