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文
近期,由英國廣播公司(BBC)錄制并播放的一部3集紀錄片引發(fā)了很大爭議。該紀錄片以“真人秀”的方式,記錄了5名中國教師在英國學校帶班上課的過程。因為中英兩國的教育理念與方式存在很大差異,所以期間沖突與矛盾不斷,媒體稱盡管中國教師在英國“水土不服”,但也“讓英國學生嘗到了中國教師的厲害”。
回放:英國孩子和中國老師分別遭遇了什么
2014年2月,英國教育部副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率團訪問上海,回國后在《每日電訊報》上撰文表示,英國的學校需要一堂中國課。此后,英國派出60名教師赴中國學習數(shù)學教法,并邀請60名中國數(shù)學教師到英國訪問,上海的教輔資料《一課一練》也“出口”到了英國。
或許正是基于以上背景,英國廣播公司(BBC)錄制了這檔紀錄片,并稱這是一次有意義的教育實驗。該記錄片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英國公開大學聯(lián)合執(zhí)行。波亨特學校是被項目方精挑細選出來的英國頂級公立學校。5名中國老師也是被項目方精挑細選出來的。參與實驗的50名十三四歲的英國學生則是校方專門安排的。
在紀錄片錄制的4個星期里,參與實驗的50名學生必須接受中式教育:要穿統(tǒng)一的校服;每天早上要7點到校,在校時間長達12個小時,中間有兩次吃飯和休息的時間;每周要舉行一次升中國國旗的儀式;在課堂上的學習主要以記筆記為主;要做課間眼保健操和集體鍛煉身體,并要負責打掃教室。
課堂上,中國教師完全按照國內(nèi)的教育模式開展教學,讓很多英國學生感到吃不消。15歲的英國女生蘭斯基參加了此次實驗,她說,在中國老師的教育下,學生像是機器人,覺得很難適應,學生根本沒有發(fā)言權,一切由老師說了算。
英國學生喜歡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建議并參與小組互動,以提高自己的技能。但在中國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學到的就是如何快速記筆記,并聽老師一個人給他們“布道”,課堂缺乏師生互動。蘭斯基說,中國老師認為他們就應該像海綿一樣,不知疲倦地吸收所有的知識。
英國學生還反映,中國老師會讓他們回答根本不懂的問題,讓他們覺得非常不自然、壓力很大,因為回答問題時所有同學都會看著被提問者。
面對英國學生,參與實驗的中國老師剛開始也很“抓狂”。課堂上,很多英國學生在聊天、吃東西,甚至化妝,而上課的老師只能強忍怒火,并提高講課音量。參與實驗的一位老師說,在國內(nèi)的課堂,不太需要管理學生的技巧,因為每個學生都很守紀律,但在英國學校上課則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
中國教師也肯定了英國學生的優(yōu)點,比如英國學生更強調(diào)個性。參與實驗的一名教師說:“在演講比賽中,英國的孩子個個都激情澎湃,連肢體語言都富有極強的感染力,而且他們的視野開闊,演講能切中要點?!?/p>
觀察:不能脫離兩國的文化背景
要探討中英兩國教育的差異,不能脫離兩國的文化背景。
上海教輔資料《一課一練》“出口”到英國,可算是“文化輸出”的一個例子。但該教輔書要在英國使用,除了語言要翻譯成英語,還必須尊重英國的文化觀念,因此一些地方進行了改動。比如教輔里有“找一找,連一連”的題目,讓學生將上下兩排各五種東西對應連線,中國版“小鳥”對應的是“籠子”,而英文版則換成了“大樹”。專家解釋,這是考慮到文化差異,英國文化中“小鳥是不可以關在籠子里的”,“小鳥是自由自在的”,這體現(xiàn)了英國人尊重大自然的意識。
教育部前發(fā)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指出,中英兩國相距萬里,人種不同,國情不同,文化基礎和信仰也不同,可以說,中英兩國的差異遠遠大于、多于共同元素,在不去討論各方面因素對教育的制約和影響的情況下,空論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教學意義和教學結果等,都如同水上的草,漂浮而脆弱,既缺少說服力又不能令人信服。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指出,中國和西方在社會制度、文化和教育制度方面差別巨大。一個是涉及它的基本制度和準則,如給學生布置大量的課外作業(yè)、按照學生分數(shù)來排名等,這些在西方是不允許的;另一個是關于教師問題,學生如果學習12個小時,教師比學生分攤的時間更長,這在國外是嚴重的違法行為,國外有強大的教師工會來保障教師的權益,他們對教師權益的維護力度是很大的。所以,中國的教育方式不是西方想學就能學的,這涉及西方的一些準則和規(guī)范。
對于英國學生的“散漫”,參與實驗的一位教師認為應該從英國的福利制度方面找原因。該教師表示,如果英國政府削減福利,那就會迫使人們?nèi)ド习?,這將給學生很大的學習動力。她認為,目前這些學生即使不工作也可以從政府那兒拿到福利,所以他們不用為自己的未來擔心,從而自由散漫,不刻苦學習。而中國學生知道,他們必須努力學習,今后才能掙錢養(yǎng)家糊口。
對此,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fā)起人朱永新持不同看法,他認為,無論把英國學生的散漫歸因于他們的福利制度,還是把中國學生的高分歸結于尊師重教,都是不夠科學的。任何教育都有自己根植的土壤,把中國的教育原封不動地拿到英國,或者把英國的教育簡單照搬到中國,都會遭遇水土不服。
思考:重在相互借鑒,不在孰優(yōu)孰劣
對于此事,國內(nèi)許多討論都局限于中英兩國教育孰優(yōu)孰劣上,有的媒體用“中英教育哪家強?”“中國教師到英國支教,罵哭英國學生”等作為標題,似乎以此找回了一絲自豪感,著實“讓英國孩子嘗到了中國教育的厲害”。
可是,當國內(nèi)輿論沉陷于討論兩國教育的優(yōu)劣問題時,英國方面其實已有十分清醒的認識。英國名校長協(xié)會(HMC)主席克里斯·金對媒體表示,他并不認為這個紀錄片會給中英教育體系帶來太大的變化,但是在一些細節(jié)上或許會有一些借鑒。比如:會讓一些中國老師有所變化,減少追求整齊統(tǒng)一性,更偏向于個性化教學;對于英國教師而言,也許在此之后對學生的要求會更高,對學生的期望也會變得更高。
確實,我們不應只把關注點放在兩國教育一決高低這一個層面上,而應往相互交流、借鑒、促進等方面作出更多的思考。毋庸諱言,我國的教育存在諸多不足,講求權威和服從,學生不可以質(zhì)疑老師,必須聽從老師的說教;西方文化則注重自由表達,學生不但可以大膽質(zhì)疑老師,而且老師和家長也非常鼓勵學生積極質(zhì)疑和批判。正因如此,西方中小學生自由散漫,考試成績不如我國同輩人,但他們上大學后,在學術上的成就卻往往更高,這也許仰賴他們從小培養(yǎng)的批判思維、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為此,我們需要全面、客觀、準確地認識我國教育和英美等西方國家教育的差異,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我們的教育方式。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指出,我們應該意識到,中國教育的優(yōu)勢不是死記硬背和紀律管束,而應是因材施教、合作學習、教學相長、知行合一等經(jīng)典有效的教育智慧,而國外開創(chuàng)的“大作業(yè)”“車庫實驗室”“社會服務”“導師制”等教育模式,也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發(fā)端于各自國土,雙方教育的著力點和著重點有差異,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如果英國一味照搬中國的教育模式,即便如這次取得了好成績(注:此次實驗后,英國學生考試成績明顯提高),但仍會引發(fā)像紀錄片中英國校長那樣的抵觸情緒;如果把英國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國,顯然也很難行得通。因此,相互借鑒、有機融合,彼此取長補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上的鴻溝,才是應持的理性態(tài)度。樂于學習而不夜郎自大,不妄議、指摘和貶損對方,才是教育的應有之道。
(綜合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京報、中國教育報、新華網(wǎng)、新民網(wǎng))(責編 歐金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