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月菜刀
乾隆年間,有個貪吃好玩的寓公,叫袁枚,他在某次教育一個姓黃的小子時說:“書非借不能讀也”,嘮嘮叨叨一大頓,憶苦思甜,語重心長,其實就是因為人家想找他借本書。
按袁枚自己的說法,他最后是“為一說,使與書俱”,但這書到底借沒借,從他那絮絮叨叨的樣子來看,我難免表示懷疑。當然,這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個“話嘮”袁枚留下了這篇《黃生借書說》,而且,他說的那個“書非借不能讀也”的結論,大體上也還是沒錯的。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了“全民閱讀”,這4個字在整個報告近兩萬字的篇幅里確實顯得微不足道。但就是這“微不足道”的4個字,卻隨著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環(huán)節(jié)的深入解讀,一下子火了起來。
“全民閱讀”火了當然是好事,但是聯想到“老吃貨”袁枚那套“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說法,我似乎總覺得,哪里好像出了點兒問題。
按照袁枚的意思,無非是說,要想讓人多讀書,除了興趣,更重要的是必須要有動力。在書籍相對稀缺的情況下,借書也許是保持讀書動力的不錯方法,但在我們這個時代,所謂的互聯網社會,在獲取圖書、獲取知識幾乎已經沒有限制,幾乎“零成本”的情況下,推動“全民”進行“閱讀”的動力何在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認為李克強總理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已經給出了答案,用總理的原話來說就是,讓閱讀“無處不在”。也就是說,實現“全民閱讀”,關鍵是讓大家能夠更便捷、更優(yōu)質的讀到自己想讀的書,
“讓閱讀無處不在”首先的要求是便捷,這也意味著閱讀的高效和容易獲取,尤其是在全民時間“碎成渣”的情況下,閱讀的便捷性顯得尤為重要。不過還好,隨著移動互聯的普及,讀書這事,在技術上基本已經可以做到“心隨我動”。
然而,僅有便捷是不夠的,閱讀的優(yōu)質也是“全民閱讀”的重要一面,這種“優(yōu)質”主要指的是讀書的體驗感,雖然現在已經有了各式各樣的“掌鬩”類APP,但是這些APP的閱讀體驗和Kindle這個級別的硬件比起來,還差很遠,所以,怎么樣能讓大家更方便更優(yōu)質更省錢的讀書,才是“全民閱讀”的關鍵所在。
在這個問題上,國家圖書館已經有所動作。國圖和京港地鐵在北京合作了“M地鐵·圖書館”項目,不管結果如何,起碼思路上是對的,以后大家坐地鐵時掃一下二維碼,就能看到國圖推薦的免費正版電子書,數量雖說暫時不多,獲取的方式雖說也還算不上高效便捷,但由于提供的是正版圖書,所以閱讀體驗肯定一流。
可惜了向“老饕”袁枚借書的那位姓黃的小伙兒,這樣的愛書之人,早生了二百多年,黃生要是生在現在,就用不著為了借本書,還得規(guī)規(guī)矩矩的聽上一頓嘮叨了。
(本文作者為豆瓣閱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