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振
如今的沈陽特別是鐵西區(qū)的大工廠都已不見,廠房和大煙囪只在人們的記憶中,唯一能留下的大工業(yè)時期的遺產只有這小小的廠徽了。
這枚廠徽就讓它像傳家寶一樣傳下去吧
我愛收藏,對沈陽大工廠的徽章尤其喜愛,幾年來,為了得到一枚小小的廠徽,幾乎走遍了沈城的大街小巷。
1950年代初,中央指示各大企業(yè)按各部委要求統(tǒng)一制作廠徽。廠徽一般是銅質的,工藝精美,但數量極少,并非人人都能得到。
1980年代初,我在沈陽化工廠工作。工廠里有學校有商店,工作服臟了破了,送到洗衣房,拿回來就跟新的一樣。我們常說:黨是媽,廠是家;有事去找媽,缺啥就找家。在工廠,可以看電影,可以洗澡,食堂的飯也特別香,晚上車間燈火通明,工人們喝著茶水,討論著技術,勞動是種快樂,戴著廠徽上班是一種巨大的榮譽。
化工廠的廠徽設計是正圓金邊,直徑24毫米,上半圓的綠色襯托著工廠的全稱,下半圓的藍色好似大海,上面的三條曲線是“沈化”拼音開頭“S”和“H”的藝術處理,寓意工廠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徽章的中心是金色的星塔,上部的齒輪代表工,麥穗代表農,五星象征新中國。
這枚廠徽是化工廠職工肖麗設計的,入圍的10名每人獎勵200元,第一名肖麗獲獎400元。當時二級工每月工資不過38.6元,400元堪稱重獎。廠徽制作了近萬枚,職工都有,入廠時必須佩戴,否則不能入廠,還要扣罰5元錢。
我對這枚廠徽視若珍寶,因為我對化工廠有著深厚的感情。我當過兵,后來進入化工廠學焊工。師傅是個勞模,吃完飯別人都休息,師傅讓我拿邊角余料練習。后來有機會進保衛(wèi)科,師傅說我是塊好料,去哪都行。這句話影響著我,讓我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在保衛(wèi)科,我認真工作,經常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如今退休,一摞榮譽證書,沒有辜負師傅。
鐵西區(qū)改造,化工廠即將成為最后一個搬遷的企業(yè)。工廠的設備我買不了,這枚廠徽就讓它像傳家寶一樣傳下去吧。
反映出這個工廠的產品特色和標識
廠徽設計盡管各有千秋,制作材料有銅、鋁、鋼板、樹脂材料等等,雖然只有啤酒瓶蓋大小,卻能反映出這個工廠的產品特色和標識。
沈陽燈泡廠的廠徽遵循中國傳統(tǒng)文化設計,外形是一個大紅燈籠,字母“S”代表沈陽,“D”則代表燈泡廠。沈陽第一毛紡織廠的廠徽為六角形,中間字母“S”代表沈陽,“M1Y”代表一毛。
沈陽有很多軍工企業(yè),廠徽的設計很直接。如中國人民解放軍3301工廠,中航3505工廠,廠徽的設計直接采用工廠的代號。
沈陽汽車發(fā)動機廠的廠徽設計,以發(fā)動機的前部外形和三片葉片為主題,上部兩葉片的中間是字母“S””F”,為沈發(fā),一目了然。這枚廠徽來之不易,是一位原沈陽汽車發(fā)動機廠的老工人送給我的。老人今年80多歲,偶然相識,他回家取來了這枚廠徽送給我作為留念,至今我都很感激他。
沈陽拖拉機廠就在我單位附近,我們習慣稱之為“大拖”。1958年,沈陽拖拉機廠生產出中國第一臺18馬力蒸汽拖拉機,時任沈陽市委書記焦若愚為其命名“創(chuàng)造號”。
我很早就想得到一枚“大拖”的廠徽,但尋找了幾年未能如愿。去年初夏,我在于洪區(qū)的一個舊物市場小攤上看到了這枚夢寐以求的廠徽。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忙問這枚徽章多少錢,賣徽章的老人頭都不抬的說10塊錢。我趕忙拿起廠徽付錢。老人看我高興的樣子,突然說不賣了,“剛才看錯了,你拿的這枚廠徽30元,少了不賣?!蔽颐髦先擞幸馓r,還是二話沒說,買下了這枚廠徽。
比吃了餃子還香,比穿新衣服還樂
平日里,我總是騎著自行車在沈陽市的舊物市場轉悠,從鐵西的家出發(fā),到中街,去東塔,再到怒江北街,最少百十里地。兩手空空我也不氣餒,偶爾有收獲,那真是比吃了餃子還香,比穿新衣服還樂。
我有一本書,介紹沈陽市工廠企業(yè)的。找到一枚廠徽,我就在企業(yè)名字前畫個“√”。我岳父、媳婦、小舅子都在紅梅味精廠上班,按說拿到這個廠的廠徽不費勁,可這一家子都說沒有。
去年,我在大東長安街附近轉悠,一低頭,看到紅梅味精廠的廠徽,心里一驚,激動得說話聲都發(fā)抖。賣貨的是個中年男子,說這徽是從別人手里買的,一共有4個。100元,都賣給你?行,我全要了。多年的愿望實現了,我覺得我心誠,老天爺都幫我呢。我拿著紅梅味精廠的廠徽在燈下照啊照,除了醒目的梅花形狀,整個廠徽還像一艘帆船。只可惜這劑調味料沒能逃過破產的噩運。
2013年我花16元買到一枚廠徽,研究了倆星期,沒搞清是哪個廠的,就拍張照片發(fā)到網上,求高手賜教。兩天后,一個文保志愿者聯(lián)系我,說應該是松陵機械廠,“S”“Ling”變體為飛機形狀。我太興奮了,這是沈飛的前身啊,多珍貴。松陵到沈飛,小小的廠徽竟然演繹著大工廠的變遷。
某次閑逛,看見一位白發(fā)老人賣長城紀念章,我問他家里還有別的徽章嗎?他說有,但很貴。我說大爺你要信得過我,就回家取來讓我看看。就這樣,我花了200元,買到一枚沈紡機件廠的廠徽。
收藏是遺憾的藝術。我母親所在的沈陽油脂化學廠,鼎盛時期也有3000人,我卻始終沒有找到它的廠徽。如果《當代工人》的讀者誰有,讓我看看也好。
進入2000年,廠徽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一些企業(yè)把廠名、廠徽印繡在工作服上,非常方便。但我總覺得缺了點什么?;蛟S是太和國際接軌了吧,比如我們化工廠被中國藍星收購,工作服上印著“Blue Star”,我年齡大,不識英文,沒啥感覺。
外孫子一來我家,我就給他講,這個廠在哪里,它的廠徽有什么寓意,等到將來,他也好給他的后輩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