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玉會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0112-02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活動在本身及其環(huán)境許可的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tài)。一般來講,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1)具有穩(wěn)定的情感;(2)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3)具有符合其年齡特點的多種心理特點;(4)智力正常;(5)意志力發(fā)展好,自控力較強,有較好的適應能力。小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于心理、生理迅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極容易出現(xiàn)各種心理健康問題。
一、農(nóng)村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表現(xiàn)
1.不愛學習。不同年級均存在厭學、依賴、困惑等學習心理障礙,表現(xiàn)為對學習不感興趣,據(jù)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shù)的5%~10%。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害怕做作業(yè),依賴性大。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學、曠課,到處游玩。2.多疑恐懼。整天看上去心事重重、膽小怕事、情緒不穩(wěn)定、不太愿意相信他人,喜歡異想天開。3.不能也不會與他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xiàn)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范心理,對他人冷漠、敵視。常把內心的煩惱、氣憤向他人發(fā)泄。毆打、謾罵同學;故意損壞公物、他人物品,以取得內心安慰和平衡。4.逆反心理嚴重。故意和老師、家長、同學對著干,你讓我干的我不干,不讓我干的偏要干。當?shù)貌坏嚼蠋?、家長、集體的重視和認同時,故意用惡作劇來顯示自己,表現(xiàn)為典型的嘩眾取寵。5.不愛與學習或品德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交往,對他人說的話多疑,老覺得別人在取笑自己、少言寡語。6.依賴性嚴重。表現(xiàn)為自卑傾向。這一現(xiàn)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fā)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jīng)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7.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如果沒有人對之進行監(jiān)督就不能獨立地做事、完成作業(yè)。其次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8.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造成妨礙的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等。按性質劃分,問題行為可以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
二、什么原因導致了小學生的這些心理健康問題
影響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復雜多樣。其中,生理因素如遺傳、發(fā)育、疾病等是能否實現(xiàn)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礎,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與社會因素在維護人的心理健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個體的心理素質及其成熟發(fā)展水平等內部因素則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主導因素。因此,對小學生心理問題成因的分析,應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一般來說,需要從家庭、學校、社會和自身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遺傳因素
在農(nóng)村,由于近親婚姻造成兒童生理發(fā)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殘疾,智力偏低等,這使得他們不能很好地學習和生活,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其他人也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們,必然造成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
(二)來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環(huán)境,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情感意志,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1.過分溺愛孩子。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天長日久,子女便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當他們走進學校,走向社會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時,便不能接受,無所適從。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有的家庭,父母從來不把子女看作是與自己平等的一員,認為子女只能逆來順受,唯命是從。他們對子女過于嚴厲、粗暴和專制。只要學習好就言聽計從,有求必應。而一旦失誤,就挖苦諷刺。
3.家庭氣氛不和諧
在農(nóng)村,很多父母迫于生計,背井離鄉(xiāng),涌向了收入相對高的大城市,把子女留給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直系親屬照管,長年難得回家一次,這就造成了子女對父母不理解甚至責怪、厭恨;其他監(jiān)管人又不能切實起到監(jiān)管作用;另外,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給越來越多的孩子帶來了不幸,嚴重破壞了兒童正常的生活環(huán)境,給他們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難以愈合,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也導致了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xiàn)。
(三)來自學校的因素
1.學習壓力過大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小學生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們背負著父母的希望和老師的期望。由于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重分數(shù)輕能力,重書本輕課堂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這種局面使小學生疲于應付,心理極度緊張,導致他們用腦過度,皮層機能降低,從而影響學習效率,造成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或者產(chǎn)生焦慮、苦悶、壓抑、恐懼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會不同程度地產(chǎn)生心理障礙。
2.教育方法不當
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它對學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然而一些教師把學生考高分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而忽視心理素質的教育和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yǎng)。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遷移、泛化到小學生與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際交往焦慮。
3.人際交往不好
研究表明,學校里的人際關系如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一個小學生若能得到教師和同學的悅納、肯定和尊重,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同伴的情誼,他在學校集體里就會產(chǎn)生歸屬感和安全感,其身心便會得到健康發(fā)展。反之,一個在師生關系和集體中經(jīng)常受到冷落、排斥或否定的學生,會形成自卑感或產(chǎn)生敵對情緒,從而影響其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三、如何針對小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和教育
促進小學健康、快樂地成長,老師和家長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嘗試或盡量做到:
1.了解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
2.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3.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設立明確的生活目標。
4.學會自我克制,克服誘惑,活在現(xiàn)實當中誘惑,活在現(xiàn)實當中。
5.學會舒緩舒解憤怒、低落、憂郁、厭倦的情緒。
6.對自己要時常鼓勵增強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8.注意鍛煉身體,展現(xiàn)朝氣活力。
9.學會思考,養(yǎng)成積極進取的學習生活態(tài)度。
10.凈化自己的心靈,追求平和的心境。
11.要學會有利他奉獻的人生觀的培養(yǎng)。
12.學會角色扮演的心理調適
13.對競爭與合作要有正確的認識
14.接受自己,悅納他人。
15.正確處理人際交往中的三個度情、理、法。
16.消除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我相信教會了學生進行心理自我調試和輔導的方法;學校和社會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積極的配合,肩負著我們祖國未來的他們一定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責任編輯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