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峰泉 李煥祥 劉武君 馬彥壽
腎母細胞瘤介入治療后的病理學研究分析
呂峰泉 李煥祥 劉武君 馬彥壽
目的 總結(jié)腎母細胞瘤介入治療后的病理學信息。方法 本次研究資料選自2012年1月-2014年7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診治的60例腎母細胞瘤病人,劃分成兩個小組。對照組研究對象接受常規(guī)手術(shù)治療,而實驗組研究對象則接受介入治療,同時對比兩組研究對象的病理學信息。結(jié)果 兩組研究對象在纖維性的假包膜整體厚度、中型血管的壞死與閉鎖幾率等存在著差異(P<0.05)。結(jié)論 臨床上腎母細胞瘤介入治療可以加快瘤體中血管的壞死速度,同時還能有效殺滅大量腫瘤細胞,具有較高使用價值。
腎母細胞瘤;病理學;纖維性的假包膜整體厚度;介入治療
因此筆者把60例腎母細胞瘤病人均分為兩個小組,分別行常規(guī)手術(shù)治療和介入治療,旨在總結(jié)腎母細胞瘤介入治療后的病理學信息,現(xiàn)將具體研究程序作詳細報道。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7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診治的60例腎母細胞瘤病人。男女比例29∶31;病人年齡在0.9-12歲之間,其平均年齡約(4±0.56)歲。把60例腎母細胞瘤病人平均劃分成兩個組,組均30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以及性別等相關(guān)資料中的比較均未表現(xiàn)出明顯性區(qū)別(P>0.05),值得比較。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研究對象接受常規(guī)手術(shù)治療,同時實驗組研究對象接受介入治療。其治療程序如下:⑴以腹主動脈為手術(shù)入口,將眼鏡蛇造影管插入其中,用以查看機體腎動脈的走向以及開口。再將造影管插入至腎動脈內(nèi),當確定腎動脈為腫瘤的血供來源之后,予以栓塞化療[1]。⑵栓塞乳劑選擇阿霉素0.5ml/kg,10ml生理鹽水及50ml/順鉑。以醫(yī)用注射器對藥物進行反復抽吸之后,使之呈現(xiàn)出乳劑狀,再將其緩慢注射至機體瘤腎動脈內(nèi),并把生理鹽水、明膠海綿塞入機體腎動脈栓塞的主干中[2]。⑶介入治療15d之后,予以瘤體切除術(shù)。
1.2.2 病理診斷方法 ⑴以福爾馬林對手術(shù)標本和穿刺標本進行固定處理,通過將穿刺標本包埋起來。⑵在提取手術(shù)標本時,應當從瘤體的附近逐漸向中心進行取材,且標本數(shù)量不得低于十塊[3]。⑶給予輸尿管、淋巴結(jié)以及腎周組織等進行取材,并予以常規(guī)脫水與包埋,同時對其進行切片,厚度約4μm,予以蘇木精-伊紅染色。⑷對于瘤體中并未完全壞死的部分組織,需實施PCNA與凋亡檢測,并采取電泳染色[4]。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通過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以及處理本組研究數(shù)據(jù),通過(±s)代表一般資料,通過卡方檢驗組間計數(shù)資料的對比,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明顯,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2.1 兩組研究對象病理學信息對比 兩組研究對象在纖維性的假包膜整體厚度、中型血管的壞死與閉鎖幾率等存在著差異,比較差異較為顯著(P<0.05),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病理學信息對比(±s)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病理學信息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n)纖維性的假包膜整體厚度(mm)中型血管的壞死與閉鎖幾率實驗組 30 2.5±0.8 94.1%對照組 30 1.0±0.5 0.00%
2.2 病理分型 實驗組研究對象中,有10例病例的腫瘤實質(zhì)已經(jīng)壞死,無法實現(xiàn)病理分型,剩下的20例病例中,有5例病例是胚芽型,有1例病例是上皮型,有7例病例是間葉型,有5例病例是混合型,有2例病例是間變型。予以針辛穿刺式活檢之后,診斷成腎母細胞瘤,較之術(shù)前的穿刺結(jié)果,表明術(shù)后瘤體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壞死癥狀,且多見于胚芽型病例中。
作者單位:810007青海省人民醫(yī)院介入科
對照組研究對象中,有17例(56.67%)病例的假包膜趨于完整性,厚度約(1.0±0.5)mm,所有病例的中型血管均為完好狀態(tài),未出現(xiàn)壞死或閉鎖病例。有7例病例是胚芽型,有9例病例是上皮型,有6例病例是間葉型,有6例病例是混合型,有2例病例是間變型。同時實驗組研究對象腫瘤細胞的增值活性顯著降低,其凋亡細胞總數(shù)上升。
腎母細胞瘤屬于小兒科較為常見的一種泌尿系統(tǒng)類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常見治療方案包括放射治療、手術(shù)治療以及介入治療等,對于提升病人存活率起著積極作用[5]。近年來,針對腎母細胞瘤介入治療而言,臨床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許多報道,而在介入治療后的病理學研究方面卻缺乏專題報道[6]。
本次研究給予實驗組病人介入治療,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手術(shù)治療,治療之后,兩組研究對象的病理學存在著顯著差異,實驗組研究對象纖維性的假包膜整體厚度、中型血管的壞死與閉鎖幾率均高于對照組,且其腫瘤細胞的增值活性顯著降低,其凋亡細胞總數(shù)則顯著上升。由此可見,腎母細胞瘤介入治療可以加快瘤體中血管的壞死速度,同時還能使腫瘤迅速壞死,當形成纖維性的假包膜之后,能夠有效殺滅大量腫瘤細胞,實現(xiàn)控制腫瘤發(fā)展等目標。
[1]李明星,等.肝母細胞瘤肝動脈栓塞化療前后彩超觀察血流改變及臨床意義[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12,3(12):910-912.
[2]李家平,等.腎母細胞瘤術(shù)前介入治療的臨床病理學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2,36(7):644-648.
[3]喬中偉,等.兒童腹膜后成神經(jīng)細胞瘤侵犯腎臟與腎母細胞瘤的鑒別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2,39(7):747-750.
[4]王家祥,等.基于支持向量機對腎母細胞瘤患者血清蛋白質(zhì)標記物的檢測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2,86(42):2982-2985.
[5]李家平,等.腎母細胞瘤術(shù)前介入治療的臨床病理學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2,36(7):644-648.
[6]林隆,等.腎母細胞瘤介入治療后的病理學研究[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0,23(3):313-316.
R722.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