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發(fā)陽,徐翊雯,孫宇,梁海珍,冀嬌嬌,董潔,趙爽,王貝貝,劉永剛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中藥學院,北京 100102)
·綜述·
中藥配位化學研究進展△
周發(fā)陽,徐翊雯,孫宇,梁海珍,冀嬌嬌,董潔,趙爽,王貝貝,劉永剛*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中藥學院,北京 100102)
簡要回顧了中藥配位化學理論的提出和發(fā)展,綜述了近5年中藥配位化學的研究進展,包括中藥金屬配合物合成、分離與表征,中藥金屬配合物的生物活性,以及中藥金屬配合物在相關方面的應用,并對中藥配位化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作出了展望。
配位化學;中藥;金屬配合物;進展
近年來配位化學發(fā)展尤其迅速,與無機、有機、原子簇化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都有很大的重疊,在各個研究領域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中醫(yī)藥領域,中藥活性成分的金屬離子配合物是近年藥物和化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自中藥配位化學學說[1]提出以來,它在中藥有效成分的發(fā)現(xiàn)、中藥藥理毒理的研究、中藥天然活性成分的制備分離等方面的發(fā)展很快,不但使中藥配伍在理論上得到了較為全面的解釋,而且使新藥研發(fā)也有了新的理論指導。本文就近年來中藥配位化學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總結(jié)中藥配位化學研究的新思路、新成果,探討其在中藥現(xiàn)代化過程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
中藥藥效物質(zhì)基礎的研究是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中藥走向國際市場的必經(jīng)之路。在中藥有效成分(Effective components,ECC)的研究中,認為中藥有效成分就是活性單體化合物的“唯有機成分有效論”和根據(jù)測定對象中所含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s,TE)的種類及多少套用TE生物活性的“TE對號入座論”曾經(jīng)主導著人們對中藥ECC的判斷和把握,這兩種片面的認識使得中藥ECC的研究工作很難推進和深入。
在中醫(yī)藥理論和科學的系統(tǒng)論的指導下,曹治權(quán)教授提出中藥配位化學學說[2-3]。該學說不否認單一有機成分的研究,也不否認TE的作用,而是強調(diào)有機分子和TE形成的配合物也是中藥有效成分中重要的一種。根據(jù)中藥配位化學理論,中藥的有效成分以配合物的形式存在,并且以配合物的形式在人體內(nèi)發(fā)揮作用。中藥配伍和炮制當中的許多問題也可以用中藥配位理論來解釋。近年來中藥配位化學研究情況統(tǒng)計見表1。
表1 近年來中藥配位化學研究情況統(tǒng)計
今天人們更加深入地認識到中藥配位化學學說的內(nèi)涵。隨著研究技術的發(fā)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中藥配位化學的研究和應用已不僅局限于對中藥有效成分的確定和對中藥治療效果的解釋。在生物方面,通過合成和分離中藥中活性成分的金屬離子配合物,研究其合成和分離條件,對配合物進行表征,以進一步研究配合物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機理。有了中藥配位化學理論的指導,新藥研發(fā)的過程更加快速高效,從之前的盲目篩選,到現(xiàn)在的按需修飾,中藥配位化學理論指導著人們從理性認識到科學創(chuàng)造,從被動解釋到主動探索[29]。在化工方面,中藥配位化學也大有用武之地。認識到配合物的特殊性質(zhì),中藥配位理論被用于中藥的分離和分析研究技術中,中藥分離純化和定性定量分析隨著中藥配位化學理論的加入,正朝著更高效、更靈敏的方向快速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種高科技手段逐步應用到實驗研究當中,大大推動了中藥配位化學的研究步伐。中藥配合物合成工藝的探索主要是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進行單因素試驗和正交試驗。為對中藥配合物進行深入研究,可利用色譜法、膜分離法等將配合物從復雜體系分離純化出來。運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紅外、核磁共振、質(zhì)譜[30]、X射線衍射法等方法,可表征配合物,研究其組成與結(jié)構(gòu),進行定性定量分析。
閆素清等[31]以單因素試驗為基礎,進行正交試驗,得出了優(yōu)化的槲皮素-鉬(Ⅳ)的合成工藝條件,反應液的最佳pH為2.0,原料物質(zhì)的量的比為1.5∶2.0。袁瑾[32]制備了半胱氨酸(Gys)-鈷(Co,Ⅱ)金屬配合物,并分別對Gys、CoCl2·6H2O、Co2+-Gys進行了X射線衍射表征,通過對比證明了配合物的合成,為分析鑒定提供了簡便的途徑。
王雁飛等[33]通過將胡桃醌的甲醇溶液與不同金屬鹽混合后經(jīng)加熱回流、沉淀過濾、洗滌干燥,合成了胡桃醌與鈷、鎳、鋅、錳、銅5種過渡金屬和鈣、鎂、鉀、鈉4種堿土金屬及稀土金屬鈀的配合物,通過紅外光譜分析得出:形成配合物后,O-H的伸縮吸收峰右移,而且C-O的伸縮振動也有所變化,說明酚羥基O參與配位;并且形成配合物后羰基C=O的伸縮振動吸收峰減少一個且向低波數(shù)方向移動,說明有一個羰基O參與配位。后又結(jié)合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及電噴霧質(zhì)譜法確定了各配合物結(jié)構(gòu)。
Tamboli等[34]對CH3CN/H2O中白藜蘆醇與硫酸銅的絡合反應的電噴霧電離質(zhì)譜進行了研究,合成并確認了[Resv+Cu]+、[Resv+Cu+H2O]+和[2Resv+Cu]+3種結(jié)構(gòu),又用B3LYP/6‐311G(d)雜化泛函對檢測到的最穩(wěn)定結(jié)構(gòu)進行了量子化學計算。結(jié)果反映,在電噴霧過程中銅(Ⅱ)被還原為銅(Ⅰ)。
吳巍等[35]研究了黃芩苷與鋁離子在不同濃度配比時形成絡合物的電噴多級串聯(lián)質(zhì)譜,并對其結(jié)構(gòu)進行確認。研究表明黃芩苷-鋁(Ⅲ)配合物首先失去糖基,再失去CO2、CO、H2O等中性碎片,并沒有脫去鋁離子的碎片生成。黃芩苷與鋁1∶1反應時,對混合物進行全面質(zhì)譜掃描得到3個質(zhì)譜峰A(m/z 447)、B(m/z 535)和C(m/z 917),后又對A、B、C進行串聯(lián)質(zhì)譜研究確定分別為黃芩苷、一分子黃芩苷和(CH3OH+CH3O)與一分子鋁離子形成的配合物以及黃芩苷與鋁離子的2∶1配合物。黃芩苷濃度較低時,在質(zhì)譜上僅僅觀察到m/z 535離子而無m/z 917離子,說明形成1∶1的黃芩苷-鋁(Ⅲ)配合物。當黃芩苷與鋁配比為10∶1時,黃芩苷準分子離子峰[M+H]為基峰,主要形成的是2∶1的黃芩苷-鋁(Ⅲ)配合物。
為改善配合物的生物活性,可先合成配體衍生物,引進活性基團,再與金屬離子配合。王朝興等[36]以槲皮素、木犀草素為原料,通過磺化反應得到黃酮磺酸鈉中間體,再分別與Zn2+、Cu2+、Co2+及Mn2+配位,得到磺化黃酮金屬配合物。經(jīng)核磁共振分析,磺化物碳譜8位向低場移動,即磺酸基取代了槲皮素、木犀草素8位氫,并通過紅外及質(zhì)譜表征了各配合物結(jié)構(gòu)。活性研究表明形成的化合物在體內(nèi)發(fā)揮藥效的同時所代謝產(chǎn)物的副作用也相對較小,且黃酮化合物經(jīng)磺化后引入的磺酸基團和金屬離子基團可以產(chǎn)生雙重藥理作用。
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均對中藥金屬配合物的活性有一定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對中藥金屬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抗腫瘤活性及抑菌作用等方面。總的來說,中藥金屬配合物在這些方面均表現(xiàn)出一定的優(yōu)勢。一般中藥金屬配合物較原有效成分具有更顯著的效果。
3.1 抗氧化活性
王慧玲等[37]研究了柚皮素-銅(Ⅱ)、鋅(Ⅱ)、鎂(Ⅱ)等配合物對自由基的抑制率,發(fā)現(xiàn)柚皮素-銅(Ⅱ)配合物效果最為顯著,并且配合物的抑制率平均水平高于配體,這些結(jié)果表明形成配合物可增強配體的抗氧化效果。賈小燕等[38]的研究指出槲皮素-鉬(Ⅳ)配合物對超氧負離子和羥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明顯優(yōu)于槲皮素。滕楊等[39]合成了木犀草素-鉻(Ⅲ)配合物并采用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分別對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進行了評價,兩種方法的結(jié)果都表明木犀草素-鉻(Ⅲ)的抗氧化活性高于木犀草素,并且二者的抗氧化能力都隨質(zhì)量濃度增大而提高;而當二者的質(zhì)量濃度高于一定值(0.01 g·L-1)后,其活性的提高趨于平穩(wěn)。Dias等[40]合成了白藜蘆醇的鋅(Ⅱ)、鋁(Ⅲ)配合物并確定其反應比;又對配合物與白藜蘆醇配體進行了抗氧化能力比較,1H-NMR和13C-NMR譜的結(jié)果表明,配合物清除DPPH·的能力更強,即白藜蘆醇的鋅(Ⅱ)、鋁(Ⅲ)配合物較白藜蘆醇配體有更優(yōu)的抗氧化活性。
3.2 抗腫瘤活性
在抗腫瘤活性方面,胡雅瓊[41]合成并確定了槲皮素-釓(Gd)(Ⅲ)配合物的組成(GdC15H8O7Cl2·6H2O),同時實驗采用MTT法評價了配合物抗人肝癌細胞株HepG2的活性。結(jié)果表明,槲皮素-Gd(Ⅲ)配合物具有較好的抗腫瘤活性且強于槲皮素。許琳等[42]首次合成了蟲草素-釕(Ⅲ)配合物,并將初步分離得到的蟲草素-釕(Ⅲ)配合物與蟲草素、釕前體以及混合物進行了抗鼠肝癌細胞活性的比對。研究表明配合物在低濃度的一定范圍內(nèi)具有較好的抗腫瘤活性。Li等[43]合成了柚皮素-2-羥基苯甲酰腙和稀土金屬釔(Ⅲ)、銪(Ⅲ)的配合物并進行了表征,通過電子吸收光譜法、熒光光譜法和黏度測量法分析了配合物與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結(jié)果表明配合物與DNA之間有強烈的插入作用。譚君[44]通過理論計算以及一系列實驗得出槲皮素的錳(Ⅱ)、鎳(Ⅱ)、鋅(Ⅱ)配合物均具有高于槲皮素的抗腫瘤活性,且3種配合物的活性依次增大。該研究評價了5種槲皮素金屬配合物與DNA的結(jié)合能力,依次為槲皮素-鋅(Ⅱ)、槲皮素-鎳(Ⅱ)、槲皮素-錳(Ⅱ)、槲皮素-鈷(Ⅱ)、槲皮素-銅(Ⅱ)。其中,除槲皮素-銅(Ⅱ)可能具有靜電作用的模式外,其他4種金屬配合物與DNA的結(jié)合模式均為插入。
3.3 抑菌活性
一些中藥金屬配合物還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牛小花等[45]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族金屬的蘆丁配合物。結(jié)果表明,蘆丁金屬配合物在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活性方面均不同程度上強于蘆丁,其中蘆丁稀土配合物的抑菌活性最佳。林建原等[46]通過實驗合成并評價了稀土鑭(Ⅲ)-蘆丁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得到在一定pH范圍內(nèi)該配合物具有較強抑菌活性且強于兩前體的結(jié)論。盧俊等[47]用等摩爾連續(xù)變化法對桑色素的鐵配合物進行了測定并確定了桑色素和氯化鐵的配位摩爾比;又通過濾紙片法進行了體外抑菌實驗,實驗表明,桑色素-鐵配合物可以抑制大腸桿菌、芽孢桿菌和葡萄球菌,且配合物的抑制作用強于配體。李晶等[48]提取粉防己堿并合成4種粉防己堿金屬配合物,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法(FTIR)和紫外線(UV)手段進行表征,后又用微量熱法測定了4種金屬配合物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Logistic方程計算結(jié)果表明4種金屬配合物的抑菌作用均強于金屬鹽和粉防己堿。
中藥金屬配合物除了憑借獨特的生物活性在生物領域有著廣泛的研究和應用,其結(jié)構(gòu)特點也使得其在化學領域起著越來越多的作用,如在分離提取、成分測定、增大溶解度、電化學性質(zhì)的研究等方面。
4.1 分離提取
中藥配合物可作為一種有效的載體或模板用于分子即印跡萃取。劉鵬等[49]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以槲皮素-銅(Ⅱ)和槲皮素-鈷(Ⅱ)作為模板分子制備的印跡聚合物對槲皮素的吸附容量和印跡效果明顯比以槲皮素為模板分子的結(jié)果高。丁桂峰[50]利用木犀草素-銅(Ⅱ)配位分子印跡聚合物作為萃取柱的固相部分對木犀草素-芹菜素混合溶液進行了固相萃取研究,得到的木犀草素純度為91.32%,在花生殼提取液的萃取研究中,木犀草素的濃度從2.62%大幅度提升到了92.76%,這些表明木犀草素-銅(Ⅱ)配位分子印跡聚合物對木犀草素有著很好的分離和富集作用。
戴郁青[51]根據(jù)配位化學理論分離提純了葛根素,改變了傳統(tǒng)柱的洗脫順序,而且對目標物質(zhì)的分辨率比傳統(tǒng)色譜柱高。他們以銅離子為中心離子制備中心離子含量為7%的配位色譜柱,以三氯甲烷、甲醇梯度洗脫,當三氯甲烷-甲醇為10∶1時可以得到較純的葛根素,相對于傳統(tǒng)色譜柱純度提高10%,回收率提高7%,并且柱容量也提高了兩倍。
4.2 成分測定
常永芳等[52]利用熒光光度法對槲皮素-鎂(Ⅱ)二元體系進行了測定,發(fā)現(xiàn)在一定波長下,體系的熒光強度與槲皮素的濃度在一定范圍內(nèi)有著良好的線性關系,從而建立了一種檢測槲皮素的方法。該方法操作簡單、結(jié)果穩(wěn)定、重現(xiàn)性好,已經(jīng)成功地應用于番瀉葉中槲皮素含量測定實驗。孫雪花等[53]利用絡合比為1∶1的槲皮素-鋯(Ⅳ)絡合物的熒光性對銀杏葉中的槲皮素進行了測定,并以通過此方法所測得的槲皮素為對照測定藥物銀杏葉片中的總黃酮醇苷的含量,且回收率在97.60%~102.20%,結(jié)果較為理想。姚俊麗等[54]通過研究白楊素-鉻(Ⅲ)二元體系、白楊素-鉻(Ⅲ)-錳(Ⅱ)三元體系的熒光增敏性質(zhì),建立了一種用熒光強度來對金屬鉻和錳進行分析的方法,從而實現(xiàn)了對環(huán)境水樣中鉻離子、糧食中錳離子的高靈敏度的測定。
4.3 增大溶解度
陳平等[55]研究了芹菜素與鋅的配位反應,以芹菜素-鋅(2∶1)的配合比在最佳反應條件下獲得產(chǎn)率為82.62%的芹菜素的鋅配合物,配合物的溶解度約為原芹菜素的80倍。閆增韜等[56]合成了橙皮苷的銅配合物并通過正交試驗確定了最佳反應pH和反應溫度,所得的配合物溶解度是原橙皮苷溶解度的100倍之多。吳春等[57]利用槲皮素和醋酸鋅絡合制備了槲皮素-鋅(Ⅱ)配合物,并通過標準工作曲線和實驗測得在響應曲面法優(yōu)化條件下生成的槲皮素-鋅(Ⅱ)配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幅度提高,比原槲皮素的溶解度增大了169倍。
4.4 電化學性質(zhì)
Rubens等[58]合成了鋁(Ⅲ)和鋅(Ⅱ)與黃酮類槲皮素、蘆丁和高良姜素形成的配合物,并對其進行了電化學性質(zhì)研究。發(fā)現(xiàn)配合物比相應的基體具有更高的熒光強度,且配體結(jié)構(gòu)的剛度有明顯增加,并通過減少非輻射能量耗散過程的概率增加了熒光量子產(chǎn)率。對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進行了電化學點視圖研究,發(fā)現(xiàn)與相應游離黃酮比較,復合物氧化電勢的循環(huán)伏安數(shù)據(jù)大幅下降。李敬芬[59]通過對木犀草素、木犀草素-銅(Ⅱ)和木犀草素-鋅(Ⅱ)金屬配合物的化學修飾碳糊電極的電化學性質(zhì)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金屬配位對氧化還原電位及循環(huán)伏安圖都產(chǎn)生了影響,這提供了黃酮類化合物修飾電極在電化學、電催化、傳感器等領域應用的依據(jù)。趙芳等[60]用光譜法結(jié)合電化學方法對大黃酸銅配合物與牛血清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了研究,并根據(jù)偶極間的非能量輻射轉(zhuǎn)移理論計算出了大黃酸銅的結(jié)合位點與色氨酸殘基的距離,據(jù)此探討了配合物對牛血清蛋白構(gòu)象的影響。黃克斌[61]合成了鹵代氧化海罌粟堿等天然活性物質(zhì)的多個稀土金屬配合物,并用各種光譜和電泳手段對這些配合物與DNA相互作用的機制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這些配合物均與ct-DNA存在一定的插入作用,據(jù)此推測配合物與DNA大分子作用時金屬配離子所發(fā)揮的靜電結(jié)合等特有的作用有助于配體對DNA的插入作用。
隨著人們對中藥配位化學理論以及中藥金屬配合物更加深入的認識、研究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研究手段的不斷提高,中藥配位化學的研究發(fā)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藥金屬配合物的研究范圍得到了擴大,新的儀器設備和技術手段的加入使得配合物的合成、分離、表征方法愈加科學和完善。在實際應用方面,中藥金屬配合物的生物活性在抗腫瘤、抗氧化、抗菌等應用領域廣受關注,而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也令其在化學合成、化合物分離純化、化合物結(jié)構(gòu)修飾、化合物性質(zhì)改良等方面大有作為。近年的研究突出了研究的廣度和學科間的交叉,中藥配位化學在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可能會在以下方面得以體現(xiàn)。
5.1 中藥金屬配合物生物活性的作用機理
眾多研究表明,中藥成分與金屬形成配合物之后其生物活性會有明顯改變。利用金屬配合物增強藥物的抗腫瘤效果、增強抗氧化作用、增強滅菌活性等手段已經(jīng)在應用層面上體現(xiàn)出巨大優(yōu)勢。從中藥配位化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活性的改變,是由于整體的中藥有效成分比單一活性化合物更具優(yōu)勢。然而,中藥金屬配合物作用于生命體的機理探討尚未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中藥金屬配合物的藥效學和藥動學應該是活性研究方面的重點。解決這些問題,可以為中藥金屬配合物生物活性的宏觀把控提供理論依據(jù),為新型藥物的研發(fā)提供思路指導,為疾病的靶向給藥治療提供更加具體有效的位點。
5.2 中藥金屬配合物的結(jié)構(gòu)修飾和性質(zhì)改良
納米技術是20世紀末興起并迅速發(fā)展的新科技。自其肇始,納米科技以空間分辨率向人們揭示了微觀世界的復雜和奇妙,使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醫(yī)藥領域,納米科技的引入則讓提高中藥生物利用度、制作中藥緩釋劑或控釋劑、中藥靶向給藥和智能給藥、中藥的增效減毒等方面有了巨大的突破。近年中藥金屬配合物的研究在納米技術領域有了新的進展。研究表明[62],在中藥金屬配合物的結(jié)構(gòu)上連接納米金屬可以使配合物的磁性等性質(zhì)發(fā)生明顯改變,而這一修飾帶來的改變對于具有磁性靶向作用的抗癌藥物的開發(fā)提供了新的思路。由此可見,納米材料對中藥金屬配合物的結(jié)構(gòu)修飾和性質(zhì)改良有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開發(fā)利用的價值。中藥金屬配合物的納米結(jié)構(gòu)修飾、中藥金屬配合物的納米材料包合、納米中藥金屬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拓寬中藥配位化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將是中藥配位化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5.3 中藥金屬配合物分離提純技術的發(fā)展和完善
中藥物質(zhì)基礎的科學解釋在中藥配位理論的指導下得到了完善,中藥金屬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也已經(jīng)有了較為系統(tǒng)和成熟的方法。然而,對合成的中藥金屬配合物進行分離純化的研究可謂舉之寥寥。其原因是由于中藥化學成分復雜多樣,中藥中天然存在的配合物少量而不穩(wěn)定,直接分離提取存在困難。故而在實驗的過程中,也是對合成的中藥小分子配合物進行表征及活性的研究。因此,建立一種分離中藥金屬配合物的方法,對合成的中藥金屬配合物進行更純粹的分析,是完善中藥配位理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建立和發(fā)展中藥金屬配合物的分離提純技術,可以更加全面地認識中藥的物質(zhì)基礎,更加深刻地理解方劑配伍和中藥炮制的理論意義。研究并發(fā)展中藥配位化學,不僅能闡釋并完善中醫(yī)藥理論,也是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的重要途徑。
[1] 曹治權(quán),王秀萍,曹廣智,等.中藥中微量元素的存在狀態(tài)與生物活性關系的研究[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1995,2(10):18-26.
[2] 曹治權(quán).中藥藥效的物質(zhì)基礎和作用機理研究新思路(一)——中藥中化學物種形態(tài)和生物活性關系的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0,14(1):36-40.
[3] 曹治權(quán).中藥藥效的物質(zhì)基礎和作用機理研究新思路(二)——中藥中化學物種形態(tài)和生物活性關系的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0,14(2):55-57.
[4] 翟廣玉,薛華珍,王鵬,等.蘆丁鈣的合成及降低膽固醇的作用[J].化學研究,2008,19(4):25-27.
[5] Sung J,Huang K S,Lai T J,et al.Oxidation of catechin and rutin by pentaammine ruthenium(Ⅲ)complexes[J].Inorganic chemistry,2008,47(23):11361-11366.
[6] 丁冶春,夏侯國論,王家智,等.稀土蘆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腫瘤活性研究[J].光譜實驗室,2011,28(2):614-617.
[7] 丁冶春,夏侯國論,范小娜,等.稀土槲皮素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腫瘤活性[J].光譜實驗室,2011,28(4):1680-1683.
[8] Sun S,Chen W,Cao W,et al.Research on the chelation between quercetin and Cr(Ⅲ)ion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method[J].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THEOCHEM,2008,860(1):40-44.
[9] 翟廣玉,馬海英,顏子童,等.槲皮素鎳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化學試劑,2014,36(5):392-396.
[10] Kulakovskaya S I,Levchenko L A,Sadkov A P,et al.Electrochemical study of Au(Ⅲ)-luteolin flavonoid system in tris-buffer[J].Russian 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2009,45(10):1135-1144.
[11] 張宇,王朝興,沙靖全,等.磺化木犀草素金屬配合物的合成及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J].分子科學學報,2012,28(6):490-494.
[12] 夏小明,張杰,劉繡華.木犀草素-錫(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13,25(5):656-661.
[13] 陳莉敏,劉洋,李光文,等.姜黃素金屬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抗腫瘤活性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2008,17(19):1676-1678.
[14] 朱早龍,劉景旺,達文燕,等.稀土姜黃素大環(huán)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熒光性質(zhì)和抑菌活性研究[J].化學通報,2009,72(1):59-64.
[15] 譚明雄.中藥白花丹活性成分白花丹素金屬配合物的合成、抗腫瘤活性及與DNA作用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8.
[16] 王希斌,黃慧學,劉華鋼,等.白花丹素和白花丹素-銅配合物體外抗腫瘤活性研究[J].廣西中醫(yī)藥,2008,31(4):50-52.
[17] 顧運瓊,梁偉江,羅旭健,等.白花丹素鑭(Ⅲ)配合物與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譜學研究[J].化學研究,2013,24(6):605-610.
[18] Spoerlein C,Mahal K,Schmidt H,et al.Effects of chrysin,apigenin,genistein and their homoleptic copper(Ⅱ)complexes on the growth and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cancer cells[J].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2013,127:107-115.
[19] Yang F,Jin H,Pi J,et al.Anti-tumor activity evaluation of novel chrysin-organogermanium(Ⅳ)complex in MCF-7 cells[J].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13,23(20):5544-5551.
[20] 程慧青,肖荔人,陳慶華.納米茶多酚鑭配合物的性能研究[J].應用化工,2006,35(4):259-262.
[21] 黃河寧,李安章,翁露娜,等.茶多酚錳合成、表征及絡合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研究[J].高等學?;瘜W學報,2007,28(6):1072-1076.
[22] 王學軍,劉雄,劉峰林.黃芩苷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與表征[J].中醫(yī)藥學報,2009,37(5):66-67,116.
[23] 劉衍季,何小燕,劉曉華,等.黃芩苷銅和鋁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9):1296-1302.
[24] 郭明,伍周玲,王春歌,等.黃芩苷-金屬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腫瘤活性研究[J].藥學學報,2014,49(3):337-345.
[25] 鄭茂東,楊錦艷,郝娟,等.中藥成分五味子甲素及其金屬離子復合物與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J].分析科學學報,2010,26(4):400-404.
[26] 張麗紅,張冬艷,盧慶華,等.小檗堿與稀土硝酸鹽二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抑菌作用[J].中國稀土學報,2010,28(6):751-754.
[27] 唐春麗,李振宏,朱志仁,等.一種羅漢果葉黃酮Cu配合物的表征及活性研究[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47(12):1427-1431.
[28] 楊璇璇,朱思明,于淑娟,等.橙皮苷-銅配合物的結(jié)晶與抗氧化活性[J].現(xiàn)代食品科技,2008,24(11):1096-1099.
[29] 朱旭祥,茅涵彬.中藥研究前沿——中藥配位化學[J].中草藥,1997,28(6):373-375.
[30] 黃飛,李遙潔,許炎,等.質(zhì)譜技術在金屬配合物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云南化工,2010,37(4):76-79.
[31] 閆素清,柴保臣,賈小燕,等.槲皮素-鉬配合物合成工藝的研究[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6):66-69.
[32] 袁瑾.X射線衍射法表征微量元素鈷-半胱氨酸配合物[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09,31(3):73-75.
[33] 王雁飛.白花丹素衍生物和胡桃醌金屬配合物的合成、結(jié)構(gòu)、抗腫瘤活性及與DNA、TopoⅠ、TopoⅡ的作用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34] Vajir Tamboli,Andrea Defant,Ines Mancini,et al.A study of resveratrol-copper complexes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J].Rapid Commun.Mass Spectrom,2011,25(4):526-532.
[35] 吳巍,周奕含,劉志強,等.黃芩苷與鋁離子配合物的電噴霧質(zhì)譜研究[J].分析化學研究簡報,2005,33(5):683-686.
[36] 王朝興.磺化黃酮金屬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佳木斯:佳木斯大學,2012.
[37] Hui-Ling Wang,Zheng-Yin Yang,Bao-dui Wang.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the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Copper(Ⅱ),Zinc(Ⅱ)and Nickel(Ⅱ)Complexes with Naringenin,[J].Transition Metal Chemistry,2006,31(4):470-474.
[38] 賈小燕,閆素清,柴保臣,等.槲皮素-鉬配合物對超氧陰離子和羥自由基的清除作用[J].華西藥學雜志,2008,(1):40-42.
[39] 滕楊,侯麗然,侯巍,等.木犀草素-Cr(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研究[J].中國藥房,2013,24(39):3666-3669.
[40] Dias Karina,Nikolaou Sofia.Does the combination of resveratrol with Al(Ⅲ)and Zn(Ⅱ)improve its antioxidant activity?[J].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2012,6(11):1673-1676.
[41] 胡雅瓊,徐仙赟,范小娜,等.槲皮素稀土Gd(Ⅲ)配合物的光譜分析與抗腫瘤活性[J].光譜實驗室,2011,28(6):3079-3082.
[42] 許琳,劉藝,譚宇蕙,等.蟲草素釕(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對大鼠肝癌細胞殺傷作用的初步研究[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25(3):215-219.
[43] Li Tian-Rong,Yang Zheng-Yin,Wang Bao-Du et al.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DNA-binding studies of two rare earth(III)complexes with naringenin-2-hydroxy benzoyl hydrazone ligand[J].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07,43(8):1688-1695.
[44] 譚君.槲皮素金屬配合物抗腫瘤作用及其與DNA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
[45] 牛小花,陳洪源.蘆丁及其金屬配合物的抑菌研究[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0,6(12):15-16.
[46] 林建原,駱林峰,陳亮,等.稀土鑭蘆丁配合物的合成與表征及其抑菌活性[J].紡織學報,2012,33(5):81-85,90.
[47] 盧俊,余希成,溫彩蓮.桑色素-鐵配合物的配位測定及其抗菌性研究[J].食品科技,2009,34(2):247-249.
[48] LI J,BI H,XUN Y Z,et al.Bacteriostatic Activities of Metal-Tet Complexes Studied by Microcalorimetry[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hemistry,2011,28(8):897-900.
[49] 劉鵬,鄧書端,盧桂英,等.金屬離子配位作用對槲皮素模板聚合物性能的影響[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0(5):503-508.
[50] 丁桂峰.木犀草素-Cu(Ⅱ)配位分子印跡聚合物的制備及應用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2.
[51] 戴郁青.天然產(chǎn)物配位化學應用研究——葛根素配位色譜分離[D].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2002.
[52] 常永芳,孫翠紅,于宏偉,等.槲皮素-Mg(Ⅱ)二元絡合物熒光體系的研究及應用[J].分析科學學報,2013,29(3):442-444.
[53] 孫雪花,蘇彩琴,張玉粉.槲皮素-鋯-SDS熒光光度法的研究及其應用[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7(2):45-47.
[54] 姚俊麗,滕秀蘭,周敏,等.白楊素-鉻(Ⅲ)二元配合物增敏熒光法測定環(huán)境水樣中的痕量總鉻[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4(6):54-57,61.
[55] 陳平,于萍,蘇榮軍,等.芹菜素與鋅配合反應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8,29(8):151-154.
[56] 閆增韜,陳平,樊瑞勝.橙皮苷銅配合反應的工藝研究[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3(5):588-591.
[57] 吳春,黃梅桂.響應曲面法優(yōu)化槲皮素鋅絡合反應條件的研究[J].化學世界,2008,49(10):621-625.
[58] Rubens F V de Souza,Wagner F De Giovani.Synthesis,spectr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l(III)and Zn(II)complexes with flavonoids[J].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2005,61(9):1985-1990.
[59] 李敬芬.木犀草素Zn(Ⅱ)和Cu(Ⅱ)配合物的合成及電化學性質(zhì)研究[J].化學世界,2006,47(3):136-138.
[60] 趙芳,梁慧,程惠,等.大黃酸銅(Ⅱ)配合物與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高等學?;瘜W學報,2011,32(6):1277-1283.
[61] 黃克斌.含N天然活性化合物的改性及其金屬配合物的合成、結(jié)構(gòu)表征和抗癌活性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3.
[62] 盛建國,張燦燦.納米Fe3O4修飾槲皮素-鍺配合物的合成與表征[J].功能材料,2011(增刊3):533-535,540.
ResearchAdvancesinCoordinationChemist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ZHOUFayang,XUYiwen,SUNYu,LIANGHaizhen,JIJiaojiao,DONGJie,ZHAOShuang,WANGBeibei,LIUYonggang*
(SchoolofChinesePharmacy,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102)
This summary briefly reviewed 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overviewed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TCM,which includes the synthesis,s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biological activity and relevant applications of the coordination of TCM for recent five years.In the end,we made the prospect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TCM.
Coordination chemistry;TCM;iron complexes;advances
2014-09-17)
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項目(BJGJ1429)
*
劉永剛,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藥研發(fā);E-mail:liuyg0228@163.com
10.13313/j.issn.1673-4890.2015.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