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等
【摘 要】目的:探討系統(tǒng)化產前健康教育對產后抑郁傾向的影響。方法:觀察組進行系統(tǒng)化產前健康教育,對照組行常規(guī)產前教育,并分別于產前建卡時、產后42天進行資料收集。結果:產后抑郁的發(fā)生率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系統(tǒng)化產前健康教育可降低產后抑郁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系統(tǒng)化健康教育;產后抑郁
產后抑郁癥多見于初產婦,是一種常見的情感性精神障礙性疾病,以產婦心境低落、思維遲緩和意志行為減少為主要特征,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的改變,部分患者有幻覺、妄想精神癥狀,嚴重者可有自殺念頭、呈現(xiàn)抑郁性木僵行為,危害產婦及嬰兒健康,影響家庭、婚姻和社會。因此本研究針對系統(tǒng)化健康教育對產后抑郁的相關性開展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建卡定期產前檢查,符合入選條件、無精神病史及人格障礙、無明顯不良社會影響、排除腦部疾病,愿意配合本研究的初孕婦300例,其中觀察組198例,對照組102例。
1.2 方法
1.2.1 系統(tǒng)化產前教育方法及內容
觀察組采取系統(tǒng)化產前健康教育,注重孕產婦的心理因素、生活觀念、性格趨向、個人情緒、社會支持、母親角色適應等可改變因素;在常規(guī)產前教育基礎上增加了針對于孕產婦及其家屬的綜合、全面、個性化的孕產期相關知識的培訓教育,如嬰幼兒照護及喂養(yǎng)、母兒疾病預防控制、心理健康、緩解焦慮情緒方法、拉瑪澤分娩法、角色轉換與定位等。在產前教育過程中通過基礎調查、問卷反饋等方式,制定針對性、個性化的干預方案。出院后專業(yè)人士家庭隨訪至產后3月,收集反饋信息,觀察研究對象對干預方案的反應。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產前健康教育,主要內容包括孕期及產后生理變化、孕期營養(yǎng)保健指導、產前檢查與胎動監(jiān)測、臨產準備、分娩方式及放松技巧、新生兒照護與母乳喂養(yǎng)、產后保健知識等。
1.2.2 抑郁狀況評估方法與標準
觀察組與對照組孕婦均于產前建卡時填寫一般情況調查表、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SDS)[1] 并隨時記錄孕婦的心理狀況及有無產科并發(fā)癥、合并癥;產后42天來院復診時使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量表)[2]及SDS量表讓產婦進行自評。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卡方檢驗,T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SDS評分比較
采用t檢驗分析兩組SDS評分比較無差異,產后42天SD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產后抑郁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產后42天產后抑郁癥發(fā)生率5.56%明顯低于對照組17.65%(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 產后抑郁影響因素的分析
經統(tǒng)計學分析,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性格傾向、分娩方式、胎兒性別、母親角色適應、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不在Logistic回歸方程中,不是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孕期知識掌握程度是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孕期并發(fā)癥越少患產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小。
2.4 國內外相關研究比較
有研究[3]指出,全世界產后抑郁發(fā)生率為0.5%-60.8%。顏君等[4]調查顯示其發(fā)生率為30.43%,廖珍等[5]報道其發(fā)生率約21.22%。
3 討論
產后抑郁癥是多種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本研究通過綜合、全面的產前教育,推廣與加強生理-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指導的系統(tǒng)化產前健康教育;結合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孕期知識掌握程度是產后抑郁發(fā)病的危險因素。在本研究中,進行了家屬培訓,增加了孕產期保健常識、分娩及喂養(yǎng)知識、疾病預防等知識的針對性教育,減少產后抑郁癥相關危險因素的發(fā)生,促進孕產婦身心健康。
根據(jù)我國國情,結合目前產前教育現(xiàn)狀,系統(tǒng)化與常規(guī)產前教育比較,建議產前教育時重點突出以下方面:全面、綜合、個性化,健康心理及調適,家屬培訓,拉瑪澤分娩訓練,醫(yī)患溝通與交流,熟悉分娩環(huán)境,孕產期常見疾病預防;從而減少不良誘發(fā)因素,增進良性情緒,是能夠降低產后抑郁癥發(fā)生率的。
參考文獻
[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94-196.
[2]Shelton NJ,Herrick KG.Comparison of scoring methods and thresholds of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12 with 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in English women[J].Public Health,2009,123:789-793.
[3]Halbreich U,Karkun S.Cross-cultural and social diversity of prevalenc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6,9l(2):97-111.
[4]顏君,楊巧紅,何紅.廣州市某社區(qū)初產婦產后抑郁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9,25(7):497.
[5]廖珍,陳光松,歐桂珍.產后抑郁癥的發(fā)生率及其相關發(fā)病因素的研究[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2,18(10):1463-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