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圓葉甲主要以成蟲、幼蟲為害楊、柳、榛等葉片,常造成葉片缺刻或孔洞,是延邊地區(qū)的重要食葉害蟲。該蟲在延邊地區(qū)一年發(fā)生3代,以成蟲在樹下的落葉層下或土縫內(nèi)越冬,幼蟲共5齡,在植物生長季節(jié)里,該蟲各蟲態(tài)同時存在,成蟲、幼蟲均危害。對該蟲的防治可在秋季至來年春季,清除林內(nèi)落葉及雜草,集中燒毀或深埋,消滅越冬蟲源?;蛟谟紫x低齡期,可用40%氧樂果乳油600倍液、2.5%敵殺死15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噴霧對其進行防治,同時注意天敵的保護和利用。
關(guān)鍵詞:柳圓葉甲;食葉害蟲;楊樹害蟲;柳樹害蟲
中圖分類號:S858.26文獻標識碼: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5.10.040
柳圓葉甲(Laicharting)又名柳藍葉甲,屬鞘翅目、葉甲科、圓葉甲屬。在國內(nèi)分布于吉林、黑龍江、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甘肅、山西、陜西、寧夏、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貴州、四川、云南等地。該蟲的成蟲和幼蟲都可為害各種楊柳,此外據(jù)報道還可危害夾竹桃、泡桐、葡萄、榛樹和烏桕等樹木葉片。在延邊地區(qū),尤其對1~2年生楊柳樹苗為害嚴重。迄今為止,在延邊地區(qū),對該蟲的研究報道還未見到。為了避免該蟲的危害,對該蟲進行了觀察研究。
1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4毫米左右,近圓形,體色深藍,有金屬光澤。頭部橫闊,觸角共6節(jié)。觸角基節(jié)小,往上余各節(jié)粗大,呈褐色~深褐色,其上生細毛。前胸背板光滑、橫闊。鞘翅上密生細點刻,略成行列。腹面和足顏色深且具光澤。
卵。長約0.8毫米,橢圓形,橙黃色。塊狀產(chǎn),直立在葉面上。
幼蟲。體平扁,長約6毫米。體灰黃色,頭部黑褐色。前胸背板中央兩邊各有1個較大的褐斑。中后胸背板側(cè)緣乳頭狀黑褐色的突起。亞背線上有2個黑色的斑,前后排列。腹部第1節(jié)至第7節(jié)氣門上線各有1個黑色小的乳頭狀突起。在氣門下線各有1個黑斑,黑斑上有2根毛。腹部腹面各節(jié)有6個黑斑,上面長有毛1~2根。腹部末端具有吸盤,黃色。
蛹。約4毫米,橢圓形,黃褐色,腹部背面有黑斑4列。
2生物學特性
柳圓葉甲在延邊地區(qū)一年發(fā)生3代。以成蟲在樹下距離主干2~20厘米范圍內(nèi),深度為3厘米以內(nèi)的落葉層下或土縫內(nèi)越冬。來年4月上旬,越冬成蟲開始上樹,取食葉片。此時為楊柳樹剛開始發(fā)芽,成蟲取食芽苞和剛剛長出的葉片,以后取食葉片。成蟲在產(chǎn)卵前需要補充營養(yǎng),所以取食葉片數(shù)量較大。由于成蟲壽命較長,第1代以后世代重疊,所以在植物生長季節(jié)里,該蟲各蟲態(tài)同時存在。成蟲有假死性。
從越冬成蟲出蟄活動到第1代成蟲出現(xiàn)歷期約為30天。成蟲交尾后1~5天即可產(chǎn)卵。每日13:00~14:00時為產(chǎn)卵高峰階段。成蟲產(chǎn)卵后6天進入產(chǎn)卵始盛期,12天達到高峰期,21天進入盛末期。1頭雌蟲產(chǎn)卵最多300粒,最少90粒,大概在130~150粒。產(chǎn)卵次數(shù)較多,平均近10次。
成蟲產(chǎn)卵為卵塊形式。每卵塊約含卵10~20粒,平均16粒。卵塊產(chǎn)于葉子的背面或正面,但主要以葉背面為主。卵經(jīng)3~4天孵化。
柳圓葉甲幼蟲共5齡。初孵幼蟲身體為橙黃色,體長1毫米左右,在30公種后逐漸變?yōu)楹谏?。初孵幼蟲多群集危害。先取食自己的卵殼,營補充營養(yǎng),然后就在卵的附近聚集,嚙食葉片。幼齡幼蟲只取食葉肉。老齡幼蟲取食葉片殘留葉脈。2齡幼蟲體長1.5~2毫米,食量加大,在后期開始分散,不在聚集,活動范圍也擴大。3齡幼蟲達到3~3.5毫米,食量暴增。4齡幼蟲進入暴食期。幼蟲蛻皮一般在凌晨至上午前完成。蛻皮前幼蟲體色偏黃。幼蟲歷期為8~9天。
幼蟲化蛹時,以腹部的吸盤固定在葉片上,一般在晚上進行。蛹經(jīng)3~4天羽化。
春季過后,天氣進入夏季時,由于氣溫升高,對該蟲生活造成不利影響??梢詫е掠紫x生長緩慢,齡期延長,死亡率提高。尤其是2齡~3齡幼蟲,死亡率可達80%以上。在當?shù)兀?~9月期間,在樹木上只能見到少量成蟲,而很少看到幼蟲,大部分成蟲開始越夏并隨后越冬。
3防治方法
秋季至翌年春季,清除林內(nèi)落葉及雜草,集中燒毀或深埋,消滅越冬蟲源。
保護和利用天敵。林中螳螂、捕食蝽、蜘蛛、鳥類等天敵對該蟲具有維持種群自然平衡作用,應(yīng)予以保護。
在夏季,可通過撫育對樹根部基部進行鋤草、松土,破壞成蟲越夏場所。
于幼蟲低齡期,用40%氧樂果乳油600倍液、2.5%敵殺死15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噴霧。15~20天后可再防治1次。
參考文獻
[1]曹宏偉.柳圓葉甲形態(tài)及生物學特性觀察[J].植物保護,2005,31(3):92-93.
[2]楊振德,朱麟,趙博光,方杰.柳藍葉甲的生物學特性室內(nèi)觀察[J].昆蟲知識,2005,42(6):647-650.
[3]李進,劉媛媛,廖曉蘭.柳藍葉甲的識別及防治方法[J].湖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2,(6):26,29.
作者簡介:郝建秀,本科學歷,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保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