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建
[摘要]墨子的“尚賢”理論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墨子期望通過“尚賢”來達到一個十分理想的狀態(tài),但是卻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矛盾之中。本文力圖通過對墨子“尚賢”思想的論述,弄清墨子“尚賢”尚賢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所面臨的主要矛盾,理順墨子“尚賢”思想的邏輯。
[關(guān)鍵詞]墨子;尚賢;圣王;小國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一、墨子尚賢思想產(chǎn)生的背景
墨子之所以提出“尚賢”的主張,在《墨子》一書中,可以說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交代: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巳?!保ā赌印ど匈t上》)
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是執(zhí)掌國家政權(quán)之人所要達到的目標,這個目標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作為一個諸侯國所能立身的根本。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之間一個最為根本的狀態(tài)就是戰(zhàn)爭狀態(tài),特別是從早期的爭霸戰(zhàn)爭到后來的兼并戰(zhàn)爭再到后來的秦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大量的戰(zhàn)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特別是需要一個優(yōu)秀的領(lǐng)導者,因為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爭有很多,如晉國與楚國之間的城濮之戰(zhàn);由于掌權(quán)者的原因而國家滅亡的例子也不在少數(shù),如吳國之滅亡。甚至出現(xiàn)了君與臣之間的戰(zhàn)爭,如三家分晉。墨子反對戰(zhàn)爭,主張“非攻”,墨子并非僅僅反對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而且反對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戰(zhàn)爭。如果說墨子沒有復古的思想話,墨子也希望按照當時之勢,實現(xiàn)大國與小國、強國與弱國、君與臣等等之間的和諧共處,而這一切的關(guān)鍵之處就在于“尚賢”。
而墨子所處的歷史時期,則是僅僅有幾個主要的大國能夠?qū)崿F(xiàn)自主,大部分的小國都處于貧、寡、亂的狀態(tài),根本無法在戰(zhàn)爭中獲得勝利,更何談取得和平的機會。自從周王室衰落以來,政令自天子出變?yōu)檎钭灾T侯出,甚至變?yōu)檎钭郧浯蠓虺?,可以說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社會和政治秩序都遭到嚴重破壞,但是也同時為賢能之人的流動提供了條件,許多明智的君主都尊賢任能,從而使得國家變得強大起來,如齊桓公任用管仲、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但是很吊詭的是,正是尊賢任能使礙國與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而墨子試圖再以“尚賢”之術(shù),縮小這種差距,使得國與國之間能夠和平共處,墨子的理想很美好,也很偉大,但是歷史的發(fā)展通過另一種方式來消滅了國與國之間的差別,那就是秦國統(tǒng)一六國,而秦國的興盛與墨家也有密切的關(guān)系,或許這就是墨子所無法料到的了。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墨子“尚賢”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二、墨子尚賢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墨子不但主張“尚賢”,而且把“尚賢”作為政治的根本: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墨子·尚賢下》)而且這不但是墨子所主張的,還是古代的圣王所贊成的:且以尚賢為政之本者,亦豈獨子墨子之言哉?此圣王之道,先王之書,距年之言也。傳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輔而身。”《湯誓》曰:“聿求元圣,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眲t此言圣之不失以尚賢使能為政也。(《墨子·尚賢中》)
墨子口中的“圣王”包括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這些人之所以能持有天下,便是在于能夠尊賢任能,由此可見,“尚賢”是墨子對于統(tǒng)治者的要求。墨子認為,統(tǒng)治者要“尚賢”,就必須:
首先,打破舊的血緣關(guān)系,不論親疏貴賤,凡是有才能的人都應得到任用。墨子指出:“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賢而任使能,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是以民皆勸其賞,畏其罰,相率而為賢者,以賢者眾而不肖者寡,此謂進賢”(《墨子·尚賢中》)。周王朝是按照血緣關(guān)系來封邦建國,雖然在春秋時期分封制逐漸瓦解,但是舊的標準仍然有一定的效力,墨子此舉意圖掃蕩舊標準的殘余,為君主尊賢任能掃清障礙。
其次,要對賢能之人進行全面的考察,謹慎地授予其相應的官職?!叭缓笫ト寺犉溲?,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謂事能。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墒归L官者使長官??墒怪我卣呤怪我?。凡所使治國家、官府、邑里,此皆國之賢者也”(《墨子·尚賢中》)。賢能之人,其才能有大有小,不可使有大才之人居于低位,使有小才之人居于高位,更不能使無才之人居于位,這樣才能保證人盡其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后,給予賢能以高爵厚祿以及斷政之權(quán)力。墨子指出:“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術(shù),則事猶若未成。是以必為置三本。何謂三本?曰:‘爵位不高,則民不敬也;蓄祿不厚,則民不信也;政令不斷,則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夫豈為其臣賜哉?欲其事之成也”(《墨子·尚賢中》)。通過謹慎的觀察,作為統(tǒng)治者,對于有才能之人,一定不能吝嗇手中的權(quán)力與財富,要給予賢能之人高的爵位,豐厚的俸祿,更重要的是要給予他們獨立處理政事的權(quán)力,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認清自己身上的重大責任,盡最大所能為統(tǒng)治者服務。
三、對墨子尚賢思想分析
墨子的“尚賢”思想可以說不但對當時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對于后世的思想和政治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果僅僅從現(xiàn)實的角度出發(fā)來對墨子的“尚賢”思想進行分析,不但很難全面的把握墨子的“尚賢”主張,而且也無法看到墨子“尚賢”主張的本質(zhì)。因此,對于墨子“尚賢”思想的分析應該提升到政治哲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全面準確的分析,從而把握其本質(zhì)。
(一)墨子“尚賢”主張的前提:明確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分
墨子“尚賢”的主張,既不是革命的要求,也不是改革的要求。墨子無疑并不打算改變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他是要在現(xiàn)有的政治秩序下進行一下清微的改良,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墨子把“尚賢”的推行寄托于“圣王”的身上,墨子心目中的“圣王”包括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這些“圣王”出現(xiàn)的概率十分的渺茫,在上千年的時間長河中,能稱得上“圣王”的屈指可數(shù)。墨子眼中的賢能之人與君主相比,同樣是處于被動地位,這與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并無太大區(qū)別,賢能之人之所以會成為賢能之人,乃是由于“圣王”慧眼識英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尚賢”主張的前提就是嚴格區(qū)分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界限。endprint
這一前提實際上否定了對于墨子的歷史主義的看法,如果一個思想家逃脫不了歷史必然性的話,那么他就很難有所成就,而歷史必然性是否存在,這不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而對于前人的思考,則必須擺脫這種歷史必然性的看法,尤其不能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待古人,更不能隨隨便隨便就把古人劃人某一陣營之中,讓古人為今人打口水仗。我指出這一前提實際上說墨子是在對于政治進行一個整體的考量,在墨子的眼中,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既是互相對立的,同時也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被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者是不可能的,缺乏統(tǒng)治者的被統(tǒng)治者也是不可想象的,墨子的這一前提實際上是建立在政治社會這一基礎(chǔ)之上,而政治社會的最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對立共存。
墨子的這一前提也決定了他的“尚賢”主張不可避免地存在眾多的矛盾。
(二)墨子“尚賢”主張的內(nèi)在矛盾:圣王與賢臣之間一致出現(xiàn)的可能性
古人都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墨子的“尚賢”主張就面臨這么一個巨大的難題。如果按照墨子書中所舉的關(guān)于“圣王”的例子,那么我們基本可以肯定地說,在墨子生活的時代,一個“圣王”也沒有,即使墨子之后,能稱得上“圣王”的也難有,唐宗宋祖,可稱一代明君,但是也很難尊稱其為“圣王”。因此,墨子要想推行其“尚賢”主張,必先應培養(yǎng)“圣王”,這才是真正的統(tǒng)治者,而賢臣只不過是“圣王”用來統(tǒng)治國家的工具。
雖然“圣王”與賢臣一致出現(xiàn)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通過眾多諸侯國的興衰歷程,我們看到,有的變得強大了,有的變得弱小了,還有的被消滅了,而變得強大的國家的君主也無法被稱為“圣王”,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人,而變得弱小或被消滅的國家也并非是君主不任用賢能,如鄭國之子產(chǎn),賢能之人也,卻也無法扭轉(zhuǎn)鄭國的弱勢地位。但是墨子或許有意回避了這一問題,在墨子看來,只有在“圣王”的領(lǐng)導下,尊賢使能,才能利于萬民,使得君、臣、民各得其所。而其中最為關(guān)鍵之因素在于君主,只有一個君主能被稱為是“圣王”時,才會有這種可能性。但是墨子卻無視他所生活的時代無“圣王”的真相,只是提出古代圣王的例子,心存幻想,想讓當世的君主效仿古代的“圣王”,尊賢任能,而不去考慮如何將當世的君主培養(yǎng)成如古代的“圣王“一樣,顯然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即使是當世的君主推行了“尚賢”的主張,墨子的目的也未必能實現(xiàn),因為墨子面對的不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的大國與小國。
(三)墨子“尚賢”主張的外在矛盾:大國與小國之間和諧共存的可能性
如果一個國家是一個大國且強國,通過“尚賢”,它變得更加強大,財富日益增加,人口日益增多,這個國家很可能就會變得更加富有侵略性。而如果一個弱小的國家,通過“尚賢”變得強大起來,就很可能受到大國的猜忌,引發(fā)相鄰之國家的憂慮,“安全的兩難困境”就在這里出現(xiàn)了,如此下去,這可能導致,弱小的國家就會被強大的國家吞并,而這顯然并非是墨子所要達到的目的。墨子所需要的是所有的國家都能通過“尚賢”,來擺脫國家的落后的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共處,最為重要的就是在強大的國家與弱小的國家之間實現(xiàn)和諧共處。
在墨子所生活的時代,一個強大的國家有可能是仁慈的國家嗎?從春秋時期的爭霸戰(zhàn)爭到國與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一方面是由于君主的野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國內(nèi)的壓力,特別是在當時生產(chǎn)力落后的情況下,土地是當時最為重要的生產(chǎn)要素,只有擁有更多的土地,才能養(yǎng)活更多的人口,維持更多的軍隊,才能在戰(zhàn)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對于一個打過來說更是如此。而對于一個弱小的國家來說,它的目的僅僅可能是自保,而且即使他任用賢能之人,弱小國家的發(fā)展空間是十分有限的,他如何發(fā)展也不是強大之國家的對手,因此也就只能依附于強大的國家,如果遇到一位強大國家的野心大的君主,那么離它滅亡的日子或許就不遠了。如果遇到強大的國家的一位野心較小且比較仁慈的君主,那么弱小國家可能存在的時間久一些。因此,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通過“尚賢”來實現(xiàn)弱小國家的強大是不可想象的,更何談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和諧共處了。
墨子期望通過“尚賢”來理順君、臣、民之間的關(guān)系,理順強大的國家與弱小的國家之間的關(guān)系,而又不打破原有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秩序,其抱負不小,但實現(xiàn)起來卻極為困難。更為吊詭的是,墨子創(chuàng)立墨家組織,成為第一任巨子。墨子可以向一國的君主推薦其弟子入仕。墨家這一組織有著十分嚴格組織紀律和獎懲機制,墨家弟子必須對組織十分的忠誠,在這里“虔敬”這一問題就出來了,在墨子的眼里,只有“虔敬”的墨家弟子才可能成為君主最為倚賴的賢能之人,而對于墨家以外的賢能之人,墨子或許就會根本不會關(guān)注。因此,墨家具有很強的排斥性,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墨家自秦朝以后逐漸消亡的原因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