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占會 于立新
摘 要: 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如火如荼,地方高師院校在網絡教學方面也取得一定的進展,然而發(fā)展并不平衡,步履艱辛。優(yōu)秀英語師資短缺、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帶來的教學組織難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落后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合理利用網絡多媒體是教學改革的推動力,使之幫助改變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所在的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推動大學英語教學向高層次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 地方高師院校 英語現(xiàn)狀 網絡教學 實踐研究
教育部在新近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fā)和建設各種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與條件。其設置要充分體現(xiàn)個性化,考慮不同起點的學生,既要照顧起點較低的學生,又要為基礎較好的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空間;既能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又能培養(yǎng)他們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這就為大學英語網絡化教學提供了政策支撐。
1.地方高師院校大學英語現(xiàn)狀分析
1.1生源水平參差不齊,兩極分化明顯。
高教的大眾化,使學生數(shù)量急增,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地方高校也深受其影響。隨之帶來的是學生英語入學水平偏低,而部分來自城市或重視英語學校的學生則在入學時各項技能已近四級水平,由此出現(xiàn)新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此外,教學班人數(shù)擴大,由此引起教學效率下降,語言交際活動無法開展。教學班學生越多,師生交互越少,課堂授課中甚至有為數(shù)不少的學生無交互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地方高師院校由于受地域影響或經費限制,在綜合實力上遠遜于國內一、二類大學,然而地方高師院校在全國高校中所占比例較大,所處地域較廣。
1.2聽說能力欠佳,學習自主性不高。
受地域差異、城鄉(xiāng)差異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加之中學階段多年來一直重閱讀輕聽說,地方高師院校學生入學時在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各項技能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及偏遠地區(qū),離教學規(guī)定的入學要求相差甚遠,課堂缺少互動,聽說環(huán)境欠佳。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學習被動,習慣填鴨式教學,很少考慮自主學習的必要性。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進入大學后學生學習動機缺乏內部推動力,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英語只是為考試及格或過級,對英語缺乏自主學習甚至表現(xiàn)出恐懼或無奈。學生在廣泛、自主、全面、正確地選擇學習內容方面表現(xiàn)欠佳,學習活動中缺乏自主學習策略,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不強,學習活動后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的總體能力亟待提高。
1.3優(yōu)秀師資數(shù)量短缺,內涵亟待提升。
目前,公共英語教師的授課任務繁重,被戲稱為“超負荷”型人才。筆者所在的白城師范學院位于吉林省西部,是典型的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就是這地理位置偏僻的普通地方高校卻肩負著培養(yǎng)吉林省西部及內蒙古東北大部的本??粕厝?。專門從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工作的教師32名,擔負著全院5000多學生的英語教學任務,師生比例1:130強。在32名專職教師中,中青教師28名,占教師比例的88%,取得英語專業(yè)碩士學位及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的11人,只占34%。進修培訓機會少,由于課時多身心疲憊,沒時間“充電”,加之地域偏僻,引進高質量人才相對較難,如此高素質教師團隊難以形成。
1.4教學設備亟待更新,資金投入不足。
缺乏足夠人、財、物投入,校園網絡教學平臺有待完善,缺少可供學生使用的多媒體個性化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教學資源配置遠未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尚不能較好地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開設適合不同層次學生需要的各類英語課程,影響到學生英語應用技能和教學水平的提高。經費投入不足又導致教學資源相對緊缺,要保證教學質量基本合格,其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
2.網絡教學在地方高師院校教學實踐策略
2.1網絡化教學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育部十分重視高等教育的均衡發(fā)展和資源的合理配置,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以推動地方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通過政策傾斜,努力擴大尤其是地方高師院校的教育資源,增強其發(fā)展能力。通過實施高校對口支援,促進地方高師院校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科和專業(yè)建設得到較快發(fā)展。通過這些積極有效舉措,有了資源的支撐,現(xiàn)代教育技術得以施展。
網絡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近幾年已趨于多元化。無論是課程設置、網絡教材及課件編制,還是教學方法和技巧,其共同點是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發(fā)揮學生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動性,教師起主導作用。加快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的目標,即“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fā)展”。通過優(yōu)化教學載體,地方高校學生基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縮小差距。
2.2網絡化教學能更有效地促進教師不斷充實自己。
地方高校公共英語教師授課任務繁重,培訓機會較少,因此影響到自身的業(yè)務能力提高。我院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新教師崗前培訓。通過暑期培訓,給他們就大學英語教學尤其對本院的多媒體設施作系統(tǒng)介紹,使其對即將從事的工作有較全面了解,幫助他們盡快地熟悉工作環(huán)境,進入角色。(2)實施導師指導制度。每位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教師指導兩名青年教師,在教學課件、網絡教學科研等方面予以引導。(3)提高學歷層次。學院在經費短缺的情況下,針對教師整體學歷偏低的狀況,不惜重金鼓勵支持教師以各種形式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在網絡教學上不斷更新。在師資嚴重缺編、教學任務繁重、普遍超負荷工作的情況下,每年力爭三四名教師進修學習或攻讀碩士及碩士以上學位。(4)建立教研室集體網絡教學交流資源共享的集體備課制度。新老教師互相學習,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因材施教,教師充分發(fā)揮自身特長,進行個性化教學。(5)請名師來我院定期講學,指導我院的大學英語網絡教學。通過制定相關的鼓勵政策和進行持續(xù)的培訓等措施,鼓勵教師進行網絡輔助教學實踐,推動教學改革。比如學校設立課件資源制作基金,鼓勵教師參與課件資源的制作。加強對在職教師培訓的力度,堅持通識培訓與學科培訓相結合、參與式培訓與講座相結合、崗前培訓與過程中培訓相結合的方針;學校還將校內網絡輔助教學活動納入師生的各項考核,對實施網絡輔助教學效果好的教師給予獎勵,對不負責任、效果欠佳的教師限期改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獎罰制度,保證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堯學.關于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3(7):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4.1.
[3]王守仁.以提高我國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為出發(fā)點,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外語界,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