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菲++李春艷
摘 要:唐詩文約意豐,意味無窮;唐詩意蘊的豐滿是靠詞與詞之間的語義搭配來體現(xiàn)的,其中最典型的是“名+名”的組合。若從語法角度來看,唐詩中“名+名”之間主要有聯(lián)合、偏正等關系;而從語義角度來看,兩個名詞之間的關系卻是繁雜多變、層次紛呈。語法關系是對語義關系的最大分類,故本文主要從語義角度,結合語法,對唐詩中“名+名”結構進行分析,探索唐詩美背后的語言規(guī)律。
關鍵詞:唐詩 名+名 語法 語義
唐詩中“名+名”之間的語法關系主要有聯(lián)合、偏正關系。聯(lián)合關系內部具有并立性,定中關系具有修飾性?!罢Z法結構是語義結構的形式表現(xiàn),也是語義實現(xiàn)轉變的形式憑借?!盵1]下面試從這兩種關系入手,分析唐詩中“名+名”的語義關系。
一、聯(lián)合關系
“聯(lián)合關系的幾個直接成分語法地位平等?!盵2]這兩個名詞表示的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關,它們平等地連在一起,表達豐富的含義。
(一)簡單的語義相加,聯(lián)合兩名詞的概念義。如:
(1)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王維《青溪》)
(2)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王維《渭川田家》)
菱、荇皆是水生草本植物,菱荇只是說這兩種水生植物;蘆葦初生為葭,成則為葦,葭葦只單純的表示蘆葦;牛羊只單純的表示這兩種動物。在此類聯(lián)合關系的名名組合中,只是單純的概念義的相加,沒有產生附加義。
(二)多音節(jié)名詞概念的縮略,這多是由字數限制所致。如:
(1)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張籍《沒蕃故人》)
(2)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杜甫《閣夜》)
“蕃”“漢”分別是“吐蕃”“唐朝”的縮略;“星”“河”分別是“星辰”和“銀河”的縮略。唐詩講究對仗押韻,為了表達的簡練,常用這種縮略形式。
(三)兩名詞所表示的事物相加,在這兩名詞相似特點、相關特征的基礎上,產生新義。如:
(1)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孟郊《烈女傳》)
(2)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盧綸《送李端》)
梧為雄樹,桐為雌樹,雄雌同柱,“梧桐”比喻夫妻;“鴛鴦”,鳥名,雄曰鴛,雌曰鴦,偶居不離,比喻夫婦?!拔嗤薄傍x鴦”與“夫妻”有相似的特征,故用它們的相似關系來比喻?!帮L塵”是“風”和“塵”相加,常與戰(zhàn)爭相關,故用來代指戰(zhàn)爭。在這類名名組合中,取與兩名詞相似或相關的特征來引申它義。
(四)兩名詞所表示的事物相加,以下位概念代上位概念,取其上位概念義,泛指某類事物。如:
(1)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王昌齡《塞下曲》)
(2)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
“蓬蒿”是“蓬草”和“蒿子”的相加,取其上位概念“野草”的意義,泛指野草;“雞黍”是“雞”和“小米”的相加,取其上位概念“飯菜”的意義,泛指飯菜。在這類聯(lián)合關系之中,名名組合取其上位概念義。
二、偏正關系
兩名詞之間的關系是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偏正關系是“名+名”語義最豐富的一類?!岸ㄖ薪Y構的名名組合內部語義關系很豐富,存在著語義壓縮現(xiàn)象,名詞和名詞之間常常隱藏著謂詞;當謂詞不出現(xiàn)時,名名之間的語義關系就不明顯?!盵3]筆者在對唐詩中偏正型名名組合的語義關系進行分析時,將兩名詞之間加入適當的謂詞,從定語所表示的語義屬性分析兩名詞之間的限制描寫關系,主要分為領屬關系、施事關系、受事關系、時間關系、處所關系、方位關系、質料關系、工具關系、用途關系、職業(yè)關系、相似關系等。
(一)領屬關系。領屬關系所涉的主體事物是領有者,客體事物是屬事。動詞原型是“有”,即名1有名2(我們把前一個名詞稱為名1,后一個名詞稱為名2)。如:
(1)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王維《老將行》)
(2)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胡”是“馬”的領有者,胡人擁有馬?!疤敗笔菍橙说拿锓Q;“騎”,指騎馬的人、騎兵;“虜”擁有“騎”。在這種關系中,名1有名2。
(二)施事關系。表示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與承受者的關系。名1發(fā)出動作行為,名2承受動作行為??梢宰儞Q為“名1作用于名2”。如:
(1)風枝驚暗鵲,露草泣寒蟲。(戴叔倫《江鄉(xiāng)故人偶集客舍》)
(2)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孟浩然《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風”吹“枝”,使枝產生搖曳狀,驚動了枝上的鵲;“風”吹“泉”發(fā)出聲音,響徹耳畔。這里的名1作用于名2,使名2產生某種變化。
(三)受事關系。表示動作行為的承受者和發(fā)出者之間的關系。名2發(fā)出動作行為,名1承受動作行為,可以變換為“名2作用于名1”。如:
(1)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劉長卿《彈琴》)
(2)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孟浩然《夏日》)
“松”被“風”所吹,產生凄清的寒聲,暗示琴聲的凄清;“荷”被“風”所吹,散發(fā)出清香,“荷”賦予了“風”香氣。名2使名1產生某種變化。
(四)時間關系。指存在或產生于某時的事物。名1表示名2存在的時間,可以變換為“在名1時的名2”。如:
(1)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2)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李商隱《夜雨寄北》)
“春”表示“潮”存在的時間;“夜”是“雨”存在的時間,“池”存在于“秋”。類似的還有“春城”“暮鴉”“秋波”“秋月”“夏水”等。名1從時間上限定名2。
(五)處所關系。指存在或產生于某處的事物。名1是名2存在或產生的處所,可以變換為“在名1處的名2”。如:
(1)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2)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元稹《行宮》)
“樹”在“嶺上”,“花”在“宮中”,類似的還有“沙草”“江田”“野煙”“紙書”等。
(六)方位關系。指某物存在或產生的方位。名1是名2存在或產生的方位。如:
(1)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杜牧《金谷園》)
(2)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李白《送友人》)
“風”自“東”來;“北邊”的“郭”,“東邊”的“城”。類似的還有“南風”“西山”“門前”“松下”等,名1從方位上限制名2。
(七)質料關系。指用某種質料制作的事物。名1是制作名2的材料,可變換為“用名1制作的名2”。如:
(1)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李商隱《隋宮》)
(2)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王維《送別》)
“玉”是“璽”的制作材料,“錦”是“帆”的制成材料;“扉”用“柴”制成,名1從材料上限定名2。
(八)工具關系。指盛放某物的工具與事物之間的關系。一名詞是盛放另一名詞所指事物的工具,可以變換為“用名盛放名”。如:
(1)何當重相見,樽酒慰離顏。(溫庭筠《送人東游》)
(2)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樽”盛放“酒”,“杯”盛放“酒”。名1表示盛放名2的工具,或名2是盛放名1的工具。
(九)用途關系。指某物的用途與事物的關系。名1表示名2的用途,可以變換為“名2是用來進行名1的”,這里的名1多用如動詞。如:
(1)曲徑通幽處,禪房草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后禪師》)
(2)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沈佺期《獨不見》)
“房”是用來做“禪事”的,“書”是用來記錄“音信”的,名1表明名2的用途。
(十)職業(yè)關系。指稱某人所從事的職業(yè),謀生的手段。名1表示名2從事的職業(yè),可變換為“從事名1的名2”。如:
(1)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白居易《琵琶行》)
(2)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王維《贈郭給事》)
“商”指“商業(yè)活動”,“商人”指從事商業(yè)活動的人,“商”是“人”謀生的手段。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以稱為“吏”;戰(zhàn)國之后,“吏”一般指低級的官?!袄簟笔恰叭恕睆氖碌穆殬I(yè)。名1是名2從事的職業(yè),名1描述名2謀生的手段。
(十一)相似關系。指稱兩名詞所存在的相似特征。兩名詞所表事物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提取名1所表事物的某一特征,如花紋、顏色、數量、形態(tài)等屬性修飾名2。可變換為“名2像名1”。如下面詩文中的“冰心”“星火”。如:
(1)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2)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張祜《題金陵渡》)
“心”如“冰”一樣涼,“火”如“星”閃爍。類似的還有“玉顏”“雞人”“玉人”等,名1跟名1具有某些相似點。
除了上述11種偏正型語義關系,還有與事關系、結果關系等,由于這些語義關系在唐詩中出現(xiàn)頻率較低,筆者在此不做細致的分析。
目前還沒有形成對于漢語名名內部語義關系一致性的分類標準,“也沒有解釋造成這種內部語義關系多樣性的原因”[4]本文中,筆者結合張忠綱評注《唐詩三百首》(中華書局,2014年版)、張國榮著《唐詩三百首譯解》(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8版)的注解,力圖對“名+名”語義作出細致的分析,解釋唐詩中“名+名”組合語義關系的復雜性,探討唐詩美背后的語言組合規(guī)律。
注釋:
[1]顏紅菊:《現(xiàn)代漢語復合詞語義結構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72頁。
[2]周日安:《名名組合的句法語義研究》,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72頁。
[3]魏雪,袁毓林:《基于語義類和物性角色建構名名組合的釋義模版》,世界漢語教學,2013年,第2期。
[4]黃潔:《名名復合詞內部語義關系多樣性的認知理據》,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6期。
(王明菲,李春艷 天津大學 30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