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衡
摘 要: 由于高校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的市場化導向比較明顯,教育經(jīng)濟學的諸多理論經(jīng)過相應調整可適用于該領域。在界定了教學成本的基本概念后,我們借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可以解釋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的一些常見現(xiàn)象,并對該領域的很多研究成果和設想建議作出經(jīng)濟學角度的評價。該領域的相關研究剛起步,今后仍有較大發(fā)展空間。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 隱性教學成本 成本收益分析
一、教學成本的定義
教學成本是源于教育經(jīng)濟學的概念,包含教育成本之內,一般指學校培養(yǎng)一定數(shù)量合格學生在教學上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的貨幣表現(xiàn),屬于宏觀概念。高校對外漢語教學從教育經(jīng)濟學角度來說是一個特殊的領域,特殊性在于其市場導向的特征較明顯。高校除了承擔教學、科研任務外,還承擔社會服務功能,因此,長期以來高校被認為是以育人為主的非營利組織,成本管理一直受到忽視。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已不再是全額撥款單位,教育經(jīng)費來源出現(xiàn)多元化趨勢,教育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越發(fā)受到重視,市場導向特征在高校局部領域顯現(xiàn)。對外漢語教學長期以來一直是高校中市場化較為徹底的一個領域,不必承擔為全球育人的社會服務功能,而且教學比重遠大于科研比重,因此除了少量獎學金生外,留學生學費要遠遠高于同校的中國學生,這種以市場為導向的營利模式承擔了為高?;I措經(jīng)費的部分功能。正因為這種市場導向的理性特征,對該領域教學成本的研究要著眼于微觀層面最基本的供求雙方,需自下而上地審視和評判各類教學行為的可行性。因此本文所指的教學成本和上述一般意義上的教學成本不同,區(qū)別在于視角是教育的雙主體(教師和學生),而非學校。其“教學”二字包含了“教”和“學”兩方面,遠非一般意義上的偏重于“教”的“教學”。
二、教學成本收益原理的內涵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行為的兩個主體,也是我們教學成本研究的主要對象。從貨幣表現(xiàn)形式來看,學生付出的和學習有關的成本主要是學費,在營利模式下,學生整體付出的學習成本一部分轉化為教師的收益(剩余部分支付學校成本和收益,本文不予考慮)。這種貨幣形式的顯性關系很容易判斷,但從隱性的非貨幣形式再來觀察,情況要復雜得多。學生的隱性成本包括機會成本、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顯性成本中除了和學習有關的學費外,還有生活、住宿、交通等費用。學生的收益在于將來,是不確定的,這和學生的預判有很大關系。從教師方面來看,付出的顯性成本是和教學無關的生活費用,隱性教學成本主要是時間和精力,而收益基本都是顯性的,包括工資、獎金等可轉化為貨幣形式的福利?;窘Y構如下圖:
參考經(jīng)濟學相關理論,教學成本收益的基本原理可簡單概括為:剔除情感因素,在理性情況下,對師生雙方來說只有在收益或預期收益大于成本的情況下,相關教學行為才有可能長期穩(wěn)定地發(fā)生并維持正常質量。從學生方面來說,因為收益不確定,而且成本中的隱性部分包括很強的不確定性機會成本,因此學生的成本收益分析要比教師復雜得多。在師生這對主體關系中,教師的成本收益相對來說更確定,因此更可控,成為調節(jié)教學行為的主導因素。
三、教學成本收益原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成本收益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來解釋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出現(xiàn)的很多現(xiàn)象,其中留學生結構變化方面就有很多典型例子。例1:來華留學生一直以來以日本和韓國為主。由于日本和韓國的國民生活水平高于中國,而且離華很近,因此來華留學的顯性成本較去歐美留學低得多。又由于同屬漢字圈國家,傳統(tǒng)文化和教育理念相近,隱性成本中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比非漢字圈學生所要花的小很多,再加上日韓在華有大量產業(yè)投資,對華經(jīng)貿往來頻繁,將來就業(yè)時的預期值較高,機會成本較低。綜合起來看,來華留學是一個預期收益要大于成本的理性選擇。例2:近幾年,來華的韓國留學生明顯超過日本留學生。從人口規(guī)模和國民生活水平來看,這是反常現(xiàn)象。但最近中日關系陷入僵局,而中韓關系發(fā)展勢頭良好,因此兩國留學生對將來的預期出現(xiàn)截然相反的判斷。韓國國內市場狹小,就業(yè)競爭激烈,經(jīng)濟對華依存度要高于日本,同時中國經(jīng)濟繼續(xù)全球領跑,因此留在韓國國內發(fā)展或去他國留學的機會成本都比日本小。例3:近幾年,歐美來華留學的學生人數(shù)大增,和日本留學生人數(shù)下滑形成鮮明對比。非漢字圈學生學習漢語的隱性成本一直較高,他們需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學習才有可能達到日韓學生相同的水平。之所以來華留學人數(shù)猛增,主要還是因為歐美經(jīng)濟發(fā)展出現(xiàn)困境,年輕人就業(yè)形勢不佳,而同期的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令人矚目,因此來華留學的預期和放棄的機會成本之比出現(xiàn)了逆轉。盡管來華留學的歐美學生人數(shù)增加,但他們的隱性學習成本并沒有降低,因此最后學有所成的人數(shù)比例還是低于日韓學生,這從HSK考試的人員結構比例和通過率可以得到佐證。
成本收益的基本原理還可以用來大致評估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眾多研究成果、設想、建議的可行性。如有學者早就提出在教學中要大量利用電教設備,多使用PPT等使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擺脫一本教材、一支粉筆的陳舊模式。這樣的想法籠統(tǒng)地看的確很有建設性,而且從學習者角度來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疲勞度,對漢語學習產生更大興趣,有助于提升記憶力等,也就是說,可以降低學習者的隱性學習成本,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如果做這方面的實證研究,我相信結果應該是肯定的,而且可以從國外同行那里找到大量例證。但我相信這樣的建設性意見會受到相當多漢語教師的抵制,最后實施的可行性并不高。為什么?從教師角度來看,這么做明顯會增加教學成本。成人的二語學習不同于高校其他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不同于兒童偏重于興趣的外語學習,要制作出能明顯增強教學效果的PPT,需要花費大量課外時間和精力。一般專業(yè)課程關注的是內容,PPT的主要作用是代替教師的板書,以節(jié)省板書時間。PPT列出所授內容的章節(jié)綱目即可,也可摘抄教材中部分文字材料,或者補充一些其他參考資料,增加一些圖片??傮w來說,制作這樣的PPT不會花費教師太多時間和精力。而成人的二語學習關注的是過程,動態(tài)的展示效果很重要,并不是對教材的簡單重復。事實上,現(xiàn)在對外漢語教材制作得越來越精美,體例和圖片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只是靜態(tài)的展示,單靠教師個人的力量制作出能達到教材水準又不與之重復的動態(tài)展示和美化效果,需要掌握很多制作技巧,大多數(shù)漢語教師沒有這樣的技能。即便掌握了這樣的技能,花費的課外時間也是巨量的。如果花費大量精力制作出的PPT效果還不及教材水準,反而不如在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加以改進更能增強教學效果。此外,對外漢語教學還有著課時量大、班級規(guī)模小、教學內容更新頻率快、課型之間相關度低等特點,導致PPT的重復使用率低,更新節(jié)奏快,這些也會增加教師付出的總成本。在教師收益不變的情況下,長期增加教師付出的成本是不可持續(xù)的,因此可以說精美的PPT更適合出現(xiàn)在公開課或演示課等短期行為中。如果真的要在漢語教學中長期大面積推廣多媒體化,那么根據(jù)成本收益的基本原理,只有兩條可行途徑,一是增加教師的收益,彌補付出的課外教學成本,如對制作精美課件的教師給予特殊補貼。如果國內漢語教師的總體收入水準能達到國外同行的標準,我相信多媒體技術在推廣過程中受到的阻力會小很多。二是努力降低因采用多媒體化技術而讓教師付出的教學成本,使成本的增加量在可接受范圍內。如委托教材出版單位或專業(yè)技術團隊統(tǒng)一制作可修改的標準課件,并提供相應的素材庫,任課教師可根據(jù)需要隨時修改使用;或者對任課教師進行專門技術培訓,提高自制課件的熟練度,鼓勵教師交流共享課件,降低教學成本;或者重建教師隊伍,淘汰不熟悉多媒體技術的教師,引進已具備相應技能的年輕教師。最后一條在目前高校中幾乎不可行,但如果在具有企業(yè)性質且追求教學技術現(xiàn)代化的漢語培訓機構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余論和展望
成本收益中的要素還可以進一步細化和擴展。如“精力”的提法比較籠統(tǒng),每個人學習某種語言的單位時間內所花的精力都是不同的,一般我們取的是眾多相似條件學習者的平均值,所以“精力”一詞可以改為“標準精力值”?!皹藴示χ怠焙筒煌实膶W習方法及學習者本身的耐受力有很大關系,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研究,探尋其中的關系。最終我們可以把所有影響的因子囊括在一個或若干個公式內,這些公式并不是為了計算出精確的數(shù)值,而是讓我們更直觀地看到各因子之間的博弈關系。最終的理想狀態(tài)是建立一個相關數(shù)學模型。
隱性教學成本在所有教學過程中都存在,高校的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受隱性教學成本的影響較大。探究隱性教學成本的影響因素,找出其中規(guī)律,可以解釋這個領域出現(xiàn)的相關現(xiàn)象,并可用來評估相關研究的可行性,為積極改善教學行為提供依據(jù)。
參考文獻:
[1]曹煒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與控制的局限性及改進[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60-62.
[2]張華等.我國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探討[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12-114.
[3]張建初.試論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與控制[J].商業(yè)時代,2008(21):63-64.