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林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分四個步驟糾正幼師學生長期養(yǎng)成的方言習慣,幫助他們提高普通話水平,最后順利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
關鍵詞: 普通話 幼師生 普通話訓練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交往越來越密切、范圍越來越大,普通話作為交往的重要工具日益為社會所重視。學校成為推廣普通話的主要基地,而教師則成為推廣普通話的主要力量。
2000年9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其中第八條規(guī)定:申請認定教師資格者,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二級乙等以上標準。
中職學校生源質量整體來說不盡如人意。我校幼師生大多數(shù)來自于桂林地區(qū)的農村或偏遠山區(qū),他們平時極少使用普通話與人交流,早已養(yǎng)成了用方言思維、用方言講話的習慣,說話時方言色彩濃厚,詞匯語法都不夠規(guī)范,這使得普通話教學起點較低,難度加大。筆者根據(jù)多年教學實踐,結合作為測試員參加普通話測試取得的經驗,認為幼師生普通話培訓可以按如下步驟開展。
一、端正思想,重視普通話的學習
因為從小接觸到普通話(看電視、學拼音等),加上中小學基本在家鄉(xiāng)就讀,與人溝通很少出現(xiàn)問題,大部分幼師新生缺乏自知之明,多認為自己的普通話還不錯,因此對普通話培訓不太重視。實際上,他們只能算是在說普通話,離說“標準的普通話”還差一大截。因此,在進行具體的訓練之前,先要端正他們的思想。
首先,要讓他們認識到:普通話是所有教師的職業(yè)用語,特別是幼兒教師。面對正處于學習語言關鍵階段的幼兒,教師的每一句話都會對其產生終生的影響,因而幼兒教師使用標準的普通話尤為重要。
其次,通過介紹《〈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相關內容,讓他們明白:師范院校的學生要想順利就業(yè),就必須在畢業(yè)前取得普通話測試二乙以上的等級證書,否則連申請教師資格證的資格都沒有。
最后,隨機抽取學生進行模擬測試,進行打分定檔,讓他們自行對比,弄清楚自己的真實水平。
二、夯實普通話基礎
學習語言沒有捷徑可走,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必須先打好基礎。普通話學習的基礎內容主要為基礎發(fā)音知識,包括普通話的聲母、韻母、聲調等內容,咬字、讀字標準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
1.聲母、韻母、聲調逐一過關,找出不足。
普通話水平測試中,一些學生讀音錯誤率高、缺陷明顯,究其根本,就在于最基本的聲母、韻母、聲調的發(fā)音要領沒有把握好,造成發(fā)音錯誤或發(fā)音不夠完滿。要想讓學生學會說一口標準、純正的普通話,教學就要從顯得單調、枯燥的聲、韻、調基礎發(fā)音練習開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方言色彩,學成的才是純正、標準的普通話語音。
每個人的語音錯誤都不一樣,訓練必須因人而異。例如我校學生來自桂林地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他們既有共同的語音錯誤(如無翹舌音、無后鼻音eng),又有各地區(qū)獨有的錯誤或缺陷(如全州an、ang不分,靈川in、ian不分)。因此,普通話培訓老師必須為聲母、韻母逐個正音,幫助每位同學找出自身的發(fā)音錯誤和缺陷,使他們在此后的訓練中能有的放矢,這是進行普通話培訓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實際教學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能輕易模仿老師正確的發(fā)音,大部分學生需要老師詳加指點。正音的關鍵在于辨清舌位,弄清動程。為讓學生更易理解,除了靈活運用舌位圖外,還可以運用“手勢法”和“對鏡觀察法”。如教平、翹舌聲母時,為說清舌頭在口腔中的正確位置,可以用左手稍稍彎曲代表口腔上顎,用右手模擬舌頭,從平放開始逐漸向上向后彎曲,代表不同的發(fā)音,即“平舌音”、“翹舌缺陷音”、“翹舌音”及“過卷舌音”,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不同的舌位。再如部分女生發(fā)“j、q、x”明顯靠前,將舌面音發(fā)成了舌尖音,針對這一情況,可采用“對鏡觀察法”,即對著鏡子找成阻部位,確定是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而非舌尖抵住齒齦。學生經過反復觀察和具體比較后,一般都能找出區(qū)別,正確發(fā)音。
桂林地區(qū)的人說普通話,調值方面有明顯缺陷,大多數(shù)人念字詞時存在陰平不夠高(55調讀成33調)、上聲拐彎不到位(214調讀成211或212調)的問題。在普通話測試中,一旦被判為調型系統(tǒng)性缺陷,扣分就會很重。因此,在培訓時,要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方言與普通話聲調在調值、調類上的差異,認真地進行辨音、正音。
2.加強識字訓練,培養(yǎng)學生讀規(guī)范字音的能力。
識字量不夠,記憶不夠精準,是幼師生在普通話測試第一題(讀單音節(jié)字詞)和第二題(讀多音節(jié)詞語)丟分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學生會把“祛”讀做“qù”、“風”讀作“fōng”、“?!白x成“zhá”、“埋怨”讀做“máiyuàn”等。有的是受方言影響,習慣性錯讀,有的是根本不認識字,有的是多音字讀音不規(guī)范。為改變這種現(xiàn)狀,可要求學生記誦《普通話培訓與測試》一書中的《常用單音節(jié)字詞表》。教學中可通過組詞、造句,分辨形近字等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字的正確讀音,快速增加識字量。
三、強化朗讀訓練,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
發(fā)好音節(jié)的聲、韻、調,不代表就可以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要想說一口純正的普通話,還要注意語流音變。最常見的語流音變現(xiàn)象有變調、輕聲、兒化和“啊”的音變,其中的輕聲、兒化是北方特有的語言現(xiàn)象,幼師生必須從頭學起,并花大量的時間記誦常用輕聲詞。
此外,為了形成良好的語感,一定要進行大量的朗讀訓練。堅持用普通話朗讀各種作品,有利于綜合運用聲、韻、調、音變等語音知識,鞏固語音學習成果;有利于消除方言干擾,促使口語語音規(guī)范化;還有利于不斷積累語言材料,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針對學生在朗讀中常出現(xiàn)的一字一頓、斷句不當、平淡乏味等問題,可以精選《普通話培訓與測試》指定的朗讀作品中的若干篇目進行范讀與精講,盡量做到每篇各有側重點,如作品2號《第一場雪》中的兒化、作品20號《最糟糕的發(fā)明》中的后鼻音……訓練時,先讓學生自行揣摩,而后由老師分析文章的感情基調、范讀并讓學生適當做些朗讀記號,如語速加快(→)、語速放慢(←)、語調上升(↗)、語調下降(↘)、重音(·)、聲音延長(——)等。
針對學生易漏字、添字、回讀、磕巴的問題,訓練學生“眼要動得比嘴快”,通過不斷練習,養(yǎng)成忠實于原文的好習慣。
四、模擬測試,提高應試技巧
普通話培訓的最后一個階段以網上學習和模擬測試為主。
相對于被老師當面矯正,性格較內向的同學更愿意登錄暢言網進行在線對比辨音。通過機上模擬測試,計算機可以指出考生目前的普通話大致等級水平及存在的主要發(fā)音問題,考生可以進行針對性訓練,以求盡可能提高普通話水平。同時,考生可以通過模擬測試盡快熟悉測試操作流程。
這個階段,由于時間關系,學生在音節(jié)方面很難再有大的改觀,但是在提高應試技巧方面大有可為。首先可以提醒學生,備測時合理分配時間。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一般建議他們花一半時間(約5分鐘)在前三道題上,有拿不準的就通過組詞或造句確定讀音,實在不認識就秉承“有邊認邊,無邊認中間”的古訓蒙一個音;另一半時間(約5分鐘)花在命題說話上,爭取備測時把話題說上兩遍,第一遍理清思路并確定內容,第二遍注意糾正字音。
其次,考前反復提醒學生:在正式測試時,讀單音節(jié)字詞調值要到位;讀多音節(jié)詞語要注意中重格式;朗讀要杜絕回讀現(xiàn)象、語速要適中;命題說話要避免濫用語氣詞、注意后鼻音與輕聲……
經過以上四個步驟的訓練,絕大多數(shù)幼師生的普通話都有了長足進步,并順利通過了普通話測試。但拿到合格證并不意味著學習結束,語言學習是無止境的,唯有把普通話學習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向播音員學習最標準的語音,從書本里學習最正確的詞匯語法,在朗誦、演講中靈活運用……幼師生才能真正提高普通話水平,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幼兒教師。
參考文獻:
[1]宋欣橋主編.普通話語音訓練教程.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4.
[2]卞成林主編.普通話培訓與測試.廣西教育出版社,2009.10.
[3]苑望主編.幼兒教師口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