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風雨侵蝕、人為破壞、缺乏維護管理,一些地區(qū)文化價值較高的明代長城文字磚被偷盜、拆解、販賣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目前明代長城墻體保存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萬里長城正在變短,一些荒居野外的古長城生存狀況堪憂。
秦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而今只得在史書中尋覓它的片磚只瓦;歲月的沖刷與風沙的侵蝕,使得即便最年輕的明長城也日漸斑駁。自然狀態(tài)下的長城不可能在千百年后仍完好如初,這是自然規(guī)律使然。此外現(xiàn)實中我們也看到,不法分子偷盜、拆解、販賣城磚亂象多年屢禁難絕,這進一步凸顯了文物保護的迫切性,也凸顯出我們當前文物保護中的一個嚴峻命題,那就是怎樣更好地、更完整地保護長城這樣的跨越區(qū)域廣、牽涉部門多的文物古跡。
相較而言,作為重點景區(qū)開發(fā)的長城段落,比如八達嶺、居庸關、嘉峪關等,多數(shù)保護完好,基本保留了長城的原始風貌。但在一些人跡罕至,執(zhí)法力量薄弱的地方,破壞則觸目驚心。有觀點認為,商業(yè)開發(fā)是王道,開發(fā)才能有錢,有錢才能談保護。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全部道理。文物之所以為文物,而不是什么簡單的物件、建筑,根本就在于其深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在文物保護上一味“向錢看”,將珍貴古跡僅僅當做一個旅游景點來推介、展示,只為賺些門票錢,再順帶拉動一下周邊的商業(yè)開發(fā),顯然格局太小。在這樣的邏輯下,能帶來物質利益的文物,往往成為政府和開發(fā)商的寵兒,倍加呵護;而那些需要“倒貼錢”保護的文物,就被敬而遠之,聽任其破敗不堪,這不是文物保護應有的狀態(tài)。
現(xiàn)狀
長城上榜最瀕危遺址
根據(jù)國家文物局2012年發(fā)布的長城資源調查成果,長城6000多公里的人工墻體中,目前保存較好的513.5公里、保存一般的1104.4公里、保存較差的1494.7公里、保存差的1185.4公里,已消失的1961.6公里。長城墻體保存狀況總體堪憂,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約20%,消失的比例為30%。
2003年9月,世界古遺跡基金會公布了全球100處最瀕危遺址名單,萬里長城榜上有名。不容樂觀的十幾年過去之后,萬里長城似乎仍未挽回逐漸消失的頹勢。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是世界十大奇跡之一,聯(lián)合國將其稱為“一個絕對的杰作”,但這一歷史偉作正面臨著來自“現(xiàn)代世界”的壓力。
風雨侵蝕、樹木撐壞墻體現(xiàn)象嚴重
稍微碰觸城墻,就會有薄土落下,不少烽火臺的磚瓦脫落,部分墻體出現(xiàn)傾斜,有些經風雨侵蝕已被掏空,留下數(shù)個大洞,可能一場暴雨就會坍塌,這是河北境內部分古長城上的現(xiàn)象。
2014年中國長城學會調查顯示,長城保護狀況不容樂觀,以明長城為例,明長城的墻體只有8.2%保存狀況較為良好,而74.1%的保存狀況較差,甚至只剩下了地面的基礎部分。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表示,真正的磚石結構長城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和北京境內,即使這些長城是磚石結構,也經不住常年地風吹雨打,不少城樓已經搖搖欲墜,夏季一場暴雨就可能被沖塌,對于這些即將坍塌的危樓,政府要盡快普查,修繕越早,消失的就越少。
除了夏季暴雨,長在城墻縫里的樹已成了這些地段長城最大的危害。在撫寧縣板廠峪、董家口等地段長城,不少城墻縫里都長出了樹,有些甚至長在了敵樓上,墻體被樹撐壞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當?shù)匕傩毡硎荆绻磺謇恚@些樹根經過雨水的作用會繼續(xù)生長,墻體會繼續(xù)被撐開,直至撐裂城樓。
人為破壞、野長城熱加速破壞
撫寧縣長城保護員張鶴珊表示,除去地震、風雨侵蝕等自然因素,人為破壞仍是長城生存的一大威脅,長城磚被盜、販賣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加之近年來的野長城旅游熱都加速了古長城的破壞。
來到河北盧龍縣劉家營鄉(xiāng)東風村,我們首先看到村里房屋多是低矮破舊的建筑,但房屋本體和院墻使用的多是青灰色的長厚磚。村里老百姓表示,村子比較窮,所以早些年從長城上拆下這些長城磚來蓋房,近年來當?shù)乩习傩毡Wo意識有所提高,拆長城磚蓋房的現(xiàn)象已有所減少。
盧龍縣東風村背后的長城上有一些磚比較特殊,磚上刻有文字,即文字磚,破壞盜竊文字磚的現(xiàn)象還是時有發(fā)生。東風村一村民表示,自己家里面就有文字磚,磚上刻著左、中、右等字,市場價多是四五十元錢一塊文字磚,如買,可便宜至30元錢一塊。該村另有一位婦女表示,自己家沒有長城文字磚,但可以去村后的長城上撿去,管得不算嚴。
長城學界認為,這些文字磚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但歷經數(shù)百年自然侵蝕,加上人們的破壞,目前正在漸漸消失。
記者采訪的撫寧縣、盧龍縣多名長城保護員表示,近年來,到野長城旅游探險的游客越來越多,但這些長城目前多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況,這些年催生的野長城熱實際上已經超過不少長城的承載能力,目前部分地區(qū)野長城的破壞比已開發(fā)的長城景區(qū)要嚴重得多。
據(jù)當?shù)亻L城保護員表示,游客頻繁的踩踏難免也會造成一些長城磚石的松動。撫寧縣文保部門表示,撫寧縣野長城破壞少的,都是山坡比較陡峭,游客難以攀爬的地段。
保護
段落保護還是全程保護
實際上,萬里長城早已受到專項法律保護。早在2006年,《長城保護條例》就已經頒布實施,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已頒布實施近10年,《長城保護條例》目前還處在一紙空文階段。究其原因,它只是一個說明性的文件,沒有具體的細則,也沒有執(zhí)法者。有業(yè)內人士到長城沿線考察,發(fā)現(xiàn)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個條例,由于企業(yè)違法成本低,破壞長城的案例時有發(fā)生,而一些地方政府則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漠然處之。凡此種種,無疑使長城置于一種危險境地。
長城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體量最大的文物,因為體量龐大,如何更好地保護一直是個難題,我們是集中金錢和精力重點保護其中的若干段落,還是把長城作為一個整體,全程來保護?
一種說法是,面對動輒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長城遺址,地方既沒有財力、人力也沒有精力去保護。有的遺址損毀嚴重,甚至遺址不存,也沒有必要去保護它。需要保護的,是保存較為完整的精華地段。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說,長城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它是萬里長城,如果我們只有十里長城或者一里長城,它就不會成為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所以,長城作為一個整體,保護它應該是保護它的全部,而不是選擇性保護。
原始保持還是“整舊如舊”
如果修復長城,到底該怎么修復?是像八達嶺、山海關長城一樣,恢復它歷史上原有的雄姿?還是照著目前遺存的樣子,保留它的殘舊滄桑感?
董耀會也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到底什么是長城原樣?有的人認為長城最初建造時的式樣是原狀,有的人認為今天的保存狀況是原狀。維修長城時常用的一句話叫“整舊如舊”,這個“舊”指什么,是指長城修建之初的舊,還是指長城保存現(xiàn)狀的舊。
如果是按照現(xiàn)存的樣子修復,那長城修后也會很滄桑,仍然很殘破。如果按照起始的樣子修復它,那維修后的長城,肯定是一座很新很完整的長城,如山海關老龍頭長城、八達嶺長城等。
“這兩種修建方式都有各自的科學道理,最讓人痛恨的是那種既不管歷史狀況,也不管現(xiàn)存狀況,想怎么修就怎么修,結果把維修長城變成了徹頭徹尾地破壞長城?!?/p>
開發(fā)保護還是“養(yǎng)在深閨”
游人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帶來對長城的破壞。由此帶來了一個問題,是旅游開發(fā)好,還是繼續(xù)讓它“野”下去?
每年十萬人、幾十萬人去攀爬數(shù)百年未修的段落,破壞力可想而知。因此,很多人認為,與其把長城暴露在游客面前遭踩踏,不如讓它繼續(xù)“養(yǎng)在深閨”,躲過人為破壞的一劫。
但另一種建議正好相反,他們認為適當合理地開發(fā)長城恰恰是保護長城。撫寧縣板廠峪長城開發(fā)公司董事長徐國華說:散居野外的長城每年也有很多探險者,另外長城邊上的群眾破壞也很嚴重。經過旅游開發(fā)后,告訴游客哪段是瀕危長城不可以爬,哪段可以爬,游客旅游有序了,村民的破壞行為也被制止住了。這幾年來,長城保護反而比以前要好得多。
董耀會說,好多野長城每年有10多萬的攀爬者,這實際上反映了大家的一種精神需求,堵不如疏,政府要做的是順應這一需求,但開發(fā)建設的前提是以保護長城為原則,而不是單純以盈利為目的掠奪性開發(fā),目前更需要關注的是名為長城開發(fā),實為破壞長城的行為。
文物保護亟須摒棄功利化
事實說明,面對文物古跡,任何開發(fā)都要以保護為出發(fā)點,以歷史和文化傳承為落腳點。我們不能強求每一個烽火臺都得到開發(fā)商的青睞,每一座古剎都有絡繹不絕的香客,每一處名居都有門票收入的供養(yǎng),商業(yè)開發(fā)可以左挑右選,但是文物保護不能挑肥揀瘦。只有摒棄功利化傾向,多些文化價值考量,才能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讓游客在觀光中重拾對文化的敬畏。
價值的矯正給予文物保護以正確的導向,真正落實到位還需硬性規(guī)制的護航。就拿長城保護來說,如《長城保護條例》等文物保護規(guī)范不可謂不詳備,效果之所以不明顯,關鍵在于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不夠主動,法律法規(guī)的威懾力難以顯現(xiàn)?!皥?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需要對保護不力者決不姑息遷就,對違法犯罪者嚴格依法處置,真正讓法律法規(guī)應有的作用發(fā)揮出來。
歲月失語,唯石能言。保護好文物,方能讓文化記憶得以傳承、歷史認同得以延續(xù)、愛國情懷得以溫存、故土情結得以安放。如此,當子孫后輩站在城墻遠眺的時候,才可以無憾地高歌:“萬里長城永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