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下
說到臺灣,我們會想起什么呢?
看似離群索居的小島,卻有著那么質樸,那么美好的民俗民風。我身邊去過臺灣的朋友無數(shù),對于這一塊擁有十四億人口的大陸,人們的見識、經歷雖然千奇百怪卻居然沒有一個人向我袒露過關于這塊土地消極的言論。在他們的口中,盡是對臺灣和她臂膀上默默成長起來的人民,相濡以沫、寬容摯愛的故事。
云層之上,山嵐暮靄
存這塊有3.6萬平方公里的島上,透過鏡頭、來自天空,這片安靜土地的背后,隱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過去的幾十年不會有人告訴你,而土地展示給你的,都是出于母愛 般的慈悲,予取而不予求,付出卻不問回報。直到,《看見臺灣》的出現(xiàn)。
關于這部紀錄片有很多想說的地方,它有很多首創(chuàng)、很多第一、充滿復雜的土地情懷、也有太多來不及表現(xiàn)出的傷慟,和人們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靜的思索。
那么就讓這一切回到土地上來吧。
云年五月刊,本刊就在當期航拍專題中刊登了《看見臺灣》的相關報道,也是從那時起,導演齊柏林先生的身影也進入了大眾目光。多次約訪都不湊巧,一直到今年五月,終于等到齊導出差北京,果斷約定好時司,完成了這次專訪。
齊導演是個大個子,又高又壯,常年從事拍攝工作讓他的膚色變成健康的小麥色,但與他對坐相談的時候.你完全不會感到有壓力。他舉止得體、談吐大方,身上有著臺灣男人所共通的優(yōu)雅而溫柔的氣質,緩聲細語,對每個人微笑,耐心地回答你所有的問題。
問到齊導演的個人經歷,為什么會喜歡空中攝影呢?他回答說,服完兵役后,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攝影助理,當時有機會被攝影師帶上直升機,去鳥瞰拍攝房地產廣告。
對于很多男人來說,能飛上天空,是他們畢生的夢想,筆者就是這群人中平靜等待的其中之一,齊導演告訴筆者,當他的雙腳第次踏上直升機甲板的時候,他就給自己許下一個愿景:要把航拍當做他畢生追求的目標。從小希冀飛行,學生時代又愛好攝影,而那次飛上天空的機會將這兩個兒時的夢忽然結合,真的是太美妙了。第次飛行的經歷在齊導演腦海里久久縈繞不能散去,為了繼續(xù)實現(xiàn)他的“飛行”和“攝影”夢,隨后的日子里,他積極地尋找飛行機會,不僅跟著自己的攝影師,還與航空公司取得聯(lián)
Q:《數(shù)碼影像時代》
A:齊柏林系,無償為他們拍攝項目,為的只有一個原因我要飛上天空。
從此,他開始飛翔了起來。
Q:您在《看見臺灣》里扮演了什么身份?
A:既是導演也是攝影師。在我拍攝《看見臺灣》的那幾年,小型無人機市場還不成熟,而且無人機無法飛上幾千米的高空,所以那時我選擇了“直升機邯它螺儀”的方案。那時陀螺儀也還沒有民用化,仍舊屬于軍工產品,從美國購置的陀螺儀實際上還算足管制產品,需要審核批準才能買到。我執(zhí)行拍攝任務乘坐的直升機大多很小,機艙內只能乘坐四人,除了兩名飛行員,我和巨大的器材各占一個位置。所以每次出拍攝仟務時實際上只有二個人,《看見臺灣》前后積累了400多個小時的素材量,全部由我拍攝完成。但成片基本是后面300小時的畫面,前面100個小時的拍攝是在與駕駛員熟悉和個人尋找感覺的過程。在拍攝《看見臺灣》之前我沒有任何動態(tài)影像拍攝經驗,但過去二十年里的照片拍攝也帶給我很多優(yōu)勢,100小時的實驗拍攝幫助我轉變觀念,后面300小時的素材質量越來越好。
我曾仰望天空,
問白云來自何處?
我曾仰挈天空,
羨白云飄然自如。
云兒呀,云兒呀,
你幾番細數(shù)幾番細訴?
千言萬語化為一句呼喚,
云且留住,云且留?。?/p>
伴我同行,伴我同路。
俯瞰曠野,萬物生息
第一次看《看見臺灣》會給你什么感受呢?前二十分鐘里,感喟臺灣壯美的山巒和奔騰的大海,跟隨鏡頭略過風吹稻浪起,望無垠際的麥田,追逐驕傲的鹿群,跟蹤動物們的遷徙,一切自然生態(tài)和人類用智慧改造她們的景象,仿佛在向你鋪展一幅天人合一的美好畫卷。
然而20分鐘后,異變突生因為過度開山砍伐造成的泥石流,沖塌斷脊的阿里山;淤泥沉積緩慢吞噬掉的河流;無節(jié)制抽取地下水導致土地下沉,海水倒灌后為阻災害筑起隔絕了文明和自然的防波堤,流入大海的化工污染,肆意妄為填埋的廢料,無休止的暴雨和山洪……
原來 切美好的背后,是不敢輕易揭開的傷疤。如果不是齊導演執(zhí)著堅持下的鏡頭,沒有人會知道,這塊土地正在忍受著莫大的傷痛。
1997年,彼時的齊柏林已經有了八年的飛行攝影經驗(靜態(tài)影像),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個人作品集,借著出書而司名的契機,他有機會來到臺灣各地演講,那個時候,他的心中還是想去記錄這片沃土的美好。
然而這太難了,用他的話說“我必須要飛到很遠很高的地方才能拍到美好的畫面,那個時候你會看到和在地面時無法感受到的周遭樣貌。慢慢我發(fā)現(xiàn),拍攝美麗的背后就是傷痕累累,那我到底是為了掩蓋傷痕告訴大家臺灣很美麗,還是如實講述?我決定說實話,在演講時告訴大家我們已經對環(huán)境造成了難以估量的破壞。但回饋很少、反映很弱,因為人們沒有真的親眼所見,他們中的多數(shù)人沒有我這種可以飛上天空的幸運。在過去,人們認為家丑不可外揚,但在面對環(huán)境司題時,我們不能再逃避。因為我們造成的 切破壞,都會禍及子子孫孫?!?/p>
基于對土地的情感,基于對社會的使命感,齊柏林孤注_-擲,抵押房產、放棄公職,走上了四處募資,奔走告知,籌備《看見臺灣》這部影片的道路。
Q:本片耗資九千萬新臺幣,又有貴人相助,這是怎樣的機緣?
A:過去臺灣的紀錄片更多是導演單打獨斗,但就《看見臺灣》來講這部影片一定需要很多的經費和各方面支持。雖然 開始我提出這個議題不被看好,很多人聽過我的想法覺得我好高騖遠,為了給自己不留退路,展示我定要把它做好的決心,我放棄了公務員的身份,放棄了退休金,拿自己的房子去抵押貸款,想盡辦法說服別人,才遇到了這些貴人相助。
我常常覺得,當你的計劃可以感動人的時候,天使自然就出現(xiàn)了。在拍攝《看見臺灣》之前,我完全不認識侯孝賢和吳念真位導演,當時唯一的想法是想找一個相信我的人,一位社會賢達或者這個領域的佼佼者。后來間接的機會,侯孝賢導演愿意見我們,我就把我的計劃給他看,侯導身上有股俠客精神,當他看到我的想法時,竟然全力支持我,雖然我們之前素昧平生,他豪氣地應允作為本片監(jiān)制,也在很多場合為我們出來講話,很感謝他。
吳念真導演也是,他在臺灣知名度極高,聲音是地道的臺灣普通話,雖然并不像北京話那樣字正腔圓,卻能流入你的心中,就好像尋常百姓家的叔叔伯伯在和你講話。當他看完我給他帶過去的影片小樣后說“你找我配音就對了?!彼€說,在臺灣,沒人不會支持這部電影,因為如果人民都不支持,他對臺灣會灰心。
同時,在我開始制作本片時我就知道,長時間航拍影像會讓人疲乏,所以音樂一定要做到完美,以高低起伏、張弛有度的樂聲引領觀眾看完全片。就在我一籌莫展之時,云門舞集的創(chuàng)始人林懷民老師向我推薦了何國杰先生,而彼時我對他唯 的了解就是,他是《賽德克巴萊》的音樂制作人。我們都不認識何國杰先生,只能硬著頭皮去找他,我?guī)е髌沸尤ソo他看,他看完后非常驚訝,驚訝于臺灣居然有這樣的景色,我說不,這就是臺灣。何國杰先生看完樣片告訴我,導演你快把成片剪出來吧,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創(chuàng)作了就是這樣的際遇讓我們認識,他只用了兩個月就為全片制作完成了原聲音樂,放映現(xiàn)場,有不少觀眾感動得落淚了。
其實我一直不認為我的這部片子有人看,而我拍攝的初衷也是因為自我使命感,侯孝賢給我莫大的鼓勵,吳念真的聲音讓旁白深入人心,何國杰的音樂造型給了影片全新的生命,后來得金馬獎,那都是意料之外。
潺泉入林,善歸大海
高曉松說,臺灣,這里有大歷史碾過的痕跡,這里有溫良恭儉讓的人民,這里保留著我們的過去,也預示著我們的木來。
這里有一群恪守著中古遺風的精純漢子和宛若流觴曲水化娟流的姚婷靜女,這里還有什么呢?
婉轉的泉水、高昂的山頭、多情的竹林、善意的大海,總會有人告訴你她本來的面貌。
Q:片尾孩子們的歌唱預示了什么?
A:為了避免看完這部影片會讓觀眾感覺很沉痛,我在影片最后加入了布農族的孩子們登上山巔歌唱的場景,也預示了未來的希望,這首歌是中文譯名是《拍手歌》,用本民族方言演唱,孩子們花了三天的時間一步步走上這座四千米的玉山主峰,雖然按理說紀錄片不應該出現(xiàn)安排過的場景,但為了記錄這充滿寓意的畫面,我們還是采用了折中的辦法。
Q:上映兩年后,現(xiàn)在情況有所改觀了嗎?
A:上映后,這部影片給了當局很大壓力,在上映半個月后,就專門成立了環(huán)境保護小組,針對電影里面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逐一檢討。我覺得《看見臺灣》的影響力還在逐漸發(fā)酵,之后我們又做了很多公益放映,在工廠、偏鄉(xiāng)、學校。雖然從現(xiàn)在開始重視,著手治理,沒有辦法立即看到效果,但它產生的社會影響力是意義深遠的,小孩子們在學生時代看過這部影片,當他們進入社會后就不會再做破壞環(huán)境的事情,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也將深入人心。
Q:接下來有哪些打算?
A:二十年來我拍攝了有10萬張底片的素材,我們建立了名為“itaiwan8”的圖庫網(wǎng)站,讓更多人看到到臺灣不同年代的樣貌。《看見臺灣》是我二十年來觀察、累積創(chuàng)作的作品,而如今我也在觀察其他地方,希望下部作品能有更多國際觀點,拍攝其他國家地區(qū)的作品,?!犊匆娕_灣》在全球很多國家又上映,觀看者都能感同身受,他們最常和我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好像看見了我自己。”這部電影呈現(xiàn)出的問題是世界的縮影,值得所有人反思。
遙遠的地平線上,光輝閃耀,
那是因為,你在我身后說話
歲月點滴總讓人感懷,
那是因為,時光背后有你相伴
發(fā)亮的雙眸,閃耀的燈火,
世界不停轉動,你伴隨著我,
也伴著我們,直到重逢的那一天
安逸又浪漫的臺灣,既遙遠又咫尺相隔的臺灣,齊柏林以其個人使命和情懷,揭開了那道不為人知的傷口,以一個特殊的角度,那是只有云才知道的世界,俯瞰生靈的同時,也為生命祈禱。
最后,讓我用片中的一句話作為本篇文章的結尾:我們沒有權利肆意破壞大地,因為唯有善待我們的土地,土地才能厚待我們的子子孫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