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是作物生長發(fā)育必需的營養(yǎng)三要素之一。它具有促進作物光合作用、加快光合產(chǎn)物的運輸、增強作物體內(nèi)各種酶的活性、協(xié)調(diào)作物的代謝活動、增強作物的抗逆性、改善作物品質(zhì)等重要作用。我國目前約有三分之一的耕地缺鉀,且土壤缺鉀的面積還在不斷擴大,需要大量鉀肥。而我國鉀肥資源較少,目前主要靠進口。那么,如何科學施用鉀肥,以獲得較高的效益呢?
一、因土施用
土壤缺鉀的程度是鉀肥有效施用的先決條件,首先要考慮土壤速效鉀含量對鉀肥肥效的影響。鉀肥肥效大小與土壤速效鉀豐缺關系密切,即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土壤速效鉀含量越低,鉀肥當季肥效越好。土壤速效鉀含量小于40毫克/公斤為極缺鉀的土壤,鉀素已成為作物增產(chǎn)的限制因素,應優(yōu)先施用。在極度缺鉀的土壤施用鉀肥,增產(chǎn)效果非常顯著。土壤速效鉀含量40~80毫克/公斤時為缺鉀土壤,在這種土壤上施用鉀肥增產(chǎn)效果也很顯著。土壤速效鉀含量大于80毫克/公斤時,除一些喜鉀的經(jīng)濟作物外,糧食作物可以少施或不施。同時還要考慮土壤緩效鉀含量、土壤質(zhì)地和熟化程度等。土壤緩效鉀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是土壤速效鉀的給源和后備,在土壤速效鉀含量相近的情況下,土壤緩效鉀含量越低,轉(zhuǎn)化為速效鉀的速度越慢,施用鉀肥的肥效往往會更好些。但作為指導當季施鉀的標準,土壤速效鉀含量是主要依據(jù)。從土壤質(zhì)地看,黏質(zhì)土速效鉀含量往往較高,可少施或不施;沙質(zhì)土速效鉀含量往往較低,應增施鉀肥。缺鉀又缺硫的土壤可施硫酸鉀,鹽堿地不能施氯化鉀。
二、因作物施用
不同作物對鉀肥的需要量及敏感程度不同。在土壤缺鉀狀況一樣的情況下,鉀肥應優(yōu)先施用在喜鉀的作物上,如豆科作物、薯類作物、甘蔗、甜菜、西瓜、果樹、棉花、麻類、煙草等經(jīng)濟作物,以及禾谷類的玉米、雜交稻等。
三、施于高產(chǎn)田塊
隨著作物產(chǎn)量的不斷提高,作物每次收獲必然要從土壤中帶走大量的鉀,若得不到及時補充,土壤中鉀不足就會明顯影響產(chǎn)量,成為作物高產(chǎn)的限制因素,所以鉀肥應重點施用于高產(chǎn)田,以充分發(fā)揮鉀肥的增產(chǎn)作用。對常年大量施用有機肥或秸稈還田數(shù)量較多的田塊,鉀肥的施用可以酌情減少或隔年施用。
四、在輪作中合理分配鉀肥
在稻—稻輪作中,晚稻施鉀增產(chǎn)效果比早稻好。因為早稻施用有機肥多,晚稻在“雙搶”季節(jié)插秧,有機肥施用少,而且晚稻田擱田、烤田的次數(shù)和天數(shù)比早稻田減少,土壤鉀素不能很快釋放出來,所以晚稻比早稻更容易發(fā)生缺鉀。在冬小麥、夏玉米輪作中,鉀肥則應優(yōu)先施在玉米上。
五、合理選擇鉀肥品種
對于煙草、糖類作物、瓜果應選用硫酸鉀為好;對于纖維作物,氯化鉀比較適宜。由于硫酸鉀成本比較高,價格明顯高于氯化鉀,在高效經(jīng)濟作物上可選用硫酸鉀;而對于一般的大田作物除少數(shù)對氯敏感的作物及鹽堿地外,則宜用較便宜的氯化鉀。
六、與氮、磷肥配合施用
同一土壤,當?shù)?、磷養(yǎng)分含量低,或氮、磷肥用量少,生產(chǎn)水平不高時,鉀的問題不會突出,隨著氮、磷肥用量的大量增加和作物產(chǎn)量的提高,對鉀肥的需要就會日益明顯。大量試驗表明,在施用氮、磷肥基礎上施用鉀肥,水稻一般可增產(chǎn)15%左右。目前在一些地區(qū),氮肥作用有下降的趨勢,原因之一是沒有注意配施鉀肥,氮、鉀比例失調(diào)。因此,在生產(chǎn)實踐中,必須注意平衡施肥。
七、根據(jù)鉀肥特性合理施用
鉀肥在土壤中移動性小,宜做基肥施于根系密集的土層。鉀是可再利用的元素,作物后期吸鉀數(shù)量不多,主要靠器官中養(yǎng)分的重新分配,作物生育后期不如前期追施鉀肥的效果好,所以一般鉀肥應作基肥或早期追肥。硫酸鉀適用于各種作物,尤其是馬鈴薯等忌氯作物,效果比氯化鉀好。由于硫酸鉀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生成硫酸鈣,而在酸性土壤中生成硫酸,所以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長期大量施用硫酸鉀,要注意防止土壤板結(jié),應增施有機肥料改善土壤結(jié)構(gòu)。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硫酸鉀則需增施石灰,以中和酸性。對于水田等還原性較強的土壤,施用硫酸鉀的效果不及氯化鉀,原因是硫酸鉀易產(chǎn)生硫化氫毒害。對于十字花科作物和大蒜等需硫較多的作物,施用硫酸鉀效果較好,應優(yōu)先調(diào)配使用。氯化鉀對忌氯作物不宜施用,也不宜作種肥。由于氯化鉀在酸性土壤中生成的鹽酸能增強土壤酸性,有可能加強土壤中活性鐵、鋁的毒害作用,因此,在酸性土中上施用氯化鉀應配合施用有機肥料和石灰,以便中和酸性,減輕毒害。
八、講究施用方法和用量
施用鉀肥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①撒施后用犁翻壓入土;②播種時隨種或在種子附近條狀施肥;③撒施后進行淺層耕作(耙地或耘田);④穴施;⑤表面撒施;⑥葉面噴施。窄行作物如小麥可采用第“①”種方法作基肥。水稻用第“③”種方法,在插秧前施入并進行淺層耕作,稱為耘面肥。溝施和穴施適用于寬行作物的追肥,如玉米、棉花、煙草、西瓜等。表面撒施僅限于水稻、小麥的早期追肥。因為大部分鉀肥為氯化鉀,不宜與種子混合施用,采用第“②”種方法只能施在種子附近。在缺鉀地區(qū)對作物噴施鉀肥有明顯的效果,噴施濃度為0.5%~1.0%。
鉀肥的適宜用量應以土壤速效鉀含量高低、作物種類和各種營養(yǎng)元素相互平衡而定。在目前鉀肥比較少的情況下,一般還做不到完全滿足作物的需求,以每畝鉀肥(K2O)用量3~6公斤為宜。土壤嚴重缺鉀又喜鉀的作物,鉀肥用量可適當增加,土壤缺鉀不嚴重和農(nóng)家肥用量充足的地塊,鉀肥可以少施或不施。
(湖北 ? 陳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