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萍
[摘 要]散文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文體。散文的特性決定著散文閱讀教學的方式。對散文的教學,教師要從“言說對象”“主客體”和“作者獨特生活經驗”三個方面去分析,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感受散文的表達特點,獲得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熏陶。
[關鍵詞]閱讀教學 著眼點 散文
[中圖分類號]
王榮生教授在《語文教學的主導文類何以是散文》一文中指出:“散文是中小學閱讀教學的主導文類,散文閱讀教學占據語文教學的大部分課時?!痹谛W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大半的時間是在引導學生進行散文的閱讀活動。但由于對于散文特點的了解不足,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對散文教學的著眼點把握不準,使散文教學偏離了方向。
一、莫讓“外在的言說對象”替代了“個人化的言說對象”
散文是一種寫實性的文學,它的言說對象是真實存在的,但這種言說對象是“個人化的言說對象”,是作者通過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內心體察到的“言說對象”。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切不可用生活中的“外在言說對象”替代作者“個人化的言說對象”。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散文,言說對象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葉子,但這普通的葉子在作者的眼中變成生活在集體中,為集體無私奉獻的人。散文中的葉子就成了作者的“個人化言說對象”。如果我們用生活中的葉子去思考文本中的“葉子”,就無法讀到作者的內心深處。為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個人化的葉子”,教學中我設置了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利用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作者眼中的葉子是怎么樣的?(引導學生感受葉子的外在之美)
2.作者眼中的葉子可貴之處在什么地方?(引導學生把握葉子的內在之美)
3.作者認為“一片美的葉子”應該是怎樣的?(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
最后,我以討論結束了本節(jié)課教學:你愿意做一片怎樣的葉子?通過討論,學生對作者為集體無私奉獻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散文的閱讀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所見所聞,不應以現實中的事物去替代作者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想,才能讀到作者的內心深處。
二、莫讓閱讀的關鍵點由“主體”變成了“客體”
散文作者對言說對象的描寫,不是為了向讀者介紹這些言說對象,而是通過這些對象的描繪表達自己的一些感情和思考。因此,散文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眼中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這些人和事去體會作者的情思,感受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田園詩情》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一篇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描繪了異域荷蘭獨特的田園風光,展現了寧靜舒適的生活意境,表達作者對這種寧靜、安逸如詩一般的生活的向往之情。本文描繪的客體是荷蘭風光和荷蘭寧靜的生活,但這不是閱讀活動的關鍵之處。閱讀本文重在體會作者對這種寧靜如詩般生活的向往。教學中,我首先提出一個總的引導性問題:“何為‘詩’?何為‘詩情’?本文中的‘詩情’表現在何處?”學生通過認真地閱讀,分別在文中找到相關描寫,逐步感受到荷蘭悠閑祥和的田園生活,體會作者內心深處對這種寧靜安逸的生活的向往,分享了作者的情感體驗。
讓學生在散文閱讀中,借作者眼中之物,察作者內心之悟,是我們散文閱讀教學中應該思考的問題。
三、莫讓“讀者的經驗”替代了“作者的情感”
學生在閱讀中經常會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感受甚至同化作者的情感,但散文所描繪的客體是作者個人化的對象,主體是作者的個性化的感想,文章傳達的是作者在獨特環(huán)境中產生的獨特情感。正是由于散文的這個特點,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切不可讓學生的“讀者的生活經驗”替代“作者寫作時的情感”。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散文《水》一文,作者回憶了故鄉(xiāng)嚴重缺水的情況,通過描寫“取水”時艱辛、“缺水”時的苦澀和“洗澡”時的快樂,表達水的“無比珍貴”之情。文章中的幾處細致描寫,如“雨中洗澡”“勺水之浴”讓人印象深刻。但是作為東部富水地區(qū)的孩子,很難體會到這種缺水的痛苦。為了防止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取代作者的經驗,導入環(huán)節(jié)我向學生出示了西部缺水的圖片。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活動中,我抓住“請我喝酒不如請我喝水”“在雨中奔跑跳躍,大呼小叫”等語句,讓學生感受作者的經歷。最終,學生通過細心閱讀和用心體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馬朝虎兒時缺水生活的苦澀,也讀到了作者的內心深處。如果用讀者的經驗替代作者的情感,就不能體會到作者獨特的經驗,也就無法通過閱讀豐富學生的人生經驗。
散文作為小學語文課本中最常見的文本體式,我們教學應該正確掌握其特性和教學的著眼點,切不可使學生偏離閱讀的方向,讓散文閱讀出了格。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