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鵬
摘 要: 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也就是人的價值兩個方面的辯證關系問題,作為徹底的經(jīng)驗主義者休謨在《人性論》中已經(jīng)做過探討,基于此,有學者認為,承認“我”與“私”的正當性是約束“我”的膨脹和“私”的泛濫的有效途徑,作者認為這也是當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 社會秩序 自私 慷慨 公共利益 人的價值
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化為學生的自身素質(zhì)。但是在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tài)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化的新挑戰(zhàn),“自由主義、自我膨脹、自私泛濫”等不斷沖擊大學生的“三觀”教育,為了把好“總開關”,筆者認為可以從休謨政治哲學中關于人性論的預設中得到一些啟示。
一、“愛他人”與“愛自己”
休謨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由于自然資源的稀缺性,使個人無法維持長久生存,并且很難滿足對物質(zhì)的無限欲望,因此人類只有依賴社會,依靠協(xié)作、分工和互助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政治社會,建立規(guī)則制度共同遵守,以維持正義,保證大家的利益安全。在這里,“愛他人”就等于“愛自己”,但這完全是出于“自身需求”。傳統(tǒng)教材中關于人的價值的闡述,也是在“愛自己”和“愛他人”的辯證關系中探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科學地揭示出人的本質(zhì)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人的價值的內(nèi)部關系,全面闡述了人的價值、權利及其實現(xiàn)的條件。人的價值指的是具體的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人的自我價值是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和客觀條件的,是具體的和社會的,脫離社會的純粹的自我價值是不存在的。人的自我價值(“愛自己”)是個人作為主體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對個人自我需求的滿足。自我需求主要包括物質(zhì)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其實現(xiàn)途徑其一是個人的自我努力;其二是社會應能提供保證個人尊嚴、滿足個人需要的物質(zhì)和精神的條件和手段。人的社會價值(“愛他人”)是個人作為客體通過實踐滿足他人、社會的需要,其實質(zhì)是個人通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為社會、為他人的物質(zhì)和精神需要所作出的貢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是辯證統(tǒng)一的,他們是互為前提、相互促進、互相轉化的。一方面,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互為前提,表現(xiàn)在社會價值以自我價值為前提,社會應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使人的個人價值得到保證,即為滿足個人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和才能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質(zhì)和精神條件;同時自我價值以社會價值為前提,也就是說個人必須努力對社會盡責,盡可能地奉獻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為人類造福,得到社會的認可。另一方面,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是通過實踐相互轉化和相互促進的,我們主張在實現(xiàn)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人的自我價值。也就是說,在社會實踐中,個人不斷地為社會、為他人奉獻的過程,也就是個人自我價值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過程,在這里“愛他人”就是“愛自己”。
二、人性論預設的反思
休謨的政治哲學是注重人性自私的,但同時“又有有限的同情和慷慨”,此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在這里他做了基本預設:在有關人性的基本看法上看整個社會政治。他將追求人性地位放在最前面。
在休謨看來,人性的自私使得市民政府有了存在的前提,人的自私非正義行為造成的后果都會由政府“買單”,促進市民社會的建立。人本著自己的利益而“愛”他人,但“人愛自己勝于愛他人”,否則便不利于社會政治的建立?!拔覀冸m然必須承認人性中具有慷慨這一樣美德,可是我們同時仍然可以說,那樣一種高貴的感情,不但不能使人適合于廣大社會,反而和最狹隘的自然一樣,使他們幾乎與社會相抵觸”。人性論真正的出發(fā)點是人性自私和有限的慷慨,因為,自然資源的相對匱乏,又賦予人無限的欲望,但個人滿足這些欲望的自然能力又是很弱的,所以人互相慷慨的同時,既損害了自身利益,又使組織社會的力量弱化了,最終導致市民社會的解體。
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似乎只承認人性中“愛”,不承認“自私”。似乎覺得“自私”只有反面沒有正面,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自私”是對立的,所以早已拒之千里之外。但這樣才是真正脫離了“實事求是”的。我們承認人性中的自私,才能讓學生看到真實的自己、社會,才可以讓學生理解競爭的正當性和合理性、現(xiàn)實性,可以讓學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承認“我”與“私”的正當性,并不是要否定“愛”。休謨認為因為自私,社會才有了秩序,有了市民社會、市民政府,“社會秩序才能規(guī)范、有效”。在此過程中,協(xié)作、互助、慷慨就成了一種可靠的“愛”,這種“愛”就成為約束“自我膨脹”和“自私泛濫”的有效手段。我們研判休謨?nèi)诵哉擃A設,承認人性的“自私”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使我們能實事求是地探討人性,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具實效性提供思路。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性闡述的“多”的建議
(一)大學生思想教育理論研究多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我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武器”多,這個武器指的就是理論。教育工作者要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意識超前,如休謨、霍爾姆次、康德、尼采等,他們的思想理論本身可供借鑒,但關鍵是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思想武裝得更強,要能在這個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抵御不良思想文化的沖擊,把好大學生“三觀”教育的總開關。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合理途徑多
思想政治理論課如果只限于課堂,加之其教學理論思維的線性式、教育內(nèi)容的平面式、教育關系的單向式等,則必然導致學生厭學。所以,我們要根據(jù)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比如:實踐教學可以采取現(xiàn)實實踐和虛擬實踐相結合;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全方位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一所好的學校連墻壁也會說話。”注重宣傳、善于烘托,弘揚時代精神,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大學生思想高地,不拘一格,全方位、多層次、多樣性、多元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滲透到大學生思想建設的各個領域。
參考文獻:
[1]休謨.人性論(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
[2]休謨.人類理解力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
[3]張翠.休謨政治哲學的人性論預設及其現(xiàn)實意義[J].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