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麗
動物的精神狀態(tài)受大腦皮層的控制,動物的意識障礙,提示中樞神經系統(tǒng)機能發(fā)生改變,表現為精神興奮或精神抑制。檢查動物精神狀態(tài)除通過問診外,并須注意觀察和檢查動物的面部表情、眼、耳、尾、四肢及皮肌的動作,身體的姿勢,運動時的反應。健康動物姿態(tài)自然,動作敏捷而協調,反應靈活,病理狀況下可表現精神興奮、精神抑制和共濟失調。
1精神興奮
精神興奮多提示為腦膜充血、炎癥,顱內壓升高,代謝障礙,以及各種中毒病;日射?。ㄖ惺睿┗驘嵘洳。ㄖ袩幔?,各型流行性腦脊髓炎,反芻獸酮病,急性鉛中毒,豬食鹽中毒,水牛豬屎豆中毒,狂犬病等。
2精神抑制
精神抑制為中樞機能障礙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乃大腦皮層和皮層下網狀結構占優(yōu)勢的表現,根據程度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①精神沉郁:為最輕度的抑制現象。病畜對周圍事物注意力減弱,反應遲鈍,離群呆立,頭低耳聾,眼半閉或全閉,行動無力。牛常臥地,頭頸彎向胸側;豬常臥于黑暗處;雞常兩翅下垂,垂頭縮頸,閉目呆立或獨自呆于偏靜處。但患畜對外界刺激,例如有人接近或檢查時,尚易作出有意識的反應。由于一定程度的缺氧或血糖降低以及腦組織受毒素作用所致,是最常見的癥狀。②嗜眠:此為中度抑制的現象。病畜重度萎靡,將鼻、唇抵在飼槽上或倚墻或躺臥而沉睡。只有給予強烈的刺激才能產生遲鈍的和暫時的反應,但很快又陷入沉睡狀態(tài)。嗜睡病主要見于腦炎、顱內壓增高等疾病。③昏迷:此為高度抑制的現象?;夹笠庾R完全喪失,對外界刺激全無反應,表現臥地不起,呼喚不應,全身肌肉松弛,反射消失,甚至瞳孔散大,糞、尿失禁。雖強刺激不能引起反應;僅保留自主神經系活動,心搏和呼吸雖仍存在,但表現慢弱而節(jié)律不齊。重度昏迷常為愈后不良的征兆。該病癥主要見于顱內病變。
精神抑制,多因神經組織的代謝障礙所致,例如各種熱性病、腦水腫、腦損傷、貧血、出血、壓迫(如多頭蚴病)、腦膜腦炎,馬流行性腦脊髓炎以及其他細菌或病素感染性疾病及中毒性腦病,營養(yǎng)和代謝疾?。ǚ雌c獸酮病、低血糖、生產癱瘓等),肝臟、腎臟機能衰竭或某些中毒,如酒精、嗎啡、一氧化碳、四氯化碳、有毒植物、催眠劑等。但應該指出,中樞神經機能擾亂時的興奮和抑制這兩種基本方式不僅隨病程發(fā)展而有程度上的增重或減輕,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隨病程改變而互相轉化。例如,腦炎初期,由于病源毒素刺激使腦部充血、發(fā)炎,腦細胞缺氧而呈興奮狂躁狀態(tài),隨著炎癥發(fā)展,腦血管通透性增加,腦內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腦組織水腫、缺氧、顱內壓增高而進入昏迷狀態(tài)。也有時先抑制、后興奮,或二者交替出現。
此外,臨床上尚有一種暈厥現象,又稱昏厥與昏迷不同,是突然發(fā)生的、短暫的意識喪失狀態(tài)。乃因心臟輸出量減少或血壓突然下降引起急性腦貧血,而大腦一時性廣泛性供血不足所致,常提示為心力衰竭,心臟傳導阻滯,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或狹窄,貧血,大腦出血,腦震蕩及挫傷,腦栓塞或血栓形成,電擊和日射病等。此外,低血糖時,也可產生暈厥現象。暈厥可伴發(fā)行動無力,暈倒在地,其發(fā)作過程很快,歷時數秒或數分鐘即可完全恢復,而昏迷則持續(xù)時間長,往往預后不良。
3共濟失調
健康動物借小腦、前庭、錐體束及錐體外系以調節(jié)肌肉的張力,協調肌肉的動作,從而維持姿勢的平衡和運動的協調。視覺也參與維持體位平衡和運動協調的作用,如各個肌肉收縮力正常,而在運動時肌群動作相互不協調所導致動物體位和各種運動的異常表現,稱為共濟失調。
靜止性共濟失調:此乃動物在站立狀態(tài)下出現共濟失調,而不能保持體位平衡。臨床表現為頭部搖晃,體軀左右擺動或偏向一側,四肢肌肉緊張力降低、軟弱、戰(zhàn)栗、關節(jié)屈曲,向前、后、左、右搖擺。常四肢分開而廣踏,力圖保持體位平衡,如“醉酒狀”。常將四肢稍微縮攏,縮小支撐面積,則容易跌倒。運步時,步態(tài)踉蹌不穩(wěn),易倒向一側或以腹部著地。提示小腦、小腦腳、前庭神經或迷路受損害。
運動性失調:動物站立時可能表現不明顯,但運動時就會出現共濟失調。表現為步幅、運動強度、方向均呈現異常。臨床表現為后軀踉蹌,整個身軀搖晃,步態(tài)笨拙。運步時肢高舉,并過度向側方伸出,著地用力,如涉水樣步態(tài)。其出現原因,主要是深部感覺障礙。外周部隨意運動的信息向中樞傳導受障礙所引起。見于大腦皮層、小腦、前庭或脊髓受損傷時。運動性共濟失調按病灶部位不同則可將其分為脊髓性、前庭性、小腦性以及皮質性失調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