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土地緊縮政策下棕地更新為社區(qū)公園的策略

    2015-09-16 02:50:35沈守云
    福建林業(yè)科技 2015年2期
    關鍵詞:采石場植被邊坡

    湯 輝,沈守云,朱 凱

    (1.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2.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3.廣東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90)

    土地緊縮政策下棕地更新為社區(qū)公園的策略

    湯 輝1,2,沈守云1,朱 凱3

    (1.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2.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3.廣東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90)

    以中山市大坑頂廢棄采石場的生態(tài)恢復和景觀更新為例,從宜居性角度,闡釋了該類項目對塑造社區(qū)自然人文特征、加強區(qū)域辨識度、彰顯城市文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討如何在生態(tài)恢復基礎上,利用原礦坑獨特景觀進行項目策劃與景觀設計,把原來生態(tài)脆弱、環(huán)境惡化的廢棄采石場改造成為一個生態(tài)、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社區(qū)公園,對國家土地緊縮政策下棕地的改造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土地緊縮政策;棕地;廢棄采石場;生態(tài)修復;社區(qū)公園

    城鎮(zhèn)化進程中,人們對城市本身的性質有了新的認識——城市的游憩、娛樂、商務、零售功能日益凸顯,但由于城市空間的有限性及2003年以來國家采取的土地緊縮政策,對存量土地進行整合和挖潛成為解決城市空間發(fā)展問題的重要途徑。過去較長時間里在單純“節(jié)約用地”的思想指導下,我國城市的“不宜建設用地”——棕地,被統(tǒng)劃作綠地,以充當綠地指標,但如何利用棕地的改造來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問題并未特別引起國內(nèi)重視,主要有著該類型用地改造困難、造價過高等因素制約。

    1 棕地景觀再生理論構建

    對于棕地這一類型的廢棄地,國內(nèi)外在針對其改造實踐上主要存在2種處理手法。①是盡量減少人工干擾痕跡,通過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復等手段在視覺上將項目場地與周邊景觀融為一體,這種手法一般適用于以恢復場地生態(tài)功能為主的情況;②是充分挖掘場地潛質,從功能出發(fā),在景觀再生的過程中清晰地表現(xiàn)出設計師的干預,強調場地中人為因素的介入[1]。城市廢棄采石場作為棕地類型之一,其景觀再生需滿足城市發(fā)展的需求及居民生活的需要,結合場地外部環(huán)境和內(nèi)部景觀特色,通過科學的治理方案控制和改善廢棄采石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營造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構建適合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景觀模式;其景觀再生不僅是生態(tài)價值的恢復,也是人文、社會價值的恢復,可以從生態(tài)域、文化景觀域出發(fā),以恢復生態(tài)學及人文景觀設計理論為基礎,探索比較系統(tǒng)的城市廢棄采石場的景觀再生策略。

    1.1 生態(tài)域

    對于廢棄采石場這一被人類嚴重干擾、破碎的生態(tài)脆弱環(huán)境,其改造絕對不能僅從視覺形態(tài)上著手,必須將設計與科研相結合,用生態(tài)學理論來指導。

    恢復生態(tài)學(Restoration Ecology)是20世紀80年代迅速發(fā)展起來的一門年輕學科,普遍認為其主要研究退化或受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恢復或重建,該學科最為核心的生態(tài)演替理論可作為廢棄采石場和其它受損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恢復理論的基礎[2]。其理論認為在非極端條件及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植被總會按自然演替規(guī)律而恢復,只是這個過程會相當漫長,對于廢棄采石場這一環(huán)境,其自然演替一般需要50~100 a才能恢復到滿意的植被覆蓋[3]。因此,以生態(tài)演替理論為指導,利用人工手段營造先鋒植物生長環(huán)境,加快植被演替過程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人工生態(tài)恢復植物群落會產(chǎn)生種間競爭現(xiàn)象,其競爭是相同個體或不同個體在資源不足時產(chǎn)生相互斗爭,其結果是一種植物阻礙另一種植物的正常生長發(fā)育[4-6]。1971年Grinnell提出生態(tài)位(niche)概念,主要指一個生物在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功能和地位[7]。在植物群落中,生態(tài)位決定了人工恢復植物群落的種間競爭。根據(jù)生態(tài)位原理對植物群落中各種植物的生態(tài)位進行計算,可弄清人工植物群落的種間競爭關系,為合理的配置種苗比例提供依據(jù)[8]。

    1.2 文化景觀域

    圖1 廢棄采石場周邊用地分析

    任何一種生產(chǎn)活動都是人類文明的象征,譜寫著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篇章。城市廢棄采石場是人類工業(yè)活動的遺存,延續(xù)著城市的記憶,凝結著特定時期的工業(yè)文化和歷史景觀價值。對待城市廢棄采石場,因其已附上了人類活動的烙印以及新的功能需求,試圖僅以植被恢復為主的生態(tài)恢復手段復原其采石前原有生態(tài)環(huán)境已不切實際,其景觀空間的塑造在滿足人們功能使用和審美情趣需求的同時,還需從2方面著手表現(xiàn)場地的文化內(nèi)涵,一是場所精神的挖掘,另一方面是地域文化的融入。

    1)場所精神的挖掘。采石場景觀在歷史的沉淀中,逐漸形成了特定的認知意象,在場地更新中這種認知意象的延續(xù)通常能喚起人們共同的情感和記憶[9]。廢棄采石場的景觀構建,應盡可能地發(fā)掘區(qū)域歷史信息,對場地典型的景觀特征進行篩選、保留和重新利用,在產(chǎn)生新的景觀形式的同時維持場地的個性和內(nèi)涵。

    2)地域文化的融入。地域文化既包括根植于本土自然環(huán)境積淀成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如風俗習慣、傳統(tǒng)建筑裝飾、宗教禮儀等;也包括當?shù)厝巳核凵涑龅募w心理、價值觀念和意識。廢棄采石場的景觀構建過程中需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提煉其元素,以體現(xiàn)場地獨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場地的人文景觀更加豐富和飽滿。

    2 城市廢棄采石場景觀再生設計實踐

    2.1 項目概況

    基地位于廣東省中山市東南部大坑頂山地北側,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 113°25′、北緯 22°30′,全區(qū)自西向東長約1.2 km,南北寬約300 m,規(guī)劃面積為42 hm2?;卦瓰榛◢弾r采石場,因城市擴張、周圍用地性質的改變,現(xiàn)已廢棄,其周邊規(guī)劃用地為二類居住區(qū)、行政辦公用地及小學(圖1)。整個場地主要分布3處采石場及2處取土場地,形成多處裸露石質邊坡和土質邊坡。其中中部石質邊坡肌理清晰,層次較豐富,其下部谷地有溪流濕地、池塘水體資源,可加以利用。

    采石場頂部山體的喬木層植被主要以大葉相思(Acaciaauriculaeformis)、尾葉桉(Eucalyptusurophylla)人工混交林為主,郁閉度較低,林內(nèi)及邊緣有少量馬尾松(Pinusmasoniana)、山烏桕(Sapiumdiscolor)等喬木,林相單一;灌木層植被主要有桃金娘(Rhodomyrtustomentosa)、崗松(Baeckeafrutescens)、春花(Rhaphiolepisindica)等耐瘠薄的物種;草本層在較為空曠的林內(nèi)以芒萁(Dicranopterispedata)占絕對優(yōu)勢,形成單一群落。采石場立面坡面區(qū)域有部分強陽性的先鋒草本植物生長,如芒草(Miscanthussinensis)、類蘆(Neyraudiareynaudiana)、纖毛鴨嘴草(Ischaemumindicum)、鼠尾栗(Sporobolusfertilis)等,坡面邊緣已有一些生長相當迅速的入侵雜草出現(xiàn),如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五爪金龍(Ipomoeacairica)等。而采石場下方大面積平坦跡地基本為碎石覆蓋,主要為芒草、類蘆等草本植物群落。

    2.2 生態(tài)恢復及景觀更新策略

    本采石場作為中山市東部門戶區(qū)域,北臨城市主干道,其巨大的裸露邊坡嚴重影響了城市景觀形象,同時作為城市新開發(fā)區(qū)域的一部分,必將有著多種景觀及功能需求,因此,本項目以生態(tài)恢復為基本,人文景觀構建相結合的景觀再生策略,設置景觀及功能活動空間,將廢棄采石場改造成滿足周邊市民需求,集文化娛樂、觀光旅游、科普教育、休閑健身于一體的社區(qū)公園,并使其成為中山市東部門戶景觀。

    2.2.1 生態(tài)恢復措施 采石場分為立面邊坡和平面采石跡地2部分無植被覆蓋裸露區(qū),其邊坡坡度基本分布在1∶0.6以上,坡長30~100 m,按土壤性質分為砂土型邊坡、強風化巖石邊坡、弱風化巖石邊坡3種類型。根據(jù)生態(tài)演替理論,邊坡的人工穩(wěn)固及植被生長基材的營建是植被恢復的首要任務,本項目針對不同的邊坡類型,采用不同的植被恢復措施(圖2、表1)。

    圖2 不同類型邊坡擬采用的生態(tài)恢復

    邊坡類型植被恢復技術施工工藝適用范圍及特點砂土型邊坡掛網(wǎng)噴混植生(基材噴厚5~6cm)坡面上掛包膠鐵絲網(wǎng)→噴射植被種植土→噴播植物種子→無紡布覆蓋、養(yǎng)護。適用于結構穩(wěn)定的邊坡,施工相對簡單,植被恢復較好。強風化巖石邊坡掛網(wǎng)噴混植生(基材噴厚6~8cm)清理坡面浮石→掛包膠鐵絲網(wǎng)→噴射植被種植土→噴播植物種子→無紡布覆蓋、養(yǎng)護。適用于結構穩(wěn)定的邊坡,清理坡面浮石較難,施工相對簡單,植被恢復較好。弱風化巖石邊坡掛網(wǎng)噴混植生(基材噴厚12cm以上)+V型槽+微地形種植①清理坡面浮石→掛包膠鐵絲網(wǎng)→噴射植被種植土→噴播植物種子→無紡布覆蓋、養(yǎng)護。②利用坡面結構穩(wěn)定的特點,適當營造V型槽種植灌木和藤本。③利用坡面微地形種植灌木和藤本。適用穩(wěn)定的巖石坡面,立體綠化效果良好。

    2.2.2 植物配置選擇 為了實現(xiàn)植被的可持續(xù)生長,采石場廢棄地在植物的選配上必須具備耐瘠薄、耐旱的特點,同時還需根據(jù)生態(tài)位理論,通過樣方觀測及植物品種生態(tài)位大小計算,確定合適的種苗比例,以減少人工恢復植物群落的種間競爭。經(jīng)過慎重篩選,在采石場頂部山體林帶邊緣點綴色葉植物,以豐富林相;立面邊坡通過噴混植生技術,形成喬、灌、草結合的穩(wěn)定的先鋒植物群落覆蓋;底部采石跡地則結合景觀營造合理搭配耐旱、耐瘠薄植物,共同實現(xiàn)多層次、多色相的植被恢復效果。

    1)噴播植物種子選擇及配比。草種:主要有狗牙根、百喜草、糖蜜草、大葉油草、黑麥草、畫眉草、高羊茅、香根草、假儉草、結縷草、類蘆、芒草等。根據(jù)草種的1000粒重不同,推薦用量在15~25 g·m-2。喬木:臺灣相思、木麻黃、大葉相思等。根據(jù)喬木種的100粒重不同,推薦用量在5~10 g·m-2。灌木:山毛豆、木豆、銀合歡、豬屎豆、車桑子、金合歡、黃荊、桃金娘等。根據(jù)灌本種的100粒重不同,推薦用量在10~15 g·m-2。藤本:大翼豆等。根據(jù)藤本種的100粒重不同,推薦用量在3~5 g·m-2。

    2)常用種植植物選擇。喬木:尾葉桉、赤桉、臺灣相思、大葉相思、小葉榕、垂葉榕、木麻黃、黃槐、木荷、山烏桕、楓香、馬尾松、白千層、紫薇等。灌木:銀合歡、金合歡、野牡丹、桃金娘、簕杜鵑、軟枝黃嬋、扶桑、黃金葉、馬櫻丹、夾竹桃、福建茶等。藤本:爬墻虎、葛藤、薜荔、小葉鋪地榕、三脈野木瓜、蔓生馬櫻丹等。地被:芒萁、蟛蜞菊等。

    圖3 景觀分區(qū)

    2.2.3 基于場地潛質的景觀布局 根據(jù)場地地形特征及現(xiàn)場感受,本項目以中部3個主要采石場跡地為核心,擬打造中部體現(xiàn)生態(tài)文化,兩側分別體現(xiàn)采石文化和中山博愛地域文化的三大景區(qū),分別為石場遺韻、花溪流觴、水映仁谷(圖3)。

    1)石場遺韻。該區(qū)主要作為采石文化的展示區(qū),利用原有建筑基址進行布局,以石材為主要造景元素,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進行景觀改造。景觀序列以石場的歷史線索為主,營造“哭泣”、“冥想”、“重生”、“回歸”4個主題園,使人們在游園的同時,感受采石場歷經(jīng)滄桑歲月,最終回歸自然的過程。該景區(qū)設置內(nèi)容包括在原有石場建筑基址上修建的采石文化廊、百文地刻、健身廣場、陽光草坪、攀巖場、墻垣集陣等,為不同年齡層次的群體提供相應的活動空間(圖4)。

    2)花溪流觴。該區(qū)主要以溪流和花境組成,以花卉觀賞、林下漫步為主的景觀空間。場地以聞香廊為構圖中心,放射性小徑劃分出由花卉組成的色塊,雨水匯集的溪流蜿蜒穿插其間,游人行走于此,可充分感受山野氣息(圖5)。

    3)水映仁谷。本區(qū)域立地條件良好,場地內(nèi)有較大面積水塘,同時末端巖石邊坡肌理清晰,層次豐富,并有一處巨石位于其上,設計利用現(xiàn)有條件,充分挖掘中山市城市文脈,以孫中山倡導的“博愛”即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仁”作為文化主題,以水、石為主要景觀元素布置體現(xiàn)中山地域文化的景觀空間(圖6)。

    2.2.4 結合社區(qū)的人文景觀構建 中山既有嶺南文化共有的兼容并蓄、開放靈活的文化習性[10],又體現(xiàn)出本地域特有的平民意識、重教意識和開創(chuàng)意識。本項目基于社區(qū)活動功能需求上,其細部景觀營造也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

    1)居者至尊,務實人性。本項目設計注重平民意識的注入,探索更加貼近人們生活的園林形式,通過曲折婉轉的健身路徑、輕巧明快的臨水亭廊、彰顯民俗的演藝空間的設置,體現(xiàn)了一種人文關懷,也是對本地域務實精神的應答。在空間設置上注重尺度宜人,做到場所的可觸摸、可感知,實現(xiàn)身體的棲息和心靈的歸屬。

    2)崇文重教,資源共享。基于對社區(qū)理念的引入,設置滿足不同年齡人群的文娛活動空間,并結合采石文化舉辦特色游覽活動日;整個區(qū)域以植被觀賞為主,體現(xiàn)自然野趣,通過設計可供兩棲動物生存的卵石溪流及布置動植物介紹標示牌,共同成為青少年辨認植物及昆蟲的科普教育場所。

    3)開拓創(chuàng)新,順應自然。對于場地中部采石場巖面,通過植物點綴,適當保留層次豐富,機理特征明顯的裸露巖面,形成粗獷、野趣的天然畫卷;通過沿邊坡底部布置人工溪流,匯集雨天順邊坡滑落的雨水,與跡地植被、地下儲水箱形成雨水花園景觀。

    圖4 石場遺韻圖5 花溪流觴圖6 水映仁谷

    3 小結

    本文在對中山市大坑頂采石場項目的生態(tài)恢復和景觀改造過程中,并沒有刻意抹殺或掩蓋場地的一些負面特征,而是通過巧妙的設計化負為正,轉而成為該場地的特色。在國家土地緊縮政策下,該類用地的成功轉型、設計、實施,往往能從根本上轉變所在地區(qū)的生活質量,極大激發(fā)城市活力,提升市民的宜居性;進而發(fā)展為城市由工業(yè)文明向生態(tài)文明邁進的里程碑和空間載體。

    [1]鄭曉笛.關注棕地再生的英文博士論文及規(guī)劃設計類著作綜述[J].中國園林,2013(2):9.

    [2]洪泉,唐慧超.恢復生態(tài)學在工業(yè)廢棄地改造中的應用[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9,11(5):611.

    [3]方華,林建平,莫江明.采石場生態(tài)重建的有關問題[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6,15(3):655.

    [4]陶巖,殷秀琴,田育紅,等.長白山紅松針闊混交林種內(nèi)、種間競爭關系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1,47(4):428-430.

    [5]李尤,蘇智先,張素蘭,等.珙桐群落種內(nèi)與種間競爭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6,28(6):625-630.

    [6]Leibold.M.A.The niche concept revisited;mechanistic model sand community context[J].Ecoloty,1995,76(5):1371-1382.

    [7]Mueller LD,Altenberg L.1985.Statistical inference on measures of niche overlap[J].Ecology,66(4):1204-1210.

    [8]廖秋林,沈守云,卜國華,等.多花木蘭人工生態(tài)恢復植物群落種群競爭及其生態(tài)位研究[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2,28(31):71-74.

    [9]陳晨.采石廢棄地的景觀更新設計研究[D].福州: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2.

    [10]張文英.試論嶺南文化與嶺南園林的共生[J].古建園林技術,2009(2):20.

    Study on the Re-designing Brownfields into Community Parks under State Land-contraction Policies

    TANG Hui1,2,SHEN Shou-yun1,ZHU Kai3

    (1.CollegeofLandscapeArchitecture,Central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andTechnology,Changsha410004,Hunan,China; 2.CollegeofForestry,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0,Guangdong,China; 3.SchoolofArtandDesign,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090,Guangdong,China)

    The essay bases on the case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e renewal in an abandoned quarry in DakengDing,Zhongshan demonstrating how these relevant projects indicat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shaping in the natural humanistic characters,the reinforce in local identitie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ity′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ve ability.It also studies how to utilize the unique landscape of the quarry basing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o re-plan and re-design so as to change the ecologically fragile and environmentally deteriorated abandoned quarry into a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park,which could be regarded as a significant reference for brownfield redesign projects under the state land-contraction polices.

    state land-contraction policies;brownfield;abandoned quarry;ecological restoration;community park

    2014-06-23;

    2014-07-22

    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資助

    湯輝(1980—),男,湖南長沙人,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講師,從事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園林規(guī)劃與設計研究。E-mail:baketys@163.com。

    沈守云(1965—),男,湖北荊州人,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教授,博士,從事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園林規(guī)劃與設計研究。E-mail:Shenshouyun@sina.com。

    10.13428/j.cnki.fjlk.2015.02.048

    S731.6;S718.56

    A

    1002-7351(2015)02-0231-05

    猜你喜歡
    采石場植被邊坡
    這邊山 那邊坡
    基于植被復綠技術的孔植試驗及應用
    河北地質(2022年2期)2022-08-22 06:24:04
    采石場大變身
    天天愛科學(2021年2期)2021-09-10 21:24:27
    Dyeing a “Blue Lagoon”black
    綠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應用
    水利水電工程高邊坡的治理與加固探討
    基于SLOPE/W的邊坡穩(wěn)定分析
    基于不同軟件對高邊坡穩(wěn)定計算
    某采石場職業(yè)病危害評價探討
    基于原生植被的長山群島植被退化分析
    奉化市| 沾益县| 焉耆| 弥勒县| 海林市| 台山市| 永胜县| 洛扎县| 吴川市| 咸宁市| 廊坊市| 闻喜县| 仁寿县| 文安县| 峨眉山市| 和龙市| 开阳县| 辽阳市| 凤山县| 连南| 武川县| 乐昌市| 青浦区| 江华| 东阳市| 全椒县| 临沧市| 昌邑市| 新安县| 五华县| 阳曲县| 嘉定区| 清流县| 肇源县| 周口市| 射阳县| 三门峡市| 芜湖市| 大石桥市| 德惠市| 弥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