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華 王麗仙
在2013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上,習近平總書記告誡說:“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xiàn);發(fā)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p>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也說過:“教育不但應當培養(yǎng)學生對勞動的尊敬和熱愛,也還必須培養(yǎng)學生勞動的習慣?!毙W是學校教育的起始階段,對于人生習慣的養(yǎng)成有著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我們不難看到,現(xiàn)在有不少學生成了家中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缺乏勞動的意識,懶得鋪床疊被,懶得洗襪子、洗手絹,懶得收拾書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懶得洗臉、洗腳,連喝水也懶得自己倒。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擔負起這種教育的責任。我校十分注重學生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將培養(yǎng)學生勞動習慣列入學校常規(guī)教育活動中,立足日常所開展的系列活動,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
一、創(chuàng)造勞動機會 增強責任意識
一件事能否完成以及完成的情況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zhí)行者的認識水平和重視程度,技能上的不熟練可以通過反復的訓練接近完美,但如果在意識上不夠重視,即使?jié)摿υ俅笠驳貌坏匠浞职l(fā)揮。因此,要幫助孩子養(yǎng)成勞動習慣,就得先幫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增強責任意識。學校除了在思想上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外,最主要的是在平時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切勞動的機會,給予學生一定的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逐步認識勞動的重要性,增加責任意識,從而培養(yǎng)勞動習慣。
1.小陣地,大任務。我校占地面積大,但只請了兩個清潔工。偌大的校園每天都能干干凈凈,這都要歸功于我們全校學生。每學期開學初,我們就根據班級數將校園劃分為若干個小陣地,成為各班的勞動衛(wèi)生區(qū)。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班級所在位置不同,各班勞動衛(wèi)生區(qū)有大有小,勞動任務有輕有重,但同一年段的勞動任務是差不多的。開學初由班主任帶領全班學生認清衛(wèi)生區(qū),明確范圍和職責,提出勞動相關要求。學校將各班的勞動衛(wèi)生區(qū)納入日常十項督導評比中。為了在評比中獲勝,各班十分重視勞動衛(wèi)生區(qū)的打掃。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學后,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都能見到學生積極勞動的身影,校園處處整潔。學生在堅守小陣地的同時,也漸漸地形成了“校園是我家,清潔靠大家”的勞動意識。
2.小舉動,大成效。以開展“灑掃應對·爭當文明小使者”教育活動為契機,我校已開展了兩年的室內衛(wèi)生區(qū)認養(yǎng)活動,我們稱為“勞動三分鐘”。在活動中學生掌握了勞動技能,營造了整潔、舒適、美麗、文明、和諧的校園,養(yǎng)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責任感、集體榮譽感,以及熱愛勞動的優(yōu)秀品質。
“勞動三分鐘”是利用課間三分鐘時間,每個學生整理自己負責的區(qū)域,即使班級衛(wèi)生得到及時的保潔,又減輕值日生的負擔。具體做法:每學期初各班主任根據《室內衛(wèi)生區(qū)認養(yǎng)實施說明、圖示》建議,細分班級每個學生的打掃區(qū)域,不漏過任何地方,小到一塊磚、一個班牌,并填寫《室內衛(wèi)生區(qū)認養(yǎng)安排表》張貼于班級信息欄中,方便管理檢查。每天上、下午眼保健操音樂結束,《勞動真光榮》歌曲響起,每位同學均要及時整理桌面、抽屜物品,清理雜物,在當堂課任課老師的指導下,有序地擦拭窗戶、地板、瓷磚、黑板等。在三分鐘的輕松歌曲中,學生已將自己所負責的區(qū)域打掃、擦洗干凈,由班級組建的督導小組進行檢查。這樣,同學之間分工明確,檢查落實到位。小小的舉動,短短的三分鐘,既清潔了校園環(huán)境,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勞動習慣。
3.小主人,大擔當。學生具有發(fā)展自我的強烈愿望。我們要善于以活動為引導,用激勵的手段去調動他們的內在動力,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前進。學生是學校的小主人,對學校的一草一木,一地一物,都有責任去維護。學校長期堅持開展“紅領巾當家一周”活動,從高年級到低年級一周一個班級輪流當家做主人?!凹t領巾當家一周”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維護校園環(huán)境,利用課余時間到校園公共場所撿紙、掃樹葉、清理死角等。在活動中,學生的年紀雖然小,但當家袖章披在身上,同學投來羨慕的眼光時,每個人的主人翁責任感馬上增強,個個為創(chuàng)設和諧校園盡職盡責。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在無形中發(fā)生了轉變,學生更樂意勞動,會主動去享受勞動的快樂,這就是勞動習慣養(yǎng)成的最佳“催化劑”。
二、家校共同攜手 提高勞動能力
目前,學生勞動意識淡薄,學生勞動能力退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方面來自于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如今,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許多家長只知道關心孩子的學習,不重視對孩子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也沒有落實對孩子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因此,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校一直重視家校配合工作,通過開展“手拉手”系列活動,攜手家長,共同促進學生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
1.學校與家長手拉手,落實家務勞動。家庭在勞動教育過程中不僅是潛在的教育資源,而且也是負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體。我校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家庭訪問、校訊通等形式改變“學生是專門讀書的”陳腐思想,讓家長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qū),用科學理論來指導家庭教育,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把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視為孩子教育重要的必修課程,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實踐能力。
為落實學生在家勞動情況,學校與家長共同制定了《學生家務勞動考核標準》和《家務勞動登記表》。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征求家長意見,依據考核標準,要求學生每周進行相應的家務勞動,由家長督促完成。首先要求家長要耐心地教會學生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像鋪床疊被、洗襪子、洗手絹等,讓學生幫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也要求家長做好孩子家務勞動的記錄及評價,每周一將登記表上交,教師也會及時檢查、評價。這樣雙管齊下,爭取家校的教育合力,共同對孩子進行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做到事半功倍。據家長反映,實行家務勞動的效果很好,學生由原先的應付完成任務,變成了主動要求做家務,真正養(yǎng)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
2.家長與學生手拉手,傳授勞動技能。形成勞動技能必須從低年級抓起。對剛入學的孩子,一年級的班主任最主要的任務是教給學生必要的勞動知識,形成勞動技能、技巧。但面對一張張無知的臉,班主任一人有時力不從心。這時常有家長主動要求幫忙打掃。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于是在每學期初,我校一年級各班根據學生情況將熱心家長分組,定期安排家長進校,在幫忙打掃衛(wèi)生的同時,大手拉小手,一步步地教孩子各種勞動技能。有了家長的協(xié)助,學生很快能進行簡單的日常打掃工作。在為孩子提供勞動機會的同時,教給勞動技能,進一步促進了小學生良好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
3.家長與家長手拉手,拓寬教育渠道。我校長期開展“假日小隊活動”,這是由家長自行組織的課外活動。家長利用假期帶領孩子走出家門,感受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見聞。近來,家長還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開展了相應的假日小隊活動。有的家長根據自身的特長,組織孩子動手學包餃子、學做飯;有的家長充分發(fā)揮職業(yè)特點,帶學生到圖書館,教學生整理圖書;有的利用自家的空地,親手教學生種菜、鋤草……為勞動教育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三、樹立勞動榜樣 建立長效機制
有競爭才會有激情和動力。我校通過年段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勞動競賽,如:疊被子比賽、綁鞋帶比賽、掃地比賽等,激發(fā)了學生持續(xù)保持勞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勞動責任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勞動習慣。另外學校根據學生勞動習慣養(yǎng)成教育要求,每月每班評選兩名“勞動之星”,在年段會上進行表揚,并將“勞動之星”照片放在班級信息牌榜樣欄中。期末,我們以年段為單位,按照孩子的年齡特點開展不同勞動競賽項目。有穿校服、疊校服、戴紅領巾、系鞋帶、整理抽屜書包、創(chuàng)意水果拼盤等。班主任們提前將任務布置給學生,并交代注意事項,很多孩子都提前在家練習競賽的勞動技能?;顒赢斕旌⒆觽儌€個躍躍欲試,既展示了自己的技能,學會了生活的本領,也感受到了勞動的樂趣。在場的老師驚嘆于孩子的心靈手巧,感動于孩子們的奮力協(xié)作,快樂于孩子們的美食分享。最后,我們評選出一批特別突出的“勞動小能手”。用學生身邊的榜樣來激發(fā)學生對勞動的興趣,是培養(yǎng)孩子勞動習慣的一個策略。
在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中,我們因地制宜,發(fā)揮各種有效資源,引導學生參與到勞動中來,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進行到底。我們相信,我們對勞動教育不懈探索,把勞動作為學校德育的支點,孩子的美質將終被撬起。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實驗小學集美分校)
責任編輯/肖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