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因論是對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研究。語言模因論揭示了語言進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語言模因論對英語教學的聽、說、讀、寫、譯都有借鑒和指導作用。因此,本文探討了如何在語言模因論的指導下進行有效的英語教學。
[關鍵詞]模因;語言模因;英語教學
模仿是人類和多數(shù)動物的本能。早在古希臘時期,德謨克利特、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就提出了模仿說,認為模仿是人類適應和進化的基礎。進化不僅是一種自然界的現(xiàn)象,也是普遍存在于文化界的現(xiàn)象。新達爾文進化論就用模因論來解釋文化進化的規(guī)律。
一、模因論
1976年,英國牛津大學生物學家RichardDawkins首次提出了文化進化單位meme。國內學者將其翻譯為覓母、敏因、密母、冪姆、謎米、模因等。由于“模因”這一譯法,既實現(xiàn)了對原詞的音譯,也體現(xiàn)了原詞的內涵,因此被人們廣泛接受。模因論認為模因與基因有相似之處?;蛲ㄟ^遺傳而繁衍,模因通過模仿而傳播[1]。作為文化傳播單位,模因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任何可以從一個人的頭腦傳遞到另一個人頭腦中的文化信息都是模因。模因既可以在代際之間傳遞,也可以在同一代人之間傳遞。模因論的提出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并進入到哲學、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模因論與語言學、語用學的結合形成了語言模因論。
二、語言模因論
2006年陳琳霞和何自然提出了“語言模因論”,旨在用進化論的思維方式分析語言發(fā)展。[2]語言模因論認為在語言的使用和選擇的過程中,語言模因相互競爭,強勢模因因其強大的功能而得以保存和傳播,弱勢模因則會衰退或消失。強勢模因往往具有實用性、合理性、時尚性、權威性等特征。例如古英語中的很多詞匯,如thou、thee、thy等已經停止使用,僅僅出現(xiàn)在詩歌和文學作品中。而新的詞匯也層出不窮,例如dis、pros等。dis和pros本來都是構詞的詞綴,但由于它們簡單、實用、時尚,因而被廣泛使用。dis也從一個表示否定的前綴,進化出disrespect的含義,即不重視、不尊重。pros成為名詞,用來表示對某人的尊重。由于生活節(jié)奏變快,像dis,pros這樣簡潔、明了的單詞,很容易受到受到追捧。網(wǎng)絡的普及也加速了這些詞匯的傳播。然而這些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新詞匯能否得以流傳,則取決于它們的競爭力和它們是否會獲得權威的認可。
三、語言模因與英語教學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在我國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習得。英語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的技能。語言模因的特點和傳播方式對英語教學的這幾個方面都有重要的啟示。
1.聽說教學
聽力是語言教學的輸入環(huán)節(jié),當聽力的輸入達到一定量的時候,這些潛在的輸入會在模因的作用之下通過模因基因型傳播和模因表現(xiàn)型傳播在口語表達時被輸出[3]。所謂模因基因型傳播是指相同的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傳遞,即傳播過程中保留了信息原有的含義,但表現(xiàn)形式發(fā)生變化。模因表現(xiàn)型傳播是指不同的信息以相同的形式進行傳播,即以同樣的形式來表達不同的含義。在聽說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布置相應的任務。對于低水平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聽力結束后,要求學生復述聽力原文。由于學生需逐字逐句復述,因此這一過程也是對語言模因的接受和傳播的過程。對于高水平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聽力結束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復述聽力內容。學生在復述的過程中,保留了信息原有的含義,但用自已的語言來描述,這一過程既是語言模因被內化的過程,也是語言模因被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生對聽力材料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是口語表達的基礎。無論是逐字復述還是用自己的話復述,都屬于模因基因型傳播,因為語言材料的含義并未發(fā)生變化。由于復述主要是背誦和模仿,因此無法顯著提高學生的會話能力。要想提高會話能力,教師應將討論、辯論、問答、角色扮演等融入口語課堂。這也符合語言模因的特性,語言模因不僅有可復制性、也有變異性和可選擇性。學生對于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體現(xiàn)了模因的變異性和可選擇性。
2.閱讀教學
模因的成功傳播需滿足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模因要符合、順應作為模仿者和選擇者的人的本性。二是模因要具備便于傳播的自身特性。三是模因要進入合適的宿主[5]。這三項要求中的兩項都是強調模因與宿主的匹配性。第二項要求是強調模因應具備易模仿、易記憶的特性。這對英語閱讀教學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英語教師對閱讀材料的選擇既要復合學生的年齡、身心特點也要復合學生的需求。例如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材料的的趣味性非常重要。圖文并茂的文章既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有利于降低閱讀材料的難度。對于大學生而言,閱讀材料與大學生活的相關度、與時事、潮流和前沿知識的銜接度顯得十分重要。此外,閱讀材料也應具備易模仿、易記憶的特點。例如,教師為了讓學生欣賞英文韻律的美,可以適度、適量地引入英文詩歌,對于讀起來朗朗上口的詩歌,學生可以模仿和記憶。但如果教師推薦學生閱讀大量古英語詩文,其中僵化的表達和已經被棄用的語言模因會讓學生興趣索然??梢姡喿x教學一定要注重材料的選擇以及材料和學習者的匹配度。
3.寫作教學
模因的傳播過程包括模仿、同化、吸入、記憶、表達與傳輸[5]。表達與傳輸是寫作教學的終極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學生首先要進行模仿,對語言材料要同化和吸收,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輸出??梢姡聦懯桥囵B(yǎng)寫作能力的基礎的、有效的手段。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學會了英語思維方式,降低了母語思維對寫作的影響,同時對好的詞語和表達方式的吸入和記憶,也使他們的寫作更地道、更順暢。對于經典格言、警句、諺語等的引用,為寫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時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好的文章往往邏輯性強,觀點明晰、銜接得當,學生在仿寫過程中,既可以提高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又可以學會文章的布局,為未來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翻譯教學
翻譯是將讀到或聽到的語言信息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翻譯過程包括對語言材料的接收、解碼、記憶、編碼和表達。由于兩種語言間的差異往往成為翻譯的難點,因此,教師應著重講授語言在詞匯、句法上的差異。例如英語和漢語之間詞匯的對應關系非常的復雜和微妙,兩種語言之間詞匯的內涵和外延并不完全吻合,因此學生應了解同義詞之間涵義和用法的差異,根據(jù)原文做出正確的選擇。英文的句法結構和漢語之間差異顯著,英文的長難句在翻譯過程中需要進行處理。另外英語和漢語在習語、擬聲詞、數(shù)字方面也存在著諸多差異,對此教師應著重強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之間的差異既是文化差異的延伸,也進一步造成了文化的差異。因此,教師在進行翻譯教學時,不能僅僅注重詞匯、句法和翻譯技巧,也要強調文化之間的差異,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原文,避免誤讀或過度解讀。此外,隨著英語材料的大量涌入,語言模因之間存在巨大的競爭壓力,教師應教會學生選擇那些強勢的模因,即在競爭中獲勝的、規(guī)范的模因。例如“meme”這個詞在進入中國學術界時,有多種譯法,但只有“模因”這種譯法得到保留。這與“模因”這一譯法的內在生命力有關??梢?,學生在翻譯時應選擇那些有生命力的、獲得翻譯界普遍認同的翻譯規(guī)范模因。
四、小結
語言模因論的倡導者何自然提出語言中模因從三個方面體現(xiàn):教育和知識傳授、語言本身的運用和信息的交際和交流[6]??梢?,教師的課堂教學對英語模因在中國的傳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語言的運用和交際、交流對模因的傳播也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給學生運用英語的機會,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英語交流的場合。課內,教師要多給學生交流、互動、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和內化知識,增長技能。課外,應利用第二課堂,如辯論賽、演講賽、英語戲劇社等方式,使學生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在課堂中學到的語言知識。語言模因論對語言的本質和語言的傳播方式、進化路徑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釋,對于語言教學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聽、說、讀、寫、譯都涉及到語言模因的接收和傳播,因此在培養(yǎng)這幾項技能時,只有尊重語言傳播和進化的規(guī)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xiàn)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6.(2):108.
[2]吳燕瓊.國內近五年來模因論研究評述[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82.
[3]張穎.模因論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啟示[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1):112.
[4][5]陳成輝,肖輝.“聽說寫一體”寫作教學模式實驗研究:模因論的視角[J].外語界,2012(6):67.
[6]王純磊.國內語言模因論研究評述[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07.
作者簡介
王東升(1978--),男,漢,吉林農安人。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吉林醫(yī)藥學院外語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英語語言文學。
課題來源
本文為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教科研項目第JGJX2015D226號項目“基于模因論的《醫(yī)學專業(yè)英語》教學改革探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