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晉建
摘 要: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動態(tài)生成性過程,有效引導學生學習,激發(fā)興趣,興趣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強大內驅力,撥動學生的情緒之弦,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課堂要“還學于生”,有效的課堂教學才能存在或發(fā)生,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xiàn)共識、共享、共進。
關鍵詞: 歷史教學 教學結構 有效教學現(xiàn)代教育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課堂要“還學于生”,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觀念也由原來的注重學習結果轉變?yōu)樽⒅貙W習過程。為了適應這種創(chuàng)新教育、主體性教育的需要,歷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也必須呈現(xiàn)開放性和多樣化,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注重習慣培養(yǎng),學法指導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開始。歷史課堂的良好習慣包括課前準備充分,課前預習,課后及時歸納、練習,濃厚的歷史學科興趣,質疑、探究、反思的學習品質等,這應該是每一門學科學習的共同要求。良好的習慣需要不懈地養(yǎng)成。一定要上好每學期的第一節(jié)課,對一些習慣要求不斷強調,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醒學生,當良好的習慣成為一種常態(tài)之后,課堂的有效性也就水到渠成了。對習慣、學法的培養(yǎng)要符合學科特點,教師的指引也要有“歷史”特點。學會閱讀課本,用課本觀點分析問題,是最需要培養(yǎng)也是最有用的方法。
二、重視資料信息的獲取,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學生學習歷史,始于對歷史信息的獲取。歷史教學的系統(tǒng)論認為,歷史信息的獲取的優(yōu)劣,主要取決于信息接收的水平和效率高低。在教學中經常地進行知識間的分析比較,可使學生不僅在信息的量上添加,更可在質上加深對信息的理解,從而納入學生自身的知識系統(tǒng)。廣泛地搜集、占有材料,解讀、整理、運用材料得出正確結論,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徑。為此,教學中應適時地指導學生看書,找出重點,采用圈、點、評、注等不同方法,用自己所熟悉的語言或符號對預習情況作出記錄,消化基礎知識、重點內容,找出理解上的難點,帶著問題進入課堂,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如在學習《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之前,預先給學生布置預習提綱:(1)概括指出英國、法國、美國、德意志、俄日工業(yè)革命的特點并分析成因。(2)自行設計2—3道思考題以供課堂討論。(3)請用200字左右描述“工業(yè)革命”狀況。學生通過知識結構的整理,問題的探究解答,基本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對歷史問題的描述,并逐步體會到如何利用教材和提供的資料,達到沒有外來指導的情況下閱讀教材、收集有關資料,使自己的認知活動達到有意識的和自我可控制的,完成認知的目的。
三、課前導入到位,與史“對話”
中學歷史教師在有效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是交流高手。從教育的根本特征來說教育教學活動充溢著師生間視野、思想、學識、情感、人格魅力的交流,采取朋友式的姿態(tài)、知己式的心態(tài)進行交流。
課前導入不僅是課堂導語,而且是從老師進入教室到開始本節(jié)正式內容之間的行為總和。教師進入教室后的第一件事是觀察學生,看是否學生缺席或有其他異常狀況。通過觀察學生,感受學生的情緒狀況,根據需要及時調控。導入可檢查上節(jié)課的學習效果,也可明示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導語可以根據內容設計,也可以根據學生情緒狀況臨場發(fā)揮。導語可以以多種方式呈現(xiàn),音樂、詩歌、影視、朗誦、故事,注重情境教育的應用和實施,這對學生情感的調動與培養(yǎng),在心靈體驗上的作用將會是巨大和深刻的。歷史教學中,“導入”語言的新穎、“小結”語言的理性、“過渡”語言的巧妙,都可以使學生進入一種歷史情境,使學生主動地與歷史“對話”。
四、開設歷史活動課,營造氛圍
一節(jié)課如果老師一味地講到底,則老師也會疲勞,學生也會厭倦,教學效果也會很低。事實上,氣氛可以調節(jié),情緒也可以調節(jié)。只要我們掌握好課堂的進度、節(jié)奏、環(huán)節(jié)、內容的安排,特意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好氣氛,就能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我們開設的歷史活動課大致有以下幾類:(1)歷史文物仿制活動(如仿制古農具、仿制甲骨文、仿制古錢幣、仿制青銅器等);(2)故事會活動,如講三國故事比賽活動;(3)畫歷史插圖活動,如歷史專題繪畫比賽活動;(4)影視欣賞活動,看歷史題材影視片;(5)參觀考察活動,組織外出參觀學習、調查訪問等活動;(6)歷史知識競賽活動,多與班會結合,進行搶答賽等;(7)課余活動,如舉行歷史題材的多媒體作品制作比賽;組織學生開展歷史社團活動,等等。這里要強調的是,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些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其意義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如何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考,使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同時對歷史進行認識,并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因此,所有的教學組織形式,都應圍繞這一目的展開,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創(chuàng)新,讓他們自主發(fā)表有創(chuàng)見的看法或觀點,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讓他們自主地參與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以達到教學目的。
總之,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任何一個生命個體都是值得關注和尊重的。新課程課堂教學以傳統(tǒng)模式為載體,但又不為傳統(tǒng)教學所囿,開放生成別有風味,從動態(tài)的、生成的視角把握歷史課堂教學,勤于建構和諧的課堂,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共識、共享、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