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華
昨天,筆者在網上見到四川大涼山小學生木苦依五木寫的一篇令人無限辛酸的作文《淚》,文章很短,不到400字,“爸爸四年前死了。媽媽病了,去鎮(zhèn)上,去西昌看醫(yī)生,錢沒了,病也沒好……”字里行間流露的悲傷與無奈,令我十分動容,再次喚起了自己從事10余年慈善對貧困問題的深沉思考。
慈善,從根本上講,它的價值主要在于倫理性,“懷有仁愛之心謂之慈,廣行濟困之舉謂之善。”慈善是基于人性光輝的選擇,而人性光輝,總是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地普照。生活可以有“詩與遠方”,慈善卻不該有“眼淚不止”?,F代慈善的一大特點就是將慈心善行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使之成為每位公眾的一種愛心表達,一種社會責任,一種生活方式。
廣袤藍天下,總有一些角落,深藏著鮮為人知的痛苦與哀愁。再從網上查閱大涼山地區(qū),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淚》反映的情況不僅僅是她家的貧窮與無奈。窗戶就是一層落紙,風稍大點就會被吹破;一年吃不上三頓肉;冬天缺衣少被……相對于比較富庶的浙江沿海地區(qū),那邊像是另一個世界。貧困地區(qū)的狀況映照出扶貧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盡快實現成片老區(qū)、山區(qū)的脫貧任務,2020年又怎能實現全國人民的小康,又如何讓每一位中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木若依五木也可能讀不上高中了!
慈善作為一個人良知良能的體現,其最可貴的價值,不僅在于洞察到某件大事,更在于它充盈于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如果臺州市慈善總會動員9個縣(市、區(qū))支持大涼山地區(qū),如果有能力的義工奔赴大涼山地區(qū)助力,我想那邊的境況會逐漸好起來。
大涼山貧困問題的長期存在,有著眾多的原因。既有客觀因素,如自然災害頻發(fā),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等;也有主觀因素,如農村人口增長快,個別人觀念落后,精神貧困等。除此之外,獨特的發(fā)展歷史,多民族聚居背景下的文化差異,也為脫貧之路平添了幾分坎坷。作文《淚》也說明,扶貧是一場攻堅戰(zhàn),擺脫貧困之路任重而道遠。
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數次談到扶貧工作,強調要“抓緊抓準抓到位”,要“堅持精準扶貧”,要“倒排工期”,要“算好明細賬”,這些指示都是非常具體的要求。認識論層面的問題解決了,方法論就顯得更加重要。貧困可以說是各種社會問題的綜合顯現,扶貧同樣需要放到社會大背景下考量。扶貧最終的目的、最好的效果,是社會運行的再造。讓貧困人口融入扶貧體系,在改善生活之時,摒棄既有觀念的糟粕,增強自我發(fā)展的能力。這樣,在擺脫物質貧困時,也能走出精神貧困,讓社會運行在良性循環(huán)中。媒體報道了作文《淚》之后,木苦依五木和她的兩個弟弟,已經迅速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慈善機構的關心和幫助。一個點上的救助,畢竟是一時之策,缺少面的覆蓋,難免再有人寫出類似《淚》這樣的悲傷作文。希望孩子們的人生旅途不再窘迫,也希望更多的“木苦依五木”盡快走出困境,擦干苦淚,享受陽光。
我國的慈善專家指出,當我國人民基本實現小康以后,如果能夠興起廣泛而持續(xù)的慈善運動,整個社會就會實現穩(wěn)定的轉型和提升。近些年來,從網絡助學到免費午餐,從愛心義賣到公益書屋,越來越多的“微慈善”,不斷豐富著人們對慈善的認知,詮釋著“友善”的核心價值觀。這種具體而微的慈善,正是慈善的真諦和力量所在——慈善需要的不僅僅是“富人之力”,更需要“人人之力”;慈善也不是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哪怕一點點。而這一切的前提,則是讓慈善成為現代公民的內在價值選擇,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慈善的陽光才能照亮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