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英國誹謗法的抗辯體系:傳統(tǒng)構造與最新發(fā)展

      2015-09-11 01:34:26岳業(yè)鵬
      求是學刊 2015年5期
      關鍵詞:雷諾茲普通法特權

      摘 要:誹謗法中的抗辯事由發(fā)揮著調和名譽權和表達自由、保護沖突的重要功能。為了適應新時代表達自由的保護要求,2013年英國通過了誹謗法修正案,而抗辯事由的成文化和體系化是其重要內容。新誹謗法設專章規(guī)定“抗辯”,將存在于普通法中的正當化事由、公正評論、雷諾茲特權等抗辯事由成文化并賦予新的內涵,擴大了1996年誹謗法免責特權的適用范圍,并增加了兩種新的抗辯事由。英國誹謗法形成了包括真實性、誠實觀點、公共利益、網絡運營者抗辯、學術評論抗辯以及報道免責特權六種抗辯事由的完整體系。

      關鍵詞:《2013年誹謗法案》;真實性抗辯;誠實觀點抗辯;免責特權;雷諾茲特權;公共利益抗辯

      作者簡介:岳業(yè)鵬,男,法學博士,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從事民法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D93.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5)05-0100-09

      英國誹謗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對近代各國誹謗法制的發(fā)展完善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數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誹謗法不斷尋求著名譽權與表達自由之間的妥當平衡。2013年4月25日,英國通過新的《誹謗法案》(Defamation Act 2013 c.26)。該法案重新審視了傳統(tǒng)誹謗法中主要抗辯事由的構成,并吸收了近十年來普通法的最新發(fā)展成果,首次系統(tǒng)闡釋了英國誹謗法的抗辯體系。

      一、英國誹謗法的發(fā)展:普通法與制定法的互動

      英國普通法通過判例的積累逐步塑造近代誹謗法的性格,而立法機構將誹謗法規(guī)范成文化的努力同樣功不可沒。普通法與制定法的相互促進與優(yōu)勢互補,使得英國誹謗法在數百年發(fā)展中保持了穩(wěn)定性、靈活性與適應性。

      (一)英國普通法與誹謗法的發(fā)展

      英國誹謗法的產生可以追溯至11世紀,用來保護“王國中的重要人物”免受那些引人反感的故事的侵擾,而且主要通過嚴酷的刑罰來實現。12世紀普通法產生之后,王室法院的司法管轄權主要通過發(fā)放令狀的方式實現,但產生于13世紀的侵權令狀(Writ of Trespass)卻不適用于誹謗訴訟。直到14世紀英國地方法院才通過口頭誹謗(Slander)對名譽毀損提供救濟。16世紀以來,普通法院通過類案侵權之訴(Trespass on the case)審理誹謗訴訟案件已是司空見慣。在17、18世紀的英國,決斗被認為是捍衛(wèi)名譽的主要方式,訴諸法庭被認為是懦弱且低效的。直到19世紀星座法院禁止決斗救濟方式后,法庭才逐漸允許針對誹謗提起民事訴訟。誹謗案件的增長使誹謗法在普通法中得以蓬勃發(fā)展。1668年,法院提出書面誹謗與口頭誹謗的區(qū)分,肯定了書面言論的可訴性;1796年,法院肯定了對“全世界公開”的庭審程序報道的正當性,引領普通法相對特權抗辯數百年的發(fā)展;1887年,法院提出正當理由和公正評論抗辯,為誹謗法抗辯體系建構奠定基礎;2001年,最高法院創(chuàng)設了旨在保護新聞媒體為公共利益負責任報道的“雷諾茲特權”[1](P233)。普通法通過經典判例充實誹謗法的內涵,為誹謗法規(guī)則適時的成文化提供理論積累與實踐經驗。

      (二)英國制定法與誹謗法的發(fā)展

      盡管英國堅守普通法系判例法傳統(tǒng),但誹謗法則常列入成文法領域。早在1792年,英國就制定了成文《誹謗法案》,以減弱司法對出版者構成誹謗罪的決定權。之后,英國議會于1952年頒布主要適用于民事領域的《誹謗法案》(Defamation Act 1952),奠定誹謗法的基本框架。1996年,議會對誹謗法案進行修訂,以滿足加強表達自由保護的需要。雖然英國早在1951年就批準了《歐洲人權公約》,但直至1998年英國議會才通過了《人權法案》(HRA)并于2000年生效,將表達自由的保護正式納入英國憲法體系,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在此背景下,國內對誹謗法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在萊斯特勛爵提出《2010年誹謗法修改案》的基礎上,司法部于2011年3月公布誹謗法修改草案。經兩院審議討論,2013年通過新的《誹謗法案》(Defamation Act 2013),開啟了英國誹謗法的新時代。該法案大大擴展了誹謗訴訟被告的免責事由,以滿足《歐洲人權公約》提出的保障表達自由的要求,順應國內國際民主潮流的發(fā)展與現代資訊技術迅猛發(fā)展背景下對意見、信息自由傳播的需求。[2]與美國對誹謗法的憲法化改革不同,英國采取了在原有誹謗法傳統(tǒng)的基礎和框架內進行漸進式改革,使誹謗法在保持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適應新時代的挑戰(zhàn)。

      (三)英國誹謗法的基本原則與抗辯體系

      無論是普通法還是制定法,英國一直堅持了誹謗侵權適用嚴格責任的原則,偏重于保護名譽毀損的被害人。原告只須證明被告言論指涉自己、具有誹謗性且已經發(fā)表,誹謗侵權即告成立,而加害人則須證明其陳述為真實。[3](P186)不過,英國法肯定誹謗訴訟被告可得主張的廣泛的抗辯事由,實際上扮演了平衡表達自由與名譽權的角色,成為數次誹謗法改革的重點。2013年誹謗法改革幾乎涉及了所有抗辯事由,對誹謗訴訟抗辯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該法案第二章系統(tǒng)地規(guī)定了被告可得援引的抗辯(Defences),包括真實性、誠實觀點、公共利益、網站運營者抗辯、同行學術評論觀點以及報道特權抗辯等。此次誹謗法修改,不僅賦予運行數百年的正當化事由與公正評論抗辯新的面貌,進一步強化了報道特權的國際化程度,而且吸納并改造了普通法為保護表達自由而新創(chuàng)設的雷諾茲特權。英國誹謗法的抗辯體系展現了“煥然一新”的面貌。

      二、事實的抗辯:從正當事由到真實性

      (一)從正當化事由到真實性抗辯的歷史演進

      根據英國誹謗法,誹謗性言論采取推定不實規(guī)則,被告只有證明報道內容的真實性才能正當化其侵權報道行為。1843年的《坎貝爾誹謗法》第6條規(guī)定,被告僅證明誹謗性指摘事項的真實性不能構成有效的正當化事由,還須證明言論事關公共利益且報道是為了公益目的。1952年的《誹謗法》第5條正式將其規(guī)定為一種抗辯,稱為正當化事由(justification)。正當化事由不僅包括真實性因素,還需要公共利益要件。公共利益要件是為了防止任意披露私事傷害他人的不當行為。這種理解在未嚴格區(qū)分名譽權與隱私權的情形下具有實質正當性。隨著隱私權觀念及保護制度的完善,公共利益要件的實踐意義正趨于式微。英國學者也提出,正當化事由的提法可能有些誤導性,因為它似乎暗示了這一抗辯的成立必須以某種公共利益的要求為前提,而事實上卻并非總是如此。1不過,以真實為名的肆意揭露可能構成侵犯隱私的侵權行為。為了明確該抗辯的適用范圍,新誹謗法案第2條明確廢止了1952年誹謗法第5條的“正當化事由”,正式稱為“真實性抗辯”(Truth),取消了原誹謗法對于正當化事由的“公共利益”要件,認為只要被告證明涉訴言論大體上真實,該抗辯即可成立。

      (二)真實性抗辯的適用規(guī)則

      由于真實性具有客觀判斷屬性,該抗辯主要適用于與事實有關的聲明,而觀點或評論則適用公正評論抗辯。對于主張真實性抗辯的被告,其舉證內容必須是基于誹謗性指稱事實本身。換言之,如果爭議報道是對第三方報道的重復,或對傳聞謠言進行報道,那么證明的對象應當是表達的實質內容,僅證明傳聞的存在或者第三方的確作了相應報道并不能構成真實性抗辯。既然真實性的判斷針對誹謗性事實本身,那么真實性的判斷不僅包括報道發(fā)表時存在的證據,訴訟程度進行過程中收集的證據亦應包括在內。

      若要求被告證明指摘內容的真實性,首先需要明確報道內容的確切內涵,以明確被告舉證證明的對象。一般而言,該確定的含義可能不是言論表達者當初意欲表達的意思,也不一定是名譽受損者解讀的誹謗性聲明影射的指責,而應當是普通、合理讀者所理解的通常含義。但合理的理解仍需從整體上對報道內容進行認識。

      根據普通法,被告雖須就指摘內容的真實性負責,但并不必證明相關聲明的每個細節(jié)都真實無誤,只要保證誹謗言論整體上看其實質內容真實即可。[4](P79)對此,新誹謗法第2條第1款規(guī)定,只要被告證明涉訴言論實質上真實,真實性抗辯即可成立??紤]到媒體調查能力的局限以及社會對新聞報道快捷性的期待,要求對報道內容真實性進行事無巨細的證明是不恰當的,事實上也是沒必要的。因為真實永遠只有相對的真實,不僅媒體無法達到保證報道細節(jié)精確無誤的標準,法庭對于事實的調查也不可能天衣無縫,社會公眾閱讀新聞媒體報道內容也不可能字斟句酌,媒體只要能證明主要部分具有真實性就足以滿足真實抗辯的舉證要求了。對于涉訴言論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種類的誹謗性指稱的情形,該條第3款規(guī)定,即使部分指稱未被證實大體真實,但只要綜合考慮已證明大體真實的部分,未證實真實部分不會嚴重損害(seriously harm)原告名譽的,真實性抗辯同樣可以成立。顯然,新法案擴大了真實性抗辯的適用范圍。不過,當原告僅就數個誹謗性指摘的部分內容提起訴訟的,被告不得通過證明未起訴部分內容的真實性主張抗辯,除非可以證明真實性的部分構成誹謗性聲明整體的關鍵點時,這種抗辯才具有正當性。1

      另外,為了避免原告的私人生活在案件審理中被過度地為媒體所曝光,真實性抗辯的證明應有一定的限制,即被告不得以該抗辯為幌子,進而以其他報道中未涉及的但表明原告“總體上行為不端”的事實來達到逃避或減輕責任的目的。但英國法院近來的判決似乎有所松動,傾向于允許被告提出“直接與其公布行為相關的背景聯系”的證據。2如何在被告主張真實抗辯與保護原告私生活受尊重的權利之間達到平衡,仍需司法繼續(xù)探索。

      三、意見的抗辯:從公正評論到誠實觀點

      (一)從公正評論到誠實觀點的發(fā)展

      盡管名譽毀損多由不實陳述所引發(fā),但意見表達同樣可能構成誹謗,普通法上公正評論抗辯(fair comment)即是明證。公正評論保護意見的發(fā)表,對于保護表達自由、促進信息交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根據普通法原則,一項陳述要符合“公正評論抗辯”,應當滿足以下四項要件:(1)涉及言論為一種意見而非事實;(2)評論事項與公眾利益有關;(3)評論具有正當的事實依據,且該事實除已為公眾所周知外,同評論一并公開;(4)評論動機非以毀損他人名譽為唯一目的。[5](P219)

      公正評論嚴格的適用要件,大大限制了其發(fā)揮作用的范圍。首先,公正評論抗辯中,評論所基于的事實扮演著重要角色。法院認為,評論者須提供評論所基于事實的充分細節(jié)(sufficient particularity),以使讀者判斷該評論是否得當。3但近來最高法院進行了反思,認為對事實“充分細節(jié)”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應當將其修正為“評論必須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至少應當以籠統(tǒng)概括的方式指出其基于的事實”。4其次,“公正”一詞具有高度的誤導性,任何人均可能存在某種偏見,而觀點本身的夸張或者頑固并不能成為法律課以責任的理由。1最后,評論者發(fā)表意見時并非沒有任何偏見,甚至可能是為推動某項事業(yè)或者貶低某個特定人,但這些動機并不足以排除公正評論抗辯的構成。

      最高法院近年來認識到,互聯網已經是公認的信息交流與對公共事件發(fā)表意見的重要平臺,公正評論抗辯應適應網絡社會發(fā)展的步伐。2013年誹謗法案第3條正式將1952年誹謗法規(guī)定的公正評論修正為誠實觀點(Honest opinion),并詳細規(guī)定了該抗辯的適用條件與具體規(guī)則,以保護意見表達的自由。實際上,誠實觀點抗辯的提法已經在部分地區(qū)得以廣泛使用,這種稱法能更好地反映該抗辯的真正含義,因為問題并不在于評論是否公正或真實,而在于只是根據一些真實事實所作出的無任何惡意的評論。2值得一提的是,新法案規(guī)定的誠實觀點抗辯刪除了公正評論所要求的“評論事項與公共利益相關”的要件,減輕了被告主張該抗辯的舉證負擔。但這并不意味著法律保護那些對私人生活的無端指責,而是出于“簡化并明確構成要件”的修法宗旨。私生活的侵犯可通過隱私權加以保護。

      (二)誠實觀點抗辯的構成要件

      新誹謗法案第3條首次在制定法層面明確規(guī)定誠實觀點抗辯的構成要件,其中第(1)至(4)款明確規(guī)定了積極要件,第(5)、(6)款規(guī)定了消極要件。其中,積極要件應當由被告負舉證責任,具體包括以下三項:

      1. 涉訴言論為意見的表達

      事實和意見之間的本質區(qū)別在于能否被證實。通常情況下,在判斷某陳述是否為一項意見時,要盡量尊重表達者的意思,且應當結合上下文語境等因素綜合考量,但必須受限于對相關評論具體的文件或者內容的考慮。3學者認為,在不能將事實與意見區(qū)分開來時,相關聲明應被推定為事實性的。[4](P84)但司法實踐亦認為,記者關于原告實施一系列行為動機系在于蓄意報復的推斷屬于誠實觀點抗辯的保護范圍。4由于意見表達在民主社會中的極端重要性,被告在主張誠實觀點抗辯的舉證責任顯然要更輕。

      2. 涉訴言論以概括或具體的方式指出了意見所依據的事實基礎

      誠實觀點抗辯主要是促進對公共事項的討論,但一個人不可能在對他人觀點事實基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挑戰(zhàn)其觀點,因此觀點與事實基礎一并發(fā)表則至關重要。當然,評論需要有事實根據,并不是說只有作為評論基礎的事實為客觀真實時,才具有價值。實際上,限于新聞時效性及評論者的能力,要求其為事實真實性負責太過苛刻??v使評論所依據的事實只是傳言,但只要不是憑空捏造、無中生有,就沒有必要要求評論者承擔責任。由此,誠實觀點抗辯不再要求評論者為事實基礎的真實性負責,而只須指明基礎事實的確切來源,擴展了保護的意見評論空間。

      3. 基于基礎事實,一個誠實之人可能持有此種觀點

      根據第(3)款,基于以下基礎事實,誠實之人可能持有此種觀點:(1)涉訴言論發(fā)表時已存在的任何事實;或(2)涉訴言論發(fā)表之前已經公開的受特權保護的聲明宣稱的任何事實。該要件為一項客觀標準,其判斷無須考慮被告?zhèn)€人的動機。如果事實基礎不足以支持所發(fā)表意見,即可認定誠實之人不會持有此觀點。5第(7)款進一步明確,對該發(fā)表負責之人如在誹謗訴訟中可主張以下某項或多項抗辯,該指摘事實即可稱為“受特權保護的聲明”:(1)本法第4條有關公共利益事項發(fā)表的抗辯;(2)本法第6條規(guī)定的在科學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同行評鑒意見;(3)1996年誹謗法案第14條規(guī)定的“有關法庭程序報道的絕對特權抗辯”;(4)1996年誹謗法案第15條規(guī)定的有關其他報道相對特權抗辯。

      另外,該條第(5)款規(guī)定了誠實觀點抗辯成立的消極要件,即如果原告可以證明被告實際上并未持有該觀點時,抗辯即可推翻。該消極要件依賴于對被告動機的主觀判斷。如果根據具體情形認定被告實際上并非持此觀點時,可認定構成普通法上的惡意(malice),進而推翻該抗辯。第(6)款規(guī)定了例外,即如果誹謗訴訟的被告并非評論意見的作者,那么原告不得以被告未持此觀點而主張推翻抗辯,但能證明被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者未持此觀點的除外。

      四、免責特權的傳統(tǒng)與發(fā)展

      與真實性抗辯一樣,特權免責抗辯主要適用于事實的報道,但該抗辯并不關注報道事實的真實性。根據免責特權是否因被告的惡意而喪失其效力,可分為絕對和相對免責特權。

      (一)絕對免責特權(absolute privilege)

      絕對特權是對誹謗訴訟的完全抗辯,即使被告報道行為系基于惡意,亦能通過絕對特權抗辯獲得免責。普通法上適用絕對免責特權的情形包括:議會議事程序中的陳述;根據議會的命令出版的報告或文件;司法訴訟參與人在法庭的陳述等。迄今為止,唯一涉及媒體的絕對特權是對公開司法程序的公正且準確的同步報道。1996年修正誹謗法時,在第14條加入“絕對地”(absolutely)一詞,明確肯定了一度存在爭議的“絕對屬性”[6](P248-251)。根據該規(guī)定,對法庭公開程序進行公正且準確的同步報道,受絕對特權保護。這些法院包括:(1)英國范圍內的所有法院,包括履行司法權的法庭或其他機構;(2)歐洲法院或任何歸屬其管轄的法院;(3)歐洲人權法院;(4)聯合國安理會設立或根據英國作為成員國的國際條款所設立的國際刑事法庭。2013年誹謗法案擴大了特權保護的范圍,以促使媒體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全面的司法審判資訊。該法第7條規(guī)定,報道涉及的法院擴張至“除英國以外的任何國家或地區(qū)依法設立的法院”。據以設立國際法院的條約不再限于英國參加的范圍,而是擴大到“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或任何國際條約所設立的國際法院或法庭”。而且,上述“法院”還包括其他行使國家司法審判權的所有法庭或機構。

      絕對免責特權的要件包括:(1)同步性,是報道受絕對還是相對特權調整的關鍵所在,應當根據報刊的刊期進行解釋,只要報道在法庭程序發(fā)生后的下一期期刊中得以發(fā)表,即滿足同步性要求。根據1996年誹謗法,當報道根據法庭命令或其他成文法,媒體對于審判程序的報道應當在推遲數日或法庭準許的前提下刊發(fā)的,發(fā)表在被準許后盡快出版的,視為同步報道。(2)公正且準確性。該要件并不意味著“一字不差”地記述司法程序的過程,只要報道整體上對法庭發(fā)生的事情進行大致準確的記述,為公眾提供了基本正確的印象即可。

      (二)相對免責特權(qualified privilege)

      相對于絕對特權適用于有限的范圍,相對特權則應用于廣泛的領域。盡管這些特權常常用于媒體對抗誹謗訴訟,但立法并未禁止任何個人享有此抗辯。11996年誹謗法第15條明確規(guī)定了報道相對特權抗辯應滿足的條件,并在附件一中詳細列舉了可適用該抗辯的報道范圍。根據附件一的規(guī)定,相對抗辯特權包括兩種:一種為無條件的相對特權,即無須考慮原告的解釋或反駁即可成立;另一種則為附條件的相對特權,即需結合被告是否妥善處理原告的上述意見來決定特權是否成立。

      兩種相對特權抗辯共同的要件主要包括:(1)報道必須是公正且準確的。(2)報道須為公眾關切之事(matter of public concern)且必須是為了公共福祉(public benefit)。存在爭議的是,公眾關切與公共福祉究竟是同義反復還是不同要件。學者曾指出,將二者解釋為不同要件的觀點雖忠實地解讀了成文法的字面含義,但其實踐意義委實有限。[3](P495)對此,新誹謗法第7條第(2)款明確規(guī)定,原誹謗法第15條的公共關切(public concern)修改為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既彰顯判斷標準的客觀性,也體現了兩個要件逐漸融合的趨勢。(3)原告未舉證證明被告因惡意而進行報道。此處的惡意需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實踐中通常不會對被告主張?zhí)貦嗫罐q產生影響,也為原告提供了一線生機。

      無條件的相對特權主要適用于對以下八種事項的公正且準確的報道:(1)世界各地的公開立法程序;(2)世界各地法院公開審判程序;(3)對于各國立法與政府任命人員的公開質詢程序;(4)世界各地的國際組織或國際性會議公開程序;(5)依法應當向公眾公開的登記或其他文件內容或其摘錄;(6)世界各地法院、法官或法院行政官員所發(fā)布或依其授權發(fā)布的公告;(7)世界各地立法或行政機關發(fā)布或基于其授權發(fā)布事項及其摘錄;(8)世界各地國際組織或國際會議發(fā)布事項或其摘錄。這些情形均屬于公權力或準公權力行使的范疇,與公共利益的關聯性是顯而易見的,甚至無法通過反證來推翻。媒體報道僅對上述程序本身的真實性負責,而無須為其中涉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1

      附條件的相對特權適用于對以下七種事項的公正且準確的報道、復述、摘錄或綜述:(1)由各國立法機構或政府、履行政府職能的機構以及國際組織或國際會議發(fā)布或代表其發(fā)布的公告或公共事項相關的公開信息;(2)世界各地法院及官員制作的文書;(3)英國地方政府當局或委員會、法院或行使司法職權的其他機構以及有權部門委派的機構等召開的公開會議或在英國本地召開的其他公開會議;(4)世界各地召開的公開會議;(5)上市公司股東大會程序、董事會發(fā)布或授權發(fā)布的文件、審計機構公布的文件以及立法授權的公司成員有權公開的文件、公司董事會以及相關管理人員的任命、辭職、免職、退休等相關文件;(6)世界各地為了實現藝術、科學、宗教、娛樂、體育或慈善等公共目的而設立的的各種組織、協會、委員會等管理實體所制作的文件或相關的決定;(7)根據大法官命令授權的組織、官員或其他個人所發(fā)布的各種裁決、報告或聲明等。2

      新誹謗法進一步加強了誹謗法的國際性,不僅將上述原僅適用于英國或歐盟成員國范圍內的公開程序、會議或文件等范圍擴張至世界各地,還對受特權保護的報道范圍再次擴張,主要增加了兩種情形:(1)增加第11A條,涵蓋對世界各國為公共利益事項討論而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或記者招待會的公正而準確的報道。(2)增加第14A條,涵蓋對世界各地召開的科學或學術會議程序的報道,以及對該會議發(fā)布事項的復述、摘錄或綜述。

      五、雷諾茲特權與公共利益抗辯

      英國誹謗法堅持嚴格責任原則,雖免責特權對某些具有公共利益的報道提供保護,但普通法一直拒絕承認一般意義上的公共利益抗辯。直到1998年《人權法案》通過,法院開始反思誹謗訴訟適用嚴格責任的妥當性,并探索信息社會中表達自由在誹謗法中的價值考量。

      (一)雷諾茲特權:一項新的誹謗抗辯

      隨著歐洲人權法院判例的影響以及各國掀起的誹謗法憲法化浪潮,英國終于在世紀之交的雷諾茲訴《泰晤士報》案中正視誹謗法在保護信息與表達自由方面的缺陷。該案中,上訴法院將普通法中的“責任—利益”相對免責特權擴展適用于所有由媒體為了公共利益而發(fā)表的文章,并肯定了兩項判斷要素:一是責任要件,即媒體負有法律、道德或社會責任將有關爭議資料公開;二是利益要件,即報道內容受眾對知悉該信息享有一定權益。3最高法院高度評價了上訴法院的判決,反思了普通法對事實錯誤陳述的規(guī)范方式,提出了一項普通法新的免責特權,即負責任的新聞業(yè)標準(responsible journalism),實踐中稱之為“雷諾茲特權”(Reynolds Privilege)。盡管此時《人權法案》尚未生效,法院絲毫不掩飾《歐洲人權公約》對該判決的影響,并特別指出媒體在表達和傳播政治性信息中的重要作用。此種特權與傳統(tǒng)免責特權的不同在于,后者以媒體報道中的出錯權(Right to get it wrong)為基礎,而前者的正當性則源于受眾知情權(Right to know)。

      雷諾茲特權的創(chuàng)立為調查式新聞報道的保護提供了一般性依據。誹謗訴訟的核心集中于編輯和記者的“過錯”,即判斷報道行為是否符合負責任(Responsible)的主觀要求。如果媒體報道事關公共利益事項,只要報道過程滿足負責任的新聞媒體的要求,即使最終發(fā)現報道內容失實或無法證實其真實性,報道媒體仍可免責。但究竟何為“負責任”,需要結合具體個案情形進行判斷,并以負責的專業(yè)媒體人的注意義務為標準。

      (二)中立報道特權:雷諾茲特權的實踐發(fā)展

      最高法院確立雷諾茲特權后,各級法院對該特權的適用一度存在猶豫和分歧。最高法院在2007年的賈米爾案中再次重審雷諾茲特權的實質,并將其認定標準歸納為兩項:一是報道事項事關公共利益;二是報道是否符合負責任的新聞媒體標準。1實踐中,報道前是否盡合理查證義務成為認定報道符合“負責任的新聞標準”的重要因素。普通法判例認為,如果公眾對某項爭論內容具有合法的知情權,媒體無須對于涉及指稱的真實與否負注意義務,得以使該報道正當化的公共利益在于爭議存在本身,而非其中內容的真實性。2該判例實際上在“雷諾茲特權”基礎上發(fā)展出一項新的抗辯:中立報道特權(Reportage)。上訴法院在此后的羅伯茨案中將該抗辯看作為雷諾茲特權的一種特例,認為報道包含的誹謗性聲明事實本身所包含的公共利益足以使報道行為正當化,報道者無須負擔查證涉及事實真實性的義務。3中立報道特權使媒體免于核實發(fā)表內容的真實性,拓展了雷諾茲特權的保護范圍。

      為了擺脫查證義務對雷諾茲特權的規(guī)范意義,法院一直努力塑造中立報道特權的獨立性格。霍夫曼勛爵在賈米爾案中強調二者的區(qū)別:多數案件中只有記者真誠并合理地相信報道指稱的真實性時,雷諾茲特權才有適用余地;但在涉及中立報道特權時,公共利益存在于聲稱事實的公布本身,而非對真實性的認識。2006年的弗拉德案將兩種特權的區(qū)別推向了關注的焦點。最高法院菲利普斯勛爵系統(tǒng)梳理了雷諾茲特權近十年的實踐發(fā)展,并重點強調了中立報道特權的特殊意義。判決認為,中立報道是雷諾茲特權的一種非常特殊、相對罕見的形態(tài),它適用于報道的公共利益并非存在于指稱內容而是該事實公開本身的情形。本案中,警署對作為公共官員的原告開展調查的事實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公共利益,且公布了合理相信原告有罪的背景事實,無須對犯罪事實本身再履行查證義務。4經歷近十年的發(fā)展,雷諾茲特權在誹謗訴訟中已廣為熟知,納入成文誹謗法范圍早已指日可待,但其面目卻今非昔比。

      (三)公共利益抗辯:雷諾茲特權的成文化

      為了反映誹謗法理論和實踐發(fā)展的最新成果,雷諾茲特權的成文化成為此次誹謗法改革的重要內容。萊斯特勛爵2010年提交的修正草案第1條即將雷諾茲特權納入誹謗法抗辯體系,并命名為“有關公共利益事項的負責任的發(fā)表”。同時,該條第(5)款將中立報道特權亦納入其中,規(guī)定“對在先存在事實(例如當事人雙方之間存在的爭論)進行準確并公正的報導時,如果法庭確信該事務或者與之相關的任何情事的存在是基于公共利益,那么被告對該事項的報道即可被認為是負責任的”。2012年司法部公布的“誹謗法草案”第4條規(guī)定了雷諾茲特權,主要內容來源于上述草案,只是在該條第(4)款強調,在對涉及原告的雙方爭議的中立報道的情形,法院在認定被告報道行為是否負責任時無須考慮其查證涉及指稱真實性所采取的措施。

      鑒于最高法院在弗拉德案中對于雷諾茲特權提出新的看法,而此前的修正案顯然沒有反映普通法發(fā)展的最新狀況。52013年最終通過的《誹謗法案》改變了上述草案的規(guī)范思路,統(tǒng)合了普通法中的雷諾茲特權與中立報道特權,于第4條規(guī)定了“有關公共利益事項發(fā)表”(Publication on matter of public interest)的抗辯(簡稱公共利益抗辯)。根據該規(guī)定,公共利益抗辯的構成要件包括:(1)涉訴指稱為涉及公共利益事項;(2)被告合理確信(reasonably believed)該聲明的發(fā)表是為了公共利益。該條未再列舉判斷被告是否負責任的具體因素,而是在第(2)款概括地要求法院在認定上述要件時必須要綜合考慮具體個案中的全部情形(all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case)。法案的第(3)、(4)款基本延續(xù)了2012年版草案對于中立報道特權的規(guī)定,要求法院在認定被告是否合理確信報道的公共利益目的時無須考慮被告在查證指稱內容真實性過程中的疏失,且應當對報道之時編輯的合理自主判斷給予充分尊重。第(5)款明確了該抗辯的適用范圍,既包括事實陳述,也包括意見的表達。

      顯然,新法案放棄了雷諾茲案以來堅持的“負責任的新聞媒體”的客觀標準,進而采取判斷被告是否“合理確信”的主觀標準。值得注意的是,被告主觀確信的內容是報道發(fā)表本身是否包含公共利益目的,而非雷諾茲案以來對于報道真實性以及被告查證義務的迷信,這顯然是受到了賈米爾案及弗拉德案等判例的啟示。新創(chuàng)設的“公共利益抗辯”回歸了雷諾茲特權創(chuàng)立的本源,即普通法上的“責任-利益”特權,豁免被告誹謗責任的根本依據在于被告發(fā)表公共利益事項報道的社會責任以及公眾合法的知情權。法案通過成文法形式確立了一項一般意義上的公共利益抗辯,以保護信息時代背景下表達自由所承載的社會價值。本條第(6)款明確廢止了普通法上的雷諾茲特權,并以公共利益抗辯代之,其具體的認定規(guī)則及適用效果仍需普通法實踐來明確和檢驗。

      六、新誹謗法創(chuàng)設的抗辯事由

      新誹謗法案新增了兩種抗辯事由,分別為學術評論抗辯與網絡運營者抗辯。

      (一)網絡運營者抗辯

      為了促進信息的傳播以及互聯網行業(yè)的發(fā)展,新誹謗法第5條創(chuàng)設了適用于網絡經營者(operators of websites)的抗辯事由。該條第(2)款規(guī)定,如果被告網絡運營者能夠證明其并非涉訴誹謗性言論的發(fā)表者,即可主張該抗辯。該抗辯源自于1996年誹謗法案規(guī)定的“發(fā)表者責任”,根據該條規(guī)定,如果被告可證明以下事項即可成立誹謗訴訟抗辯:(1)他并非系爭言論的作者(author)、編輯(editor)或者發(fā)表者(publisher);(2)對于言論的發(fā)表已盡合理注意義務,以及(3)他不知道也沒有理由相信其致使或促成某誹謗言論的發(fā)表。其中,對于“交流機會或平臺的提供者或運營商”提供抗辯保護的條款,被認為旨在對發(fā)表內容無編輯決定權的網絡服務商提供保護,但同時要求其對發(fā)表內容已盡合理注意義務。[7](P113)由此,新誹謗法放寬了網絡服務提供者主張發(fā)表者抗辯的條件,將發(fā)表過程中合理注意義務排除于考慮范圍之外。但由于網絡傳播的迅捷性以及無限性,網絡運營者的免責將可能使得原告名譽救濟步履維艱,甚至根本無法確認侵權者的身份。因此,新誹謗法限制了該抗辯的適用范圍,即原告在證明以下情事時可推翻該抗辯:(1)原告不可能確定發(fā)表言論之人;(2)原告曾就該聲明向網絡運營者發(fā)出投訴通知;(3)網絡運營者未依據相關規(guī)定采取回應措施。

      在認定網絡經營者抗辯過程中,原告的通知以及被告應當采取的回應措施是最為重要的兩個因素。除本條規(guī)定,法案還授權相關部門制定具體細則以明確兩個因素的適用標準。根據本條第(6)款規(guī)定,原告的通知應當包括以下內容:(1)明確原告的姓名;(2)指明涉訴侵權言論,并陳述其具有誹謗性的理由;(3)明確發(fā)表該言論的網址;(4)依據本法授權制定的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的其他要求。另外,具體規(guī)范還可依據本法案立法意旨,設定將非原告的通知認定為符合本法規(guī)定的“原告通知”的具體情形。至于被告接到投訴通知后應當采取的措施,本條僅進行了原則性規(guī)定,主要包括被告采取措施的具體方式(特別是與言論發(fā)表者身份確認以及侵權言論刪除的措施)以及采取該措施的時限要求等事項。另外,即使被告采取的措施不符合規(guī)定的時限要求,法案仍賦予法院自由裁量權,并根據具體個案情形認定其為合法適格的措施。根據本條第(11)、(12)款規(guī)定,網絡運營者抗辯為相對抗辯,原告對于網絡運營者惡意的證明,可以阻卻本抗辯的成立。

      (二)學術評論抗辯

      為了促進學術討論自由開展,新誹謗法第6條特別設立了關于學術評論抗辯事由,稱之為“科學或學術期刊發(fā)表的同行評論觀點”(Peer-reviewed statement in scientific or academic journal)。根據該條第(1)至(3)款規(guī)定,該抗辯適用于有關科學或學術期刊中學術評論的發(fā)表,其成立需滿足以下要件:(1)發(fā)表言論涉及科學或學術爭議事項;(2)在該有關科學或學術觀點發(fā)表于公開期刊之前,其觀點的價值須經期刊的編輯,或者具有該爭議領域專業(yè)知識的人士進行獨立審查。根據同條第(8)款規(guī)定,期刊的編輯是指有權決定系爭評論發(fā)表之人。該抗辯成立的核心在于,一個負責任的同行評議程序(a responsible peer-review process)可以排除法院對于觀點的審核,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學術或科學討論的自由。

      而且,一旦上述觀點通過援引學術觀點抗辯得以免責,那么行使獨立審查權的編輯或其他人在審查過程中針對該觀點的科學或學術價值所發(fā)表于相同期刊的任何評論亦受同等保護,包括編輯手記、匿名審查意見等。另外,針對上述觀點所進行的公正且準確的復述、摘錄或綜述均受該特權保護。本抗辯并不對法律所禁止發(fā)表的事項提供抗辯保護,也不會因此限縮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抗辯事由適用。換言之,被告主張本抗辯失敗后,仍可基于誠實觀點、公共利益抗辯、免責特權等尋求保護。

      總之,在數百年發(fā)展中,英國誹謗法承載著保護個人名譽和尊嚴的使命,而抗辯體系完善的歷程則體現了表達自由價值在現代社會的逐步突顯。名譽權與表達自由之間的平衡,是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而英國誹謗法因數百年發(fā)展中展現的連續(xù)性與適應性,成為比較法的重要參考對象。如今,我國人格權法立法爭議方興未艾,名譽權保護的理論和實踐仍爭議不斷,英國誹謗法在普通法與制定法層面的互動發(fā)展與有益經驗,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參考借鑒。

      參 考 文 獻

      [1] Paul Mitchell.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Law of Defamation, Hart Publishing, 2005.

      [2] 白凈、魏永征:《論英國誹謗法改革的趨勢》,載《國際新聞界》2011年第6期.

      [3] P Milmo and WVH Rogers(eds).Gatley on Libel and Slander, 10th edn, 2004.

      [4] 薩莉·斯皮爾伯利:《媒體法》,周文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5] 唐·R.彭伯:《大眾傳媒法》,張金璽、趙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 Paul Mitchell.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Law of Defamation, Hart Publishing, 2005.

      [7] Christian Campbell(eds.). International Media Liability: Civil Liabil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John Wiley & Sons,1997.

      [責任編輯 李宏弢]

      Defense System of Defamation Law of England: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and Latest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Defamation Law of 2013

      YUE Ye-p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Law,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Defense in Defamation Law plays the role of protecting reputation and expressing freely. 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a new era, England passes a modification act of Defamation Law, which has the writing form and systemization of defense as its important content. The new Defamation Law in certain chapter regulates “defense”, which endows new connotation to general law concerning justifiable reason, just comment and Reynolds Privilege, and enlarges liability exemption range in Defamation Law of 1996 and adds to new defense cause. This new law forms a complete system which includes truthfulness, honest opinion, public benefit, internet operators defense, academic defense and liability exemption of report.

      Key words: Defamation Law of 2013, truthfulness defense, defense of honest opinion, liability exemption, Reynolds Privilege, defense of public benefit

      猜你喜歡
      雷諾茲普通法特權
      無聊是一種特權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15:58:27
      假死圈套
      故事會(2022年9期)2022-05-06 19:21:37
      為什么普通法更有利于創(chuàng)新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近代史學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36:32
      籃球鞋找朋友
      籃球鞋找朋友
      英國普通法傳統(tǒng)形成研究
      加拿大最高法院的法律解釋:普通法方法的勝利
      法律方法(2018年1期)2018-08-29 01:12:44
      普通法的三種語言
      法律方法(2017年2期)2017-04-18 09:00:03
      試論現階段特權問題及其治理
      大宁县| 翁源县| 安国市| 蓬溪县| 彭阳县| 民和| 鹰潭市| 灵川县| 偏关县| 南京市| 赤壁市| 城步| 德令哈市| 温宿县| 赤城县| 达拉特旗| 宁波市| 巢湖市| 景德镇市| 津市市| 米脂县| 龙山县| 郧西县| 镇坪县| 拜城县| 乌鲁木齐县| 墨玉县| 江华| 历史| 福贡县| 西和县| 赤水市| 疏勒县| 平邑县| 阿克| 西藏| 宁夏| 广宗县| 武陟县| 天津市| 永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