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亞東
【摘 要】伴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高中數學教師面臨的問題之一。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是深化教學改革的基本任務,也是數學課程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我們從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營造課堂氛圍、現代數學教學手段的應用等方面,來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有效性 教學策略 數學課堂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數學課堂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表面上看似乎走進了新課程改革的最佳狀態(tài),但認真地品味時,卻反映出令人深思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沒有真正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沒有充分地挖掘學生的數學潛力。幾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要實現高效課堂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在課堂上加強師生互動,營造輕松、愉快、民主的課堂氛圍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在傳統的課堂活動中,信息的傳輸不是雙向的,只有老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沒有互動。結果整堂課死氣沉沉,效率低下。要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在采用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時,也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實現師生互動;要注重課堂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與空間。教師在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過程中,盡可能地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然后有意識地進行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中。通過設計集體討論、查缺補漏、分組操作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特別對不宜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班集體中展開討論;學生在這樣的輕松環(huán)境下,暢所欲言,敢于發(fā)表獨立的見解,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想象的能力。
二、教學中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
把數學學習設置在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合作解決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認真分析、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其次,積極開展合作交流。當結論不夠全面時,可以留為課后思考、討論的作業(yè)。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主思考、力求創(chuàng)新的能力。例如:多采用實例教學法,把復雜、抽象的問題簡單化、具體化、通俗化,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備課時多設置能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題型
數學課堂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要創(chuàng)新就要指導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然而學生認為教師和教材的權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習慣了教師和教材講述的一切,不會去思考、質疑、批判,所以很難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同時,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提出的問題大多數是陳述性問題,并讓學生圍繞一個知識點進行練習,缺少對開放性題型的設置。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設計能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題型,讓學生通過獨立探究來不斷優(yōu)化數學思想品質。開放性數學題一般不能按照常規(guī)的套路去解決,而必須經過思考、探究,尋求新的處理方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讓學生發(fā)現和尋找數學的規(guī)律及其表現形式;要把概念的形成、結論的推導、方法和思考的過程作為教學的主要過程,從根本上改革課堂教學,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四、最大限度地促進現代數學教學技術與中學數學的有效整合
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與數學的整合,是解決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多媒體可以提供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能使抽象的概念、復雜的公式形象化。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感官接受信息,大大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學生在這樣輕松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學習,不再感到單調枯燥,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高中數學的概念、定理很多,而這些內容往往很抽象,學生學起來很枯燥,難以接受;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能把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定理,記憶相關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當然,教學策略是多樣的,只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探索、創(chuàng)新,就會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性的實踐,證明了課堂教學具有藝術性、智慧性,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的意義,減輕學生認為數學枯燥無味的顧慮,有效地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張雪婷.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0(09) .
[3]劉宏.初中數學練習設計的“點、線、面”[J].現代教育科學, 2010(06).
[4]高巧玲.淺談大學與中學數學教學的銜接[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0(12) .
[5]孫富強.初中數學教學五種指導策略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04) .
[6]李進.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