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詢中,有一種非常有效且平易近人的方法,叫焦點解決法(SFBT)。它不僅能夠幫助他人解決心理問題,還適用于家庭,可以協(xié)助孩子改善問題行為,使親子教養(yǎng)變得容易。同時,在運用這個方法的過程中,父母也會發(fā)現(xiàn),不但親子關系變得融洽,自己也充滿了正能量?!愐馕?/p>
專家介紹:
陳意文:臺灣資深心理咨詢師,就職于臺灣張老師基金會(臺灣著名心理輔導機構),從事親子問題、青少年成長問題的咨詢輔導工作20余年,擅長應用焦點技術、游戲療法幫助青少年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問題。
教育孩子出現(xiàn)困境時,家長不妨轉換一下思維方式
我接觸過大量青少年成長問題案例。咨詢中,我發(fā)現(xiàn)生活中大多數(shù)父母在面對問題時,最先考慮的往往是: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件事?這件事是誰造成的?這件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現(xiàn)在,有什么樣的困境或癥狀?
這是一種偏向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習慣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在處理事情時,往往會先分析、尋找真正的原因,再思考相應的對策。
這樣的思維方式用在機械問題上會很有幫助,比如,車子壞了、空調不制冷了……我們只要找出問題背后的原因,就可以知道如何加以解決。
但在生活中,我們總免不了要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小到愛發(fā)脾氣、不聽話,大到出現(xiàn)行為偏差,父母也總免不了用修理機器的思維方式來思考解決孩子的問題。比如,當孩子早上賴床不起時:
——是不是昨天太晚睡了?
——怎么天天起床都這么困難?
——是不是對孩子的教養(yǎng)太過于松散、寵愛,讓孩子一點兒都不精神?
……
但是,人的問題遠遠比機械問題來得復雜且多變。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時真的找不出原因,還會被問題本身困住,感覺像是在問題上打轉。這不但耗費掉了過多的時間、精力,還增加了親子間無謂的摩擦!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轉換一下思維方式——在處理事情時,先確定解決的方向與策略,再尋找確實的目標與方法。這種思維方法更關注每個人的優(yōu)勢和他擁有的資源,比如,孩子的優(yōu)點、長處、特質,以及任何可以幫助他解決問題的人、事、物等。這是一種集中于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轉換思維方式后,事情的發(fā)展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變化。還是以孩子賴床不起為例,如果我們注意到:
——什么時候孩子一叫就起來?
——什么時候孩子比較容易早起?
——那時候,他是什么樣子的?
——他是怎么做到的?
……
這種思維方式可以讓我們不只注意到孩子晚起的時候,同時也注意到孩子也有早起的時候。如此一來,父母與孩子間的談話就不會只聚焦在孩子的失敗之處,而轉為“他有時也能做好”的成功經驗或例外經驗上。之后再與孩子談話,氣氛就會比較親和,孩子也比較容易有自信,進而主動解決問題。
后一種思維方式在心理學中稱為焦點解決法(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簡稱SFBT)。運用這種方法時,我們會以“可以做些什么去處理當下問題,讓問題不再繼續(xù)?”取代以前的“問題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
焦點解決法的要點
在工作實踐中,我嘗試用焦點解決法引導父母和孩子改變看問題的視角,重建親子溝通模式,幫助很多孩子走出了成長困擾,也幫助很多家庭重建了親子關系。以下,我用生活中的實例來解釋運用這個方法的幾個要點。
→把力氣一直花在如何“解決問題”上
我的女兒是扁平足,診療發(fā)現(xiàn)這遺傳自爺爺。我是應該歸咎爺爺,還是趕緊訂制矯正鞋墊,趁早治療呢?很多時候,把力氣和時間全花在找問題的成因上,不但徒勞無功,還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推卸責任的習慣。因為在找原因的過程中,不免會追究“是誰造成這個問題的”。
→沒有一件事情只有負面的意義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比如,我的兒子從小內向,他3歲時有一次上潛能課被小朋友欺負。借由此事,我們體會到學會“自我保護”的重要,于是送他去學跆拳道。直到現(xiàn)在,他已經堅持了8年,不但身體變好、骨骼強壯,也不再被欺負了!
→相信孩子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只是有時連我們自己都沒有覺察自己的潛能。父母要當個經驗豐富的引導者,帶領孩子找到自己內在的豐富寶藏,讓他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一個能夠自己“捕魚”的人。
→做目前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每一位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有著殷殷期盼,常常會設下過高的期待。這樣不但容易傷害親子關系,也會間接傷害孩子的自尊。父母可以運用一個個小目標,帶給孩子解決問題的信心與動機。幫助孩子找到目前就可以做的事情,不但可以讓他累積成功的經驗,更能幫助他達到最終的目標。
→放下自己的想法,給孩子以引導
孩子放學回到家,臉色很難看,媽媽看見發(fā)問:“你是怎么了?這么不開心!”孩子回答:“還不就是豆豆……”媽媽連忙搶話:“什么?是不是豆豆又欺負你啦?我早告訴過你,別跟他玩兒,你就是不聽……”媽媽若能將自己的想法放下,聽孩子說完,并引導他說出事情的始末緣由,說不定結果大不一樣。此外,家長還可多問問孩子:“如果這個問題真的解決了,你會注意到的第一個不同是什么?”通過這樣的問句,逐步引導孩子找到行動策略。
→孩子的自我認識是不斷建構的
父母多給孩子正面的成功經驗,孩子對自我的意義就會偏向良好。比如,長期遲到的孩子會被稱為“遲到大王”,他也慢慢認為自己就是沒法準時到校。但是,當有了“早到”的經驗時,他對自己的意義發(fā)生了轉變——“我也可以準時到”。家長可以讓孩子再一次體驗“可以不遲到”的自我掌控感,最終幫助孩子改掉遲到的習慣。
→合作是必然的現(xiàn)象
常常遇見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乖”“不聽話”。歸根究底,這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找孩子的時機不恰當。只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共同的目標與方法,合作就會變成必然。例如,我發(fā)現(xiàn)我兒子看書時非常專心,如果這時請他做些別的事情,他就會不開心,也很容易頂嘴。但若是先問他是否在忙,再斟酌請他幫忙,他通常都很樂意。
→不固著在沒用的做法上
有些父母總是使用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日復一日,直到親子關系崩壞或是事情發(fā)展到難以收拾的地步。其實,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若能將重點放對,放在問題的解決上,不但省時省力,還可以減少親子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