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生
1887年,日本東亞同文書院以軍事為目的編篡的《新修支那省別全志》中對貴陽的描繪是:“貴州省城,四面環(huán)山成為天險,是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北面有黔靈諸峰聳立,南面有南明河水長流,扶風、棲霞、相寶、獅子諸山貫穿東西,成為天然的風景勝地,不愧為一省的省會。因此,《貴州通志》稱之為:‘滇黔的鎖鑰,蜀粵的屏障;《大明一統(tǒng)志》有‘山高水深,重岡迭嶂之說;《貴陽府志》寫道:‘富水繞其前,貴山擁其后,成為復嶺四塞,西南的大城市。”從中可以看到貴陽城群山環(huán)繞、勝景無數(shù)、地位重要。
貴陽市在地貌上屬于黔中丘陵盆地區(qū)域。由于環(huán)視皆山,古代先民為了明確方位坐標,方便生產(chǎn)、生活,因形而名給身邊的山峰標注了地名,有許多是以動物而名的。貴陽老城居于盆地中央,自古有“三獅五虎一鳳凰”之說。這“三獅五虎一鳳凰”說的是貴陽城周邊有三座獅山、五座虎山、一座鳳凰山。雖然流傳久遠,但由于沒有完整記載,對“三獅五虎一鳳凰”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弄清楚“三獅五虎一鳳凰”的來龍去脈。其實,在明代弘治年間編印的《貴州圖經(jīng)新志》中就可以找到蹤跡,書中記載:貴陽城周圍“獅子山有三,一在治城東里許,昂首揚吻,形態(tài)宛然。一在治城西里許;一在治城南三十里,形似尤切”;“鳳凰山在治城南五里,山形如鳳舒翼”;五虎山“在治城周遭,山形如五虎者?!?/p>
相傳獅子在漢章帝時期傳入中國,獅子成為中國鎮(zhèn)宅避邪保平安的瑞獸。貴陽城周圍的獅子山有兩座是筑城居民都知曉的。一座是位于城東北的獅子山,民間俗稱“斷尾獅子山”,整個山峰如獅坐北向南,面對象寶山(現(xiàn)在叫相寶山),形似雄獅護寶而名。隨著城市發(fā)展,北京東路從后部山體穿洞而過,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早已看不見獅子山雄姿。另一座是位于浣紗路側(cè)、花香村旁的獅子山,這座峰嶺為土山載石,踞如雄獅,唯缺其元,幸有一巨石矗立其側(cè)似獅首,因而有斷頭獅子之稱。在這座獅子山前有兩個小山丘,分別叫繡球山和元寶山。明洪武初年,穎川候貴州總兵傅友德在山上建臺閱兵,成為明代“貴陽八景”中“獅峰將臺”風景。獅子山北有一山如坐望筑城的羅漢叫羅漢山,因付友德率兵駐營于山腳,由此得名羅漢營。隨著城市擴張,修建道路和房屋,如今獅子山體的半截已消失,山腳的獅峰路成為對獅子山的記憶。位于貴陽城東、西兩邊的獅子山脈延伸至城中心大十字的貫城河處相交,此地所架橋梁因此稱獅子橋,清人劉蘊良題聯(lián):“龍門足展云生屐;獅嶺脈通水合襟?!?/p>
對于第三座獅子山,史籍中注明在城南三十里,由于語焉不詳,至今沒有弄清楚究竟是哪座山。從方位和距離來看,應當是后巢鄉(xiāng)后巢村畜牧場村民組對面海拔1155米的獅子搖鈴山。另外,古籍中也記有一座位于城南的獅子山。甲秀樓位于城南人所共知, 甲秀樓長聯(lián)的下聯(lián)首句:“數(shù)千仞高凌牛渡,永鎮(zhèn)邊隅”表明古人認為牛渡河在城南,清代《鴻雪因緣圖志》記述“貴陽八景”中“獅巖趺坐”指扶風山以北、牛渡河邊、海拔1263.6米的獅子山,也叫銅鼓山,是因山頂有三石如銅鼓鼎足而立。在漫長歲月中,此山又叫仙人洞山、綿羊山、茅庵坡、水口山、牛渡山。從湯家山,即中天集團修建的住宅小區(qū)回望,南明河經(jīng)大南門順流而下至牛渡河水口,獅子峰頭猶如一大獅,仙人洞猶如獅眼圓瞪,高聳的山峰如獅肩,凸出的白色崖壁像獅口大張,對岸和尚坡昔日松林搖曳,宛如絨毛幼獅,兩獅相對端坐成為一景。仙人洞所在山腳的牛渡河中有一船形巨石稱為“船石”,從詠石的詩詞中也可以知道銅鼓山就是獅子山。清代常安的《石船賦》明確記載:“維黔有石,船形宛然。杙于何日?棹于何年?扣之有聲,琢之彌堅。爾泊于牛渡河中,停乎獅子峰畔,遙依白蘋之洲,近接紅蓼之岸,任其朝霧之謎,聽其夕云之亂,幾經(jīng)天上春秋,更歷人間月旦?!?938年編印的《貴陽指南》記南明河“其后依觀風臺,孤山聳翠,林木蔭翳,屹然為河灣之后障;前瞰獅峰、南岳諸山歷歷可數(shù),蓋所謂遠吞山光下挹江瀨者?!贝送?,貴陽城周邊還有多座獅子山,如望城坡海拔1278米的土石山,因形而名獅子口;黔靈山北峰稱為獅子巖等。
中華漢民族一直認為虎是正義、勇猛和威嚴、勝利的象征?;⒌男蜗笤谥袊髂系貐^(qū)最為流行,貴州是老虎的棲息地,到處都有與老虎有關(guān)的傳說和地名。由于諱忌,多以老虎額頭花紋或體形呼為“老王”或“大貓”,所以,黔域境內(nèi)有“貓”字的地名基本與虎相關(guān)。
貴陽的五虎山,即是指位于六沖關(guān)轎子山北麓的石山形似五只虎,中間的巖石象一群羊,稱“五虎朝羊”,也叫“五虎朝陽山”。應當說,環(huán)繞貴陽城的虎山還有許多:《貴州圖經(jīng)新志·貴州宣慰司志》載:“東山古名老王山”,虎為獸中之王,應當是虎山。民國時期貴州省主席王家烈位于老東門的公館可以遙望東山風景,因此起名“虎峰別墅”;相寶山即照壁山因為山頂如平壩,稱為“平頂高峰”,亦叫虎山;位于南廠與解放路之間的香墨山,貴陽民間視山頂齊平若虎脊,所以叫貓貓坡;與沙沖路相連的朝陽洞路旁的朝陽洞山因為洞口巖石似羊、山形如虎,亦謂之虎朝羊山;河南莊與貴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之間的山,也是虎山,貴陽民間俗稱大貓坡;云關(guān)鄉(xiāng)紅巖村東北面有一座山海拔1217米,由于山形如虎躍,得名猛虎跳崖山;中曹社區(qū)服務中心與太慈社區(qū)服務中心地域交界處,黃鱔沖旁邊是海拔1222米的石老虎山;黔靈山偏坡村境有一海拔1418米的山,舊時老虎出沒,名貓壩;南明區(qū)后巢鄉(xiāng)四方河村西邊海拔1220米的山,因有巖石形如老虎得名石老虎。上述諸山,都是圍繞貴陽城的虎山。
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與龍同為漢民族崇拜的圖騰。貴陽叫鳳凰山的山峰很多,至于“一鳳凰”指的是哪一座山,也有許多人都不清楚。根據(jù)《貴州圖經(jīng)新志》注明,可以知道就是嘉靖年間《貴州通志》載“貴陽八景”中的“鳳凰傳奇”一景。舊時鳳凰山形如鳳凰展翅,山下曲徑通幽、小橋流水,風景宜人,如今開山采石,樓宇林立,風光不再。與鳳凰山相對應的還有在貴陽城北的鳳凰關(guān),俗稱大關(guān)?!顿F陽府志》記有:“鳳凰關(guān),在城北十里,舊名大鵬關(guān)。”原為貴陽至四川驛道所經(jīng)之處,后來公路不經(jīng)過此地,逐漸冷落。貴陽市建設新區(qū),經(jīng)過大關(guān)的觀山東路成為連接新老城區(qū)的主要通道,一天到晚車水馬龍,熱鬧非常。在貴陽通往修文、遵義及重慶方向的驛道上還有鳳凰鋪,又叫鳳凰哨鋪,位于都溪的西面,尖坡的南面,在清代屬貴陽府水邊里管轄。在二戈寨附近還有一座鳳凰山,坐落在貴陽環(huán)城森林地帶,1996年建設為公墓,是貴州省最大的經(jīng)營性公墓。
貴陽城周圍除了“三獅五虎一鳳凰”外,還有“四靈”守護。棲霞嶺(東山)、黔靈山(之前叫“西山”)在老城兩邊遙相呼應,稱為“東西二勝景”。東山有“龍”,西山有“虎”,北有“玄武山(即相寶山、照壁山)”,南有“朱雀山(即飛鳳山)”,這四座山名均有刻石。東山摩崖有清代興義鎮(zhèn)總兵趙德昌題“龍”字石刻,活靈活現(xiàn)、乘云挾風;黔靈山九曲徑有由趙德昌一筆草書題長二丈有余的“虎”字,刻鐫于絕壁,筆墨酣暢、噴息欲出。相寶山頂巖壁刻有“玄武山”;圖云關(guān)旁邊的“飛鳳山”,由于刻石風化,僅存“鳳山”二字,以致演化為“鳳山”。 按左(東)青龍、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的方位,東山(即青龍山)、黔靈山(即白虎山)、鳳山(即朱雀山)、相寶山(即玄武山)坐落于貴陽城四周。
四靈,又稱四相或四象,原本指天上四方星宿所組成的圖象,即東方的青龍,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和北方的玄武。
“四靈”作為神獸,是守護之神, 東晉葛洪著《抱樸子內(nèi)篇·雜應》說“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為老君李聃作護衛(wèi)?!抖Y記·曲禮》載:“行,前朱鳥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注:“行,軍旅之出也。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娦蟹ㄖ?,作此舉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陣整肅也?!鼻帻?、白虎、朱雀、玄武代表四方二十八宿,龍為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虎位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朱雀是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的總稱;玄武為: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位于北方。
我國古代把天空的恒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qū)。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在星圖中,東方的星象就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似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尤似一只鳥,北方的星象為龜和蛇。天空的星相隨著季節(jié)氣候轉(zhuǎn)換,因為主宰四時,總稱四靈為“四大神獸”。按陰陽五行學說, 龍為木,虎為金,雀為火,玄武為水,中央為土;每種顏色與一個神靈相對應,東為青色龍,西為白色虎,南為朱色雀,北為黑色玄武,黃為中央正色。
自古以來龍的傳說很多,龍的出處一說是原始社會形成具有多種動物部首的組合體,龍為“九似之物”: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頸似蛇,腹似屋.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是氏族圖騰崇拜的標志;另一說是由星宿變成。龍圖騰在中國又有消災彌禍、鎮(zhèn)宅、平安、吉祥,財運等含義,象征富貴,升騰發(fā)達。鳳凰是神鳥和百鳥之王,一般認為是由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來。鳳為“八似之物”:首似錦雞,嘴似鸚鵡,脖似孔雀,身似鴛鴦,翅似大鵬,足似仙鶴,毛似孔雀,冠似如意。因此,我們又可以說,龍鳳存在于中國人民的心中,但同時他們象征著吉祥如意、幸福美滿。鳳凰作為羽禽之王和鱗蟲之長的龍在傳說中一個德性美好、一個變化多端,逐漸成為民俗中相輔相成的一對。威猛的老虎為百獸之王,傳說具有降妖伏魔的能力,常常與龍同行。傳統(tǒng)風水堪輿對地形前方左右兩邊突起的地形稱為左青龍、右白虎,取其守護之意。古代衙門公堂也往往在左、右堂柱上雕繪青龍、百虎,以鎮(zhèn)壓邪靈。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祀典》:“畫虎于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zhí)摶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燒虎皮飲之。擊其爪,亦能辟惡。此其驗也。”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相通,武是黑的意思,冥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用黑色的龜背占卜的描繪,龜卜就是請龜?shù)节らg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在封建社會,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因而玄冥成了水神;因為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古人認為冥間在北方,殷商時期占卜“其卜必北向”,玄冥自然又成為北方神。
民間不僅把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并稱“四瑞獸”,還認為“太平有象”。
貴陽除了“三獅五虎一鳳凰”、“四靈”瑞獸祥禽護城,城周邊還有許多帶有龍、象、麒麟名稱的山。望城坡有海拔分別為1233米、1203米的山似龍的二角得名二龍角。清代“黔靈八景”中獅象獻瑞一景的南峰名象王嶺;黔靈山公園云崖洞口的天生巨石形如麒麟,面對的山峰就叫象山,在公園大門旁還有一座白象山。
另外,貴陽城周圍還有許多其他動物名稱的地名。明代“貴陽八景”中的“浪涌金鰲”景點中的金鰲山在小關(guān)特大橋北面,從橋上望去,萬山重疊、波光瀲滟、林海綿延,水邊一峰似龜涌出水,蔚為壯觀。金鰲也叫“金鼇”,是神話中生活在海中的金色巨龜。 此外,黔靈山大橋北邊是黃鶯山;在云關(guān)鄉(xiāng)冒沙井東面海拔1164米的山,因如牛頭名牛頭沖;在云關(guān)鄉(xiāng)龍家寨東南海拔1255米的山,因為石崖形似螃蟹得名螃蟹巖;北京東路西口一帶過去叫豺狗灣;后巢鄉(xiāng)朝陽村南海拔1266米的山峰,因山形似鷹嘴得名老鷹嘴,另一海拔1153米的山,因山形如水蛇頭得名水蛇頭;在市北路北段以北有犀牛山;沙沖南路西側(cè)海拔1257米的山,叫雞冠石;黔靈山公園內(nèi)有馬鞍山;黔靈鎮(zhèn)偏坡村境有一海拔1276米的山,因為曾經(jīng)有野牛叫野牛坡;在中天花園小區(qū)北面,一座海拔1265米的山,山下有水塘,其中小土坡似蛋,得名“仙鵝抱蛋”;在修文縣與白云區(qū)交界處有5個山頭,主峰海拔1605米,稱為五龍山;在五里關(guān)的青龍山海拔1230米;木頭寨北,靠近森林公園海拔1142米的兔兒坡,因為野兔出沒而名;南面海拔1181米的山,因為野雞多得名野雞坡;后巢鄉(xiāng)巖腳寨東北海拔1143.5米的石山名云鶴山,其背后海拔1205米的山峰因有石凹起,形似浮雕蛇首,名蛇頭山;云關(guān)鄉(xiāng)擺郎村西一山海拔1241米,形如一條狗掛在崖壁,得名狗掛巖;蔡關(guān)村南海拔1146米的山峰叫畫眉山。
林林種種、數(shù)不勝數(shù)的動物地名,表明在生產(chǎn)力落后時期,筑城先民希望得到神靈保護的思想和與動物和諧共處的親密關(guān)系。同時表明貴陽地區(qū)曾經(jīng)是飛禽走獸的棲息地。在城市的建設中,尤其要注重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
(此文有刪節(jié)、作者系貴陽市護理職業(yè)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