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組古文字:
有點(diǎn)難辨認(rèn)是不是?第一個和第四個字可能會有讀者認(rèn)出來,是“東”字和“北”字,中間兩個指意就比較曲折一點(diǎn)了。不過既然知道了首尾兩字,聰明的讀者肯定能猜出來,沒錯,這四個字就是東、南、西、北。
古文的“東”是“木”字加“日”字,像是太陽初升,被樹木掩映,表示太陽升起的方向??梢杂靡粋€等式來表示:
另外,古代主人位置在東,賓客位置在西,“東”又引申為主人,現(xiàn)在也有房東、股東的說法。
“南”字就稍微復(fù)雜一點(diǎn)了。下面的,像一所房子,房子上的像是樹梢。為何用房上的樹梢表示南方呢?有一種說法是這樣解釋的:古時候中國大部分國土都在北回歸線以北,人們居住的地方都偏北。而北方的太陽,一年四季都是偏南的。植物趨光,久而久之,向南的枝葉總是長得特別茂盛。而北方的民居,一般也是坐北向南,門窗都朝南邊開,北邊則是厚厚的墻。這樣既可以抵擋寒冷的北風(fēng),又便于采集溫暖的陽光。古人也許正是利用樹木和民居的這些特點(diǎn),借題發(fā)揮,用來表示“南”這個方位詞。
“西”字就太像一個鳥巢了,夕陽西下,倦鳥歸巢,棲落枝頭,古人借此意來表示黃昏時節(jié)太陽的方位。
“北”字比較沒道理可講。原來是表示“背”的,本義就是相背,兩個人背對背,仿佛反目成仇,后來被借用過來表示北方的“北”,再后來就逐漸專指方位了。
瞧瞧,古人造字有時候也挺隨意的嘛,興致一來,就順手畫出個符號,久而久之,便固定下來。好在語言使用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xí)慣,習(xí)慣形成了,“無理而妙”也便成了一種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