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九肚魚,在香港食譜中,名氣自然比不上東星斑、老鼠斑之類的石斑魚,卻也是一種深受普羅大眾喜愛的食材。與石斑相比,九肚魚的個頭小得多,長不過20厘米,重不過100克??墒沁@種魚既可做菜,也可下湯;既可紅燒,也可油炸;既可下飯,也可佐酒。
在九肚魚的菜式中,我最喜歡的還是椒鹽九肚魚。
初次見識是20多年前,朋友推薦說,九肚魚很好吃。我也不知九肚魚是何物,很是好奇,于是答應來一盆。上桌的正是椒鹽九肚魚,只見滿盆是炸成金黃色的魚塊,間中還有一些卷心菜絲或生菜絲裝點,精氣神十足。
這就是九肚魚?挑起一塊入口咀嚼,其香是不必說了,而口感之妙,更是少有。外層是薄脆的感覺,似乎是包了一層生粉,面拖過的,而內里的肉質卻是嫩得出奇,酷似嫩豆腐,在滿口牙齒面前,毫無抵抗力,咀嚼根本不必費力。如此嫩的魚肉,似乎未曾嘗過。江浙一帶的魚,能與之一比的,恐怕只有米腸魚。不過,米腸魚比起九肚魚來,肉質也要緊實得多、硬扎得多。九肚魚的魚肉內似乎有一些細刺,但也是軟綿綿的,咀嚼時并無多大障礙。
九肚魚的肉質除了出奇的嫩之外,基本屬于無味的一類,不鮮,不美,但是經過面拖、油炸,以及椒鹽佐味,就覺得在平淡中添了幾分鮮美。這是一種毫不夸張的鮮美,一點不過分,不做作,恰到好處,很適合佐酒、拌飯,甚至可以充當點心小食。我暗自思量:在休閑時食用也會很愜意的吧!
椒鹽九肚魚,把脆與嫩巧妙地組合起來,真是飯桌上難得的奇遇。
朋友說,九肚魚的特色就是如此,一是肉嫩,嫩得出奇;二是骨細,細刺如綿。
竟然還有這種魚,這是大自然的造化,還是造物主的恩賜?
不過,在民間倒是有很多關于九肚魚的傳說。據(jù)說,海中有一種鰳魚,曾向龍王爺求贈幾根骨頭以壯其筋骨,龍王見它言之有理,便詔告天下,讓100種魚各捐一根骨頭。九肚魚原本只有一根骨頭,卻很響應龍王的告示,把身上僅有的一根骨頭也捐了出去。可是,這一來,它自己卻癱了下來。有人深信這個傳說:怪不得鰳魚的骨刺那么多,而九肚魚的骨刺那么少。
龍王見九肚魚少了主心骨,怕它受同類欺負,于是賜予九肚魚一個龍頭,以后別的魚見到,便以為是龍王子孫,不敢輕舉妄動。從此,小小的九肚魚居然長了一個龍頭,隨之也就被稱為“龍頭魚”。而龍頭魚腌制曬干后,就成了“龍頭烤”。這是我們上海人曾經十分熟悉,也是非常喜愛的一種佐食。
弄了老半天,九肚魚竟然與龍頭烤是同一種魚。
說實在話,講九肚魚沒有骨刺,多少有點夸張。魚骨、魚刺還是有的,只不過軟如綿條,因此,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專家告訴我們,九肚魚的學名就叫“龍頭魚”,屬于狗母魚科,還有個別名叫“狗吐魚”。龍頭魚怎么會變成九肚魚?名字怪怪,又不見魚有九個肚子。原來,在廣東、香港等粵語流行的地區(qū),“狗”與“九”諧音,“吐”與“肚”諧音,廚房師傅習慣把龍頭魚稱為“狗吐魚”,而在旁人聽來似乎是“九肚魚”,叫著叫著就傳開了,以至在香港許多飯店的菜譜上都有“九肚魚”這一菜式。
椒鹽九肚魚在家里也可以制作:先把魚洗凈,除去內臟,去掉魚骨,切花刀成片狀,然后放入大碗或大盆內,以蛋黃、胡椒粉等抓勻漬腌;把腌過的魚肉逐片放入鍋內油炸,直至變成金黃色出鍋,瀝凈油漬;另起油鍋,倒入已備好的蒜蓉、蔥花、紅辣椒粒等爆香,再倒入炸好的魚片,放椒鹽,輕快翻炒。一盤金燦燦、香噴噴的椒鹽九肚魚就做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