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吉林藝術學院 公共基礎部,吉林 長春 130021)
麥家《暗算》①的多重文本解讀
張 明
(吉林藝術學院 公共基礎部,吉林 長春 130021)
著名作家麥家的小說《暗算》經歷了從小說文本改編成電視劇,再到電影的多重改編,其講述的關于一個神秘機構701里的人和事深深地吸引了廣大讀者和觀眾,也引領了國內特情影視劇的熱潮。本文試圖從敘事方式與時空設置等方面挖掘其成功的秘密。
《暗算》;改編;敘事;時空
著名作家麥家的小說《暗算》于2003年在國內出版,發(fā)行之初并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卻因其內容涉及當年國共兩黨的特務斗爭被臺灣中情局當作軍事情報進行研究而在臺灣引起轟動。2005年,根據小說《暗算》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xù)劇在全國各個衛(wèi)視頻道上映,因其獨特的題材和充滿神秘、懸疑的敘事方式深受觀眾的喜愛,進而引起了國內“特情”影視劇的拍攝熱潮。以至于2008年,小說《暗算》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之后,再度被改編成電影《聽風者》于2012年上映,再次引起各界關注。筆者試圖從敘事方式、人物設置和時空設置等方面對其小說文本、電視劇及電影的多重文本進行解讀。
作者在小說文本中忽隱忽現,以一個不相干的人的口吻為讀者設計了一個神秘的故事陷阱,使讀者深陷其中,真假難辨?!堵狅L者》中瞎子阿炳的故事出自錢院長之口,作者只是如實記錄?!犊达L者》中破譯天才黃依依的故事,是以安院長的口吻敘述的,作者只是做了些詞語的調整而已。陳二湖的故事,是由他徒弟施國光提供的解密文檔(幾則日記和一封來信、兩封去信)構成,只是一個飄忽的影子。《捕風者》中韋夫的故事,源于作者結識的另一位搞諜報工作的鄉(xiāng)黨——人稱“老地瓜”的老呂保存的一張名叫韋夫的照片。作者采取借韋夫的靈魂來敘說人與死尸“合作”的諜報傳奇,可謂一種新奇的嘗試。鴿子的故事,是當事人金深水在多年后,找到她的女兒時的追憶。透過這五個神秘而又神奇的故事,作者表達出對人生價值和命運的思考,這也成為讀者將要面對的問題。
電視劇《暗算》根據小說文本中瞎子阿炳和黃依依的故事改編成“聽風”和“看風”,而“捕風”的故事則是從麥家的《地下的天空》改編而來。電視劇延續(xù)了小說文本使用的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只是這個“我”變成了故事中的安在天,并且以安在天為線索把小說文本中相對獨立的故事串聯起來,完成整個故事的建構。另外,將小說的文本語言轉化為旁白與鏡頭組合的聲畫結合的影像語言,穿針引線地展開,不僅起到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更使電視劇的表達更加深入、具體。
電影《聽風者》雖然根據原著小說中的《聽風者》改編,但是電影在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設置上的改編可謂大刀闊斧。首先,原著和電視劇中講故事的那個“我”被刪掉,電影以全知視角展開敘事,情節(jié)編排極盡曲折,節(jié)奏緊湊,使電影的觀賞性大大提升。
小說《暗算》的時空跨度非常大。在時間上,從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再返回到40年代,橫跨半個世紀;在空間上,從大陸到臺灣,從蘇聯到越南,甚至囊括了大洋彼岸的美國。作者將半個世紀以來交錯發(fā)生于世界各地的風云故事和隱秘世界聯接在一起。通過阿炳、黃依依、陳二湖、韋夫和鴿子等人各自相對獨立的離奇故事,共同撩起了特別單位701的神秘面紗。
然而,電視觀眾的關注焦點往往集中在曲折的故事和復雜的人物關系上,為了迎合觀眾的審美需求,電視劇《暗算》的編導們在小說的故事框架上,對其內容和情節(jié)進行了一定的提煉和加工。另外,安在天這一貫穿始終的人物的設置非常巧妙:安在天不僅是位講故事的老人,還是故事的親歷者。通過他的講述,電視劇將瞎子阿炳、數學天才黃依依和錢之江的傳奇故事呈現到觀眾面前,交錯的時空設置,更增加了故事的神秘和傳奇色彩。
與小說相比,作為影像藝術的電視劇和電影,在表現時空的轉換方面更加自由也更具張力。比如電影《聽風者》結尾處,用鏡頭交叉呈現了處于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收網與追悼會,兩個場景同步的節(jié)奏,一邊是紅旗,一邊是白花;一邊是人頭攢動,一邊是花環(huán)成行;一邊是熱情高漲的慶典,一邊是靜默無聲的悼念;一邊是遲來的勝利,一邊是沉痛的犧牲。這種運用和發(fā)揮所達到的表達效果是小說的文字語言很難實現的,這也正是影像語言較文字語言之所長。
近年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小說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呈現到大眾面前。文學作品的改編,尤其是小說改編成影視劇,這種對某一文本在不同藝術形式上的改造,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借助影像藝術的特殊形式對小說文本重新建構,使之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注釋:
①《暗算》有兩個版本:小說版和電視小說版。前者由麥家著,最早由世界知識出版社于2003年7月出版;后者由麥家、楊健合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本文論述的是小說版,版本為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7月版。
[1]麥家.暗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喬治·布魯斯東著.高俊千譯.從小說到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
I06
A
1007-0125(2015)12-02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