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應該是無心栽柳。3年半前大女兒第一次接觸擊劍,現(xiàn)在不管身體多不舒服或心情不好,她都能堅持每周訓練4次,總時間長度達5個半小時,其后她還得做第二天必須交的家庭作業(yè)??陀^說,作為媽媽的我也沒有這樣的動力和毅力。
這當然主要是大女兒的個性使然—— 一旦做了,就要做到最好。但也和這幾年我和她爸爸不斷挖各種小“坑”,“陷”她于體育有關。我認為,這種教育方法同樣適用于激勵孩子發(fā)展其他興趣。
在孩子心中樹立幾個標桿人物
大女兒在10歲半時加入學校的英式籃球隊。她并不特別擅長體育,長短跑、網(wǎng)球在年級里也就是中等,所以培養(yǎng)她對體育的興趣和信心是第一步的。
于是,我一直在尋找刺激她的機會。終于有一次,她被選為進步最快的籃球隊員,獲獎時從特邀嘉賓手里拿到獎牌,高興得不得了。但我卻被高中部的校隊長所吸引,故意在她面前大夸那女孩舉止落落大方、言語風趣。
像這樣樹立標桿人物,對孩子來說大有幫助,這些就在身邊的人物會給她們一種動力。我們把這種給孩子一定壓力、讓她自己樹立目標的做法稱為“挖坑”。不過,家長“挖坑”有技巧:不要讓被“坑”者感覺有任何壓力。評論標桿人物時,只要多方位贊嘆標桿人物哪些方面讓你喜愛就夠了,不要有任何一個字跟孩子有關系,才不會引起反感,也不會給予她們壓力從而導致逆反(壓力需要來自孩子們自己內(nèi)心深處,而不是成人)。
這種“坑”永遠不嫌多。此后,只要見到這個校隊長,我都要大夸一番。要知道,校隊長一般只有高中最后一年的學生才有機會當,且多半是體育健將,學習一般也挺好,號召力、領導力和組織能力一樣不差。在女兒面前夸得多了,她就會自己開始反思自己,向前輩們看齊。
孩子自己的事,再累也不應越俎代庖
有了目標,還得有實現(xiàn)的手段。記得女兒在11歲時,第一次參加全英格蘭11歲組佩劍比賽,意外拿到了女子銀牌。當時只有她爹非常冷靜地挖了一個大“坑”,說:“要有能力打金牌才算數(shù)。體育比賽只有第一?!彼€批評女兒比賽之前都沒有自己準備,全是媽媽代勞,完全沒有職業(yè)范兒。
這實在是太“狼爸”了!當時我完全無法理解這種做法:孩子嘛,玩玩就好了,那么認真做什么?后來她爸爸說,鼓勵孩子進步,不能只有夸獎——這恰是英國教育的弱勢,其實孩子需要學會客觀看待事實,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她才會重視自己的所得。家長越位代勞是事倍功半的。
此后的一年里,在女兒所有的比賽前,我都會找到主辦方的網(wǎng)頁,把她年齡組的名單打出來,讓她過目。同時還會把俱樂部其他參賽者年齡段的名單也打出來,聽她分析。賽后,我則把從小組賽到?jīng)Q賽所有結果都打出來,也聽她意見,比如誰為啥得這個分,誰又遇到了哪些對手……
像這樣日積月累,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能自己主動找到賽前資料和賽后資料,對整個英國佩劍從11到23的男女選手都有概念,也養(yǎng)成了一個好習慣,每次在賽前會想自己遇到哪些對手,該如何設計出擊或者防守。這種思維的訓練成為她用體育強身健體之外的又一個收獲。
“挖坑”,還得懂“填坑”
光“挖坑”當然不夠,畢竟孩子們的成長不是一種模板,放進去就自己開花結果。學會幫她“填坑”也是很重要的。
去年秋天,因為學校的課業(yè)越來越多,我跟她商量后,把每周兩次的游泳給停了。因為沒有時間,她連學校的籃球試練都沒有去,體育老師來問是不是太忙,甚至可以按照她的時間安排試練,但她還是回絕了。
她回來說,周一、二、四、五都有擊劍,已經(jīng)和周一的音樂會重復了,而籃球比賽的時間基本是周一和周三課后,她如果被選上,就完全沒時間做作業(yè)了。當時我就同意了。
現(xiàn)在看來這種“填坑”是及時而且必要的。
看女兒現(xiàn)在的狀況,除了在擊劍上表現(xiàn)出色,籃球和游泳并沒有那種打到全國乃至歐洲的水平,而她個人的身體素質(zhì)也沒有專業(yè)運動員的苗頭,如果都抓住不放,會造成她整個人重心不穩(wěn)。有一項運動能達到多方面的目的就夠了,不必太貪心,畢竟她天賦有限。
陪孩子成長,其實就是“挖坑”“填坑”不斷交替的過程,它最大的快樂便在于家長需要從中不斷學習。每次和孩子“過招”,看似斗智又斗勇,其實怡性又養(yǎng)神。
聰明的父母樂于給孩子“挖坑”——給一定壓力,讓孩子樹立目標,更懂得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和現(xiàn)實情況“填坑”——適當減壓,讓孩子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