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蕓鋒
老慣個子不高,估計不到1米6的樣子。身型也不魁梧,屬于山區(qū)農(nóng)村人干瘦精細的類型。相比面龐不大的臉型,老慣的兩只眼睛顯得比較突出。而更為突出的是,他的兩個腮幫子,在我記憶中,多數(shù)時候都是鼓得滿滿的、圓圓的,似乎稍不注意就會從臉的兩邊掉落下來。
當然,老慣的腮幫子至今都沒有掉下來,因為他要靠它們吃飯。老慣是個吹嗩吶的,馬蹬壩大隊的所有人家,誰娶媳婦或嫁女,“嘀嘀嗒嗒”的嗩吶一響,整個大隊的人都知道,這是老慣和他的兄弟隊伍來了。
老慣的哥哥,右手有殘疾,整個手掌都沒有了。但這并不影響他使用嗩吶,用一個光禿禿的、沒有手掌的小手臂,在嗩吶管的幾個圓孔之間上下摸索,這是兒時的我們圍在老慣他們身邊,聚精會神看稀奇的主要原因。
兩支大嗩吶;一支小嗩吶;一張牛皮鼓;一面大鑼;一對镲;還有一只放在掌心的鐺鐺。記憶中,老慣的樂隊似乎就這些玩意兒。通常是,幾聲清脆的鐺鐺聲后,“嘣嘣嘣嘣”的幾下鼓點,兩支嗩吶的高亢聲響引吭而出,隨之,大鑼、镲子等等跟隨鼓點的指引,一擁而上而又毫不混亂。
具體他們吹的什么調(diào)子,現(xiàn)在說不出來了,只是恍惚還能記得其中的一丁點兒旋律。始終不能忘記的是,在每段長達幾分鐘的演奏中,嗩吶一定是其中的關鍵與主角。一來,在所有的樂器中,嗩吶聲響最為突出;二來,吹嗩吶的人最為辛苦,腮幫與眼珠都鼓得很大。幾分鐘下來,除了喝水、喘氣,很少見老慣還有力氣說什么話。
盡管老慣他們當時在馬蹬壩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占據(jù)著喜樂的壟斷地位,但是收入并不高。小時候聽大人說過,一般兩天演奏下來,整個喜樂隊也只能得到幾塊錢的報酬。
婚禮的前一天,一張四方桌上擱放著喜樂隊的樂器,而這張桌子,一定是擺放在婚慶家堂屋大門外。通常是,熱氣騰騰的九大碗開始端上客席,老慣他們就卯足勁兒地吹吹打打。等到幾輪酒席上的客人逐漸少了下來,老慣他們才開始吃飯。主人家還會單獨給樂隊每人發(fā)一包煙。從5分錢一包的“經(jīng)濟”牌到1角錢左右的“紅梅”牌不等。
到了正式娶嫁的那一天,一大早,一支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就出發(fā)了。媒人走在隊伍的前面,然后依次是男方的娶親代表,手拿兩把雨傘的新郎,再就是老慣的喜樂隊,抬彩禮或湊數(shù)扎場子的其他人等。這么龐大的隊伍,行走在山村鄉(xiāng)里,唯一可以通知家家戶戶出來觀看的,就是喜樂隊的嗩吶、鑼鼓聲響。
一路上,凡是人家聚集的地方,他們會隨著隊伍緩慢下來的行進節(jié)奏,及時發(fā)動起一波又一波的喜慶樂演。這對于迎娶媳婦的雇主家,才是最為看重、也有面子的事情。
然而,頗有些遺憾或諷刺的是,一輩子替人娶親鼓吹的老慣,卻始終沒有聽到吹響在自己婚禮上的嗩吶聲。據(jù)說因為家里兄弟多,沒有財力建房和備彩禮,他三四十歲仍舊打著光棍。后來,又聽說他娶了一個帶著孩子的寡婦。但是這樣的事情,畢竟沒有新婚那樣體面,也就沒有舉行吹吹打打的婚禮。再后來,聽說老慣有了一個自己的孩子,也許是需要養(yǎng)家?guī)Ш⒆影?。也許是家里經(jīng)濟條件好了,不必再出去吹嗩吶了吧。也許是老了,再也吹不動了吧??傊?,老慣的嗩吶聲,逐漸稀疏,不再響起,最終淡出了物是人非的老家山村。
現(xiàn)在的農(nóng)村結婚辦酒,都少有人再用嗩吶、鑼鼓,改成用電子器樂和西洋樂隊。但在我心里,最令人動容的記憶深處,仍是那聲清脆的嗩吶,在忽隱忽現(xiàn)的緊鑼密鼓之后,不經(jīng)意間猛然驚破長空,在外游他鄉(xiāng)的清夢中,一次又一次地略帶悲愴地,悠揚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