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華文
摘 要: 作者通過對5位中國老師遠赴英國教學錄像的觀察,剖析中英教育的差異,提出淺顯看法和思考。
關鍵詞: 英國廣播公司 教學實驗 中國教師
2015年中國5位老師的英國教育實驗錄像在網上流傳,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不少網站、電視臺都對此做了新聞報道。這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用鏡頭記錄的一項教育實驗項目,實驗時間為期4周,錄制紀錄片的初衷是希望對東西方教學方法及其成效做出比較。實驗基地是英國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雖然是一所普通中學,但該校曾經被英國教育標準局評為“杰出”學校。實驗方法是選取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就是5位中國教師接手的,班級學生人數50名,中國教師代替原來科目教師分別教授他們中文、數學、自然科學、化學等課程;對照班的學生和這50名學生處于同一年級,文化基礎和其他方面因素非常接近,這些學生的教師仍然是英國老師??疾榉绞绞菍Ρ葘嶒?周以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兩門科目的學生測驗成績。
一
仔細觀看教學錄像,直接可見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班級規(guī)模。實驗班中的人數為50人,這與中國內地班級人數非常接近,也是中國長期以來一個班級較為常見的規(guī)模。但是在英國,這50人之前組成的班級大約是2個班,也就是說,英國一個班級的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2)課堂紀律。在中國老師及眾多國內網友眼中,英國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過于“散漫”,可謂非常糟糕,是最令中國教師頭疼的問題,在中國很多不可能在課上發(fā)生的事情他們都遇到了。來自江蘇的李愛云老師(南京外國語學校英語教研組長,特級教師)表示,學生拿到老師分發(fā)的試題時,并不像國內學生那樣埋頭思考做題,而是部分在聊天,部分在吃東西,居然還有幾個女生在化妝?!拔也坏貌粡娙膛鸩挪恢劣谧タ瘛?,李老師說,只有一半學生比較聽指揮,而另一半天曉得他們在做什么。來自西安的楊老師(在中國和英國都教學過,在兩國都各有近10年的教學經驗)負責教自然科學,她直言在中國課堂上并不需要管理學生的技巧,因為每個人都很守紀律,但在這里教書則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一名女生哭著離開楊老師的課堂,讓她錯愕的是學生只是因為聽說某樂隊的歌手離隊了[1]。因此有一兩次,中國教師忍不住對學生進行了“體罰”,讓學生站在教室門外以起到“殺雞駭猴”的作用。但是從英國學生角度來看,他們同樣難以忍受,他們認為上中國老師的課自己就像學習機器人,除了認真聽講之外就是認真做課堂筆記和作業(yè),是單調乏味無聊的課堂,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很少。加上中國教師的嚴格管束,他們似乎更逆反一些。(3)作息時間的差別。實驗班學生每天早上7點到校,經過一天學習之后,晚飯后繼續(xù)留在學校上自習課,在晚上20點結束。早上到校時間與中國中學生基本一致,其實中國學生尤其是高中學生早上7點到校的大有人在,至于晚上上到8點放學,中國初中生基本如此,但是高中學生至少在晚上9點以后才會結束一天學習,有的甚至晚上10點才放學。相對中國學生而言,實驗班的作息和學習時間已經算是少的了,但是要知道他們原本晚上5點就放學,最遲不超過晚上6點,所以這樣安排對英國學生而言已經是很長的了,改變了他們原來多年的習慣。(4)每節(jié)課的學習容量。從課表設計上看,與中國國內無異。因為課表設置本身就是參照中國國內學生課表安排的,只是依據英國教學實際稍微做了修整,然后將中國課表翻譯為英文。中國教師授課時,語文課是漢語(英國學生本來就學習過漢語,有漢語基礎),總體來說,錄像中觀察到的語文課學習容量不大,應該說比較少,主要原因是母語不同。而中國教師用英語講的數學課,速度比較快,教學容量比較大,部分學生可以跟得上教師的節(jié)奏和思維,露出了微笑;還有部分學生無法理解,或者說無法弄懂數學教師所講的內容,為此,幾個女生相約找她們原來的數學老師,英國的數學教師給她們點撥了一下,這幾個學生才學會。
二
從中國教育角度而言,5位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個人教學能力及個人素養(yǎng)不可謂不高。猶是如此,能讓他們“抓狂”的英國學生是否就長了三頭六臂呢?其實不盡然,從教育角度來看,這是由內在區(qū)別與差異決定的。因為教育本身只是社會生活的一方面,很多因素和條件會對教育產生必要影響。大致可以從以下方向進行剖析:(1)教育價值取向不同。不單是英國,很多西歐國家的教育都是建立在追求個人自由基礎之上的,中國則是從小強調集體教育。表現在教學理念上,英國教學更看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而中國則看重班級的整體化水平;表現在教學管理政策上,英國教學更趨向于人文化,而中國更趨向于軍事化;表現在師生關系上,英國教師和學生更為平等一些,是去權威化教育,而中國教師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服從教師”的思想,教師凌駕于學生之上,教師地位權威化余溫尚存。(2)追求的教學效益不同。不可否認,中國教學主要追求短期教學效益,而英國教學側重追求長期教學效益。英國暫且不論,單是中國,教師面臨的來自各方的壓力無法讓他們追求長期效益,勢必造成教學中更多關注結果,很明顯,英國側重學生學習過程,中國不是說不注重學習過程,而是注重學習過程的同時更側重學習結果。不得不說,紀錄片中5位中國教師除了職業(yè)責任心之外,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壓力驅動更出色地完成該項教育實驗項目。(3)社會發(fā)展程度、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文化土壤不同、考試制度不同、學生培養(yǎng)目標不同等,都是制約教育發(fā)展水平的關鍵因素。
無論如何,這次教育紀錄片引起了中英兩國的“文化小地震”,拋開網友熱議和貶褒不說,值得關注的應該是從中努力發(fā)現教學思路和教育規(guī)律,取長補短,并以此為契機,增加中英兩國教育交流的機會,增強對教育教學的研討,實現促進人才培養(yǎng)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http://www.66test.com/Content/2492233.html,5位中國老師的英國教育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