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
西安晚報曾聯(lián)合某企業(yè)、團省委和省青金會發(fā)起援助貧困大學生計劃,活動啟動以來,接到大量報名者。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有的寒門學子陽光勵志,也有的寒門學子不愿接受資助,對貧困家境無法釋懷。(據(jù)《西安晚報》)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用在求學上,其實非常貼切。如今的大學早已收費,四年的學費、食宿費及其他費用加在一起,實在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在許多城市,沒有10萬塊錢,四年的求學生涯很難支撐下來。但10萬塊錢,又豈是一個貧寒之家能拿得出來的?在此境況下,接受他人的資助,贏得求學的機會,不失為一個良好的選擇。
可面對他人的好心資助,偏偏有寒門學子一口回絕。報道中一位考生今年考了564分(文科)??紤]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母親報名了“援計劃”,可當她把這個消息告訴女兒時,女兒怎么也不同意,無奈之下,程女士只能放棄。而在去年,“援計劃”報道后的一名寒門學子怎么都不肯到發(fā)放現(xiàn)場領取資助款。
學生有權拒絕援助,問題是拒絕之后又當何去何從呢?寒門學子又該到哪里去籌措這筆費用呢?父母嗎?父母已經(jīng)無能為力了;自己嗎?確實可以外出打工賺錢。但一個高中畢業(yè)生,既無經(jīng)驗,又無專長,甚至連強勁的體力也沒有,就算全力以赴,恐怕賺到的錢也少得可憐。這就意味著,在拒絕別人的資助之后,寒門學子可能失去求學的機會。如此代價,實在太過沉重。
明知沒有資助就讀不了大學,可依然有寒門學子選擇拒絕;他們的選擇所折射的,恰是他們錯誤的心態(tài)。
人生來貧富有別,所代表的只是人生際遇而非人生榮辱。事實上,富有不值得驕傲,貧窮更不是恥辱。但可惜的是,一些寒門學子非但不能正視自己的生活狀況,反而對自己的貧窮耿耿于懷、自卑不已,而過度的自卑所帶來的正是過度的自尊。正因為過度自尊,他們才拒絕一切的善意和一切的資助。在他們看來,接受他人的資助,就意味著自己低人一等,所以為了自己的尊嚴,一定要拒絕資助。他們的這種做法,無疑是缺乏理性的。
放眼國際,一旦哪個國家遭遇地震、海嘯等災難之后,該國就會大量接受他國的援助,而絕對不會將此視為恥辱。原因很簡單,受災之后,國家有權得到資助。同樣的道理,其實也適用于個人。
客觀而言,接受資助既無損于個人的尊嚴,更無損于個人的自立自強;相反的,接受資助既是對別人善心的成全,也為自己的成長鋪就一條向上的臺階,讓自己將來走得更好。面對資助,寒門學子不妨坦然接受,并且將別人的恩情化著強大的動力,促使自己努力向上有所作為,日后再去資助別人。這才是面對資助應有的人生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